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区域贸易变化看RCEP 对中国的影响及给石化行业的发展机遇

2023-09-23汪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北京100088

化工管理 2023年25期
关键词:成员国贸易出口

汪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北京 100088)

0 引言

2020 年11 月15 日,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 方制定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结束了长达8 年的谈判并正式签署。至此,涵盖全球29.7% 人口、28.9% GDP 的世界上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并且未来RCEP 成员国之间关税减让到零关税的产品数将超过90%。

RCEP 协定由序言、20 个章节、4 个部分的承诺表共56 个附件组成,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投资、人员流动等方面。

1 RCEP 的国际地位和历史意义

RCEP 经历多年谈判正式签署生效,成为助推亚太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在亚太区域众多现有自贸协定中首次同时涵盖东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理上相互邻近、经济上紧密相连的全球重要经济体的贸易协定。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全球现有的自贸协定能与RCEP 同等规模的有CPTPP、美墨加协定、欧盟等自贸协定。而RCEP 成员国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全球占比约为30%,经贸总量、人口规模和GDP 都超过现有的自贸协定,堪称史上贸易战舰之最。

1.1 RCEP 生效以来成员国经济增长情况

RCEP 成员国之间更低的关税减让、逐步提升的贸易自由化水平,以及原产地规则促进区域生产资源的更高效流通,促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等,都为区域内互利共赢带来了更多机遇。图1 为RCEP自2020 年底签署到2022 年生效期间各成员国GDP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国经济受疫情影响有所波动,但整体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图1 部分RCEP 成员国的GDP 增长情况(2021—2022 年)

1.2 我国与其他RCEP 成员国贸易变化情况

2022 年,我国对RCEP 其他14 个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12.95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0.8%。图2 为我国与RCEP 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情况,如图所示,在RCEP 地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为韩国、日本和越南,而根据2023 年1 季度商品贸易数据,澳大利亚以58.8 亿美元反超越南,成为我国RCEP 第三大贸易伙伴。此外,2023 年一季度,中国与新加坡、老挝等国商品贸易增长迅速,分别增长34.9%和27.3%,成为拉动RCEP 贸易合作的重要力量。

图2 2022 年我国与RCEP 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情况

2 我国与美国的贸易变化情况

RCEP 被视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焦点区域,本章以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美国对华的商品服务贸易为例,分析RCEP 生效以来中国经济贸易的变化。

2.1 我国与美国近年来的贸易变化

中国与美国是重要贸易合作伙伴,中国是美国2022 年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场以及第六大服务出口市场,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广泛领域。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从图3 美国近三年的贸易走势来看,2022 年一季度以来,美国贸易逆差呈下降态势。

图3 美国2021—2023 年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

由图3 可知,2023 年4 月,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746 亿美元,比3 月份增加140 亿美元。今年1—4 月,商品与服务出口额增加了559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8%,进口额减少了306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3%。

2.2 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及变化情况

图4与图5 为2023 年度美国与各主要国别/地区的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出口到南美、荷兰、澳大利亚,而主要进口来源为中国、墨西哥、欧盟等。

图4 美国2023 年1 季度贸易服务顺差主要国别(十亿美元)

图5 美国2023 年1 季度贸易服务逆差主要国别(十亿美元)

2.3 中美商品与服务贸易变化及原因探讨

几十年来,美中贸易一直稳步增长,但在2022 年略有减弱,在2023 年一季度,美中贸易有明显下滑。与美国对其他主要市场的出口相比,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在服务方面,美国对中国出口在2021 年有所增长,但受新冠疫情影响仍显疲态。

由图6 所示,美国对中国商品出口额在2022 年为1 513 亿美元,较2021 年1 495 亿美元增长了1.2%,其主要类别与往年持平,但考虑高通胀因素,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不及往年,而且2022 年美国对其他主要外国市场的出口增长远超过对华贸易。

图6 2013—2022 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出口额(亿美元)

图7为2022 年美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数据,由图可知,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对华出口额为1 513 亿美元,接近于对墨西哥出口贸易额半数,但出口增长份额已经从中国逐渐转移至其他国家,从2022 年美国与十大贸易伙伴出口增长情况,即图8 所示,荷兰、英国、印度、墨西哥等正在逐步成为美国商品出口的主要方向。

图7 2022 年美国前十大出口贸易伙伴

图8 2022 年美国与Top10 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情况

如图9 所示,中美贸易的产品类别中,油籽和谷物(254 亿美元)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石油天然气(贸易额为110 亿美元),基本化学品贸易额67 亿美元,尽管是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但降幅达到14.3%。

