APP下载

2021年产雷克萨斯ES200为何偶尔无法起动

2023-09-23仵宗次李超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3年8期

仵宗次 李超

关键词:空燃比传感器、故障屏蔽、发动机停机器、识别码盒

故障现象:一辆2021年产雷克萨斯ES200轿车,搭载2.0L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CVT),行驶里程1.5万km。该车因发动机故障灯、预碰撞系统故障灯和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故障灯点亮而进店维修。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接车后与用户沟通得知,该车因发生事故在其他修理厂更换过前保险杠、散热格栅以及左前照灯总成等。事故维修完成后该车仪表板出现多个故障灯点亮,且发动机无法起动。修理厂更换了发动机控制单元后发动机可以起动,但是随后仪表板上发动机故障灯常亮,ABS/VSC系统、大灯自动变光系统以及预碰撞系统等多个故障灯点亮,发动机也再次无法起动。

维修人员用故障诊断仪对车辆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多个故障码,其中发动机控制单元中存有:P22AB17——A/F(氧)传感器正电流控制(气缸列1传感器2);P22B212——A/F(氧)传感器负电流控制(气缸列1列传感器2);B279A12——发动机停机器系统(图1)。清除故障码后重新检测得到2个故障码:P22AB17和P22B212,此时仪表板上的故障灯没有变化,因此这2个故障码应与该车的故障相关。

该车发动机为国六排放标准,三元催化器的前后都采用空燃比传感器,而2个故障码都指向了2号空燃比传感器(S2)。查看资料得知,故障码P22AB17的设置条件为:A/F(氧)传感器正电流控制(B1S2)电路电压高于阈值,端子A1B+和A1B-之间的电压差高于1.72V且持续5s或更长时间(双程检测逻辑);故障码P22B212的设置条件为:A/F(氧)传感器负电流控制(B1S2)电路对蓄电池短路,A1B-电压高于4.59V且持续5s或更长时间(双程检测逻辑)。

查看空燃比传感器(S2)控制电路图得知(图2),发动机控制单元的C113-118(A1B+)端子输出2.70~3.20V电压,C113-117(A1B-)端子输出2.20~2.70V电压。空燃比传感器自身根据废气中氧含量的不同产生电动势,与端子电压叠加,系统可以通过检测两端电压差的变化判断混合气是浓还是稀。当点火开关处于ON位置时,空燃比传感器(S2)的C74-3和C74-4端子电压应该为2.20~3.20V,但使用万用表测量为0V,异常,说明发动机控制单元并没有电压输出。直接测量C113-117和C113-118端子间电压,同样为0V。维修人员判断发动机控制单元有故障。

检查发动机控制单元却发现,车上安装的并非原装零部件,而是国五排放的发动机控制单元(图3)。将此问题告诉用户,用户与之前的修理厂沟通得知,该车出事故后长时间停放,导致发动机控制单元、蓄电池等多个零部件丢失,所以那家修理厂使用了二手的发动机控制单元,但没有解决问题。在了解了之前的维修经历后,维修人员建议用户重新更换正确的发动机控制单元。

更换发动机控制单元后需要注册VIN。维修人员使用专用故障诊断仪进行VIN注册(只能做一次注册且不能修改)。连接诊断仪进入车辆选择界面,此时诊断仪界面上却显示出了车辆的VIN信息,而新发动机控制单元不应该有VIN码。维修人员核对诊断仪显示的VIN序列号,和车辆铭牌一致,这让维修人员产生疑惑。

维修人员将VIN信息写入诊斷仪界面,点击确定,诊断仪提示VIN已存在,接着就显示注册失败,并提示故障码“P0630——VIN未编程或者不匹配,请输入VIN”(图4)。这里明显存在矛盾,写入的时候提示VIN已存在,诊断仪显示界面也能读出VIN,并且与车辆VIN一致。但是注册失败的提示同样有VIN未注册的自检结果,而且在发动机控制单元中读取故障码,之前显示的故障码P0630不存在。再次写入VIN信息,依然存在相同的提示,注册失败。

维修人员对此分析,该车初来时的发动机控制单元并不是原车的,而且该车为了避免不同车辆之间相互替换发动机控制单元,只允许输入1次VIN信息,不可再更改。维修人员开始用故障诊断仪检测,并没有读出该车所包含VIN相关的故障码,于是怀疑之前的修理厂采用一些技术方法将该故障码屏蔽了。

维修人员仔细检查车辆,最终在该车OBD插接器处找到了一个“外挂”芯片(图5)。通过查询得知,该芯片是基于CAN总线开发的外挂单片机,主要用于VIN的修改、故障屏蔽以及不通信故障维修等。维修人员拆除该芯片后重新进行VIN注册,注册成功。

维修人员起动车辆,发动机顺利起动,而且仪表板上所有故障灯熄灭。用诊断仪检测,未发现任何故障码,一切正常。正准备交车,用户反映该车之前还有起动困难的问题。维修人员这时想起最初诊断时,除了2号空燃比传感器相关故障码外,还存在1个“B279A12——发动机停机器系统”的故障码,有可能是造成起动困难的原因。

由于此时发动机起动顺利,为了确认故障,维修人员建议将车继续留在店内检查。通过几天的试车,难以起动故障终于再现,其主要的故障信息如下:①故障在早晨第一次起动时出现的频率高;②中午停车后0.5~2.0h也都出现过;③故障出现时,起动时起动机运转,只是不点火;④有时候需要起动10多次才能起动发动机;⑤起动完成后,车辆可以正常行驶;⑥仪表显示正常。

例如某次停车2.0h之后起动发动机,起动机工作,可听到发动机已经可以自行运转,但在1~2s后突然熄火,再次起动时却无法着车起动。连续起动8次,发动机终于起动,并且运转平稳,仪表无异常显示。使用故障诊断仪检测,存在故障码B279A12,也验证了之前的推测。通过对该故障的确认,可知发动机第1次起动时有“初始燃烧”现象,然后突然熄火。其主要原因是发动机控制单元认为停机反馈信号异常,所以主动停机,并报“发动机停机器系统”故障码。

故障码B279A12的生成条件是:发动机和识别码盒之间的通信线路(IMIEFIO)持续高输出(单程检测逻辑)。通过故障机理进行分析,发动机控制单元输出12V电信号,识别码盒进行搭铁控制,搭铁频率根据自身存储的“停机信息”进行(图6)。发动机控制单元停机器根据电压的变化,进行信息对比,发现异常就会停止发动机点火和喷油。而该故障码的生成条件是电压持续高输出,说明识别码盒并没有通讯。由此维修人员判断故障原因可能为:识别码盒故障;发动机控制单元故障;发动机控制单元与识别码盒之间的线束或插接器存在断路。

发动机控制单元为新更换零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检查的重点是识别码盒相关线束和插接器。由于识别码盒的拆卸比较繁杂,所以维修人员先进行外围检查。故障再现时,分别检查发动机控制单元A28-25端子和A28-26端子与AG3-3端子和AG3-13间的电阻(图7),都为0.2Ω(小于1.0Ω即正常)。使用12V试灯测试ECU-B1(5A)熔丝,试灯能正常点亮,说明熔丝正常。采用“垫线”的方法,分别在各个插接器端子插入细小的铜丝,保障插接器连接牢固,结果发动机能够正常起动。发动机熄火并放置2.0h后再次试车正常,本以为故障消失,但是第2天发动机难以起动现象再次出现,检测依然存有故障码B279A12。

識别码盒的作用是存储G码、S码等ID代码,属于重要的防盗装置。发动机控制单元已经更换过,线束接触不良的问题也已排除,只剩下识别码盒及其插接器G52。仔细检查该车之前的事故维修,只是更换了前保险杠、散热格栅、发动机舱盖和左前照灯总成,驾驶室内的用电器、发动机线束、发动机舱接线盒以及仪表台线束都没有拆卸的痕迹。而识别码盒同样属于不易损坏的零件,所以其引发故障的可能性较小。

再次梳理诊断思路,并仔细分析故障现象,结果发现该车故障有3个显著特点:①和“温度”以及停放时间有关系;②行驶中并没有发生停机故障;③只有第一次起动有“初始燃烧”。根据维修经验,这些特征与以往一些“热胀冷缩”类故障相符,可能在之前检测过的电路中,因为这一特征而恰好导通。

为此,维修人员再次用试灯检查ECU-B1熔丝,试灯依然能点亮。取下该熔丝,使用万用表测量其阻值约为1.2Ω,大于标准值(0.1Ω)。仔细检查该熔丝,发现其内部有轻微的烧蚀点。轻轻晃动熔丝两端,晃动中再次使用万用表测量其阻值,为无穷大,说明该熔丝内部存在“疲劳断裂”的故障(图8)。

故障排除:更换ECU-B1熔丝后多次试车,发动机难以起动的故障现象都不再出现。交车后7天回访客户,反馈车辆使用正常,故障彻底排除。

回顾总结:该车因为事故存放停车场后被拆走了发动机控制单元,维修过程中更换了错误的拆车发动机控制单元,并使用信号屏蔽器屏蔽故障码,使用“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作业。一系列不符合规范的维修导致电流过大,使得ECU-B1熔丝疲劳断裂。当首次起动时,ECU-B1熔丝呈断裂状态,就会出现“初始燃烧”后立刻熄火现象。多次起动后熔丝因电流发热,断裂部位接合导通,车辆可以顺利起动。在此建议广大维修人员,维修要规范操作,不能因为维修条件不充分而采用非常规的手段。这有可能暂时解决问题,但有可能导致更复杂的故障甚至产生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