图9 2022 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类别及占比情况

虽然美国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仍然是第三大出口类别,达到110 亿美元,但实际上比2021 年减少了15 亿美元,这是近年能源局势变化、国际石油市场重新洗牌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增储上产,进口依存度相比2021 年有小幅下降,表现在对美油气进口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受能源转型以及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油气贸易有所下降,2022 年美国主要石化产区对中国油气出口同比下降约5%。

由图10 所示,服务贸易的最新年度数据截至目前为2021 年美国对中国的服务出口达396 亿美元,同比增长7%,而距疫情前水平仍有近30% 的断层,但中国仍然是美国第六大服务出口市场。旅游业历来是美国对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然而2020 年起,对华旅游出口下滑,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而教育、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开始提升。

图10 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走势(2012—2021 年)

由图11 美国2021 年主要的服务贸易出口来看,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96 亿美元,位居第六位,相比2020 年增长7%,但横向比较其他出口国,此增长率并未达到平均水平,尤其疫情冲击使得服务贸易更多转向周边地区,如对墨西哥服务贸易增长30%,位居上升榜首,与瑞士、英国的贸易虽受疫情影响,但仍保持着13%和11%的较快增长。

图11 美国前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及增长情况(2021 年)

3 我国近年来主要贸易伙伴变化情况

基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去年欧洲能源紧缺的影响,我国与北美、欧洲的贸易2022 年以来逐步收缩,而与近邻国家在签订RCEP 协定后,奠定并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伙伴关系,经贸往来逐步密切与深化。

3.1 我国与欧美和RCEP 区域主要国别的贸易变化

2023 年一季度,我国与RCEP 和欧美两个区域贸易额及增长情况对比明显。图12 为我国与RCEP 各成员国的贸易增长情况,图中数据在坐标轴左侧表明贸易同比下降,在坐标轴右侧表明上升,可以看出在RCEP 成员国中,除日本、韩国、新西兰等有一定下降外,越南、印尼、新加坡、老挝、澳大利亚等大多数RCEP成员国与中国贸易额同比上涨,贸易关系在进一步深化与融合。图13 为2023 年一季度我国与欧美主要国家的贸易变化情况,图中数值在坐标轴左侧为同比下降,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欧美国家贸易额普遍呈下降态势,下降12%~17%,我国与挪威商品进口额更是下降64.6%。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贸易局势正在发生重要转变,RCEP 对稳定我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基本盘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图12 2023 年一季度我国与RCEP 商品贸易变化情况

图13 2023 年一季度我国与主要欧美国家商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RCEP 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助剂

RCEP 既是中国产业链国际协作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和东盟、日韩等亚太地区商品和服务销售最重要的市场。RCEP 不仅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来投资,也为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效助力,推动了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进而更好地参与区域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推动未来国际经贸规则改革。未来RCEP 将进一步促进区域营商环境改善、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推进公平公正国民待遇、提升企业转出和资金转移的自由度等,助力构建优势互补、包容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促进区域产业链融合升级和经济协同发展。

4 RCEP 对石化行业的影响与机遇

石化行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也是RCEP 区域的重要工业领域,从石化角度来看,RCEP 协定的签署与生效,也为我国石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强有力的促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进一步促进石化行业的贸易自由化

随着RCEP 协定的实施,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进一步加强,协定降低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了贸易自由化水平,加速石化产品的贸易流通,提高区域内的市场透明度和一体化程度,为石化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RCEP 生效以来,石化贸易增速显著提升。2022 年,我国与RCEP 成员国石化全行业贸易总额达2 928.1 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增长迅速,我国向RCEP区域石化出口总额达1 240.7 亿美元,同比增长30.7%,高于与全球贸易2.8 个百分点。

从图14 我国与RCEP 各区域的石化贸易来看,东盟是RCEP 区域贸易的中流砥柱。根据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石油和化工全行业贸易额为1 308.8 亿美元,而2022 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达1 571.6 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创历史最高水平。RCEP 生效并实施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进一步深化,为中国的石化企业在东盟市场上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图14 我国与RCEP 主要经济体石化贸易增长情况(2021—2023 年E)

韩国是RCEP 区域我国重要的石化贸易伙伴,按国别排列,2022 年韩国与我国石化贸易以648 亿美元位居第一,同比增长12.1%,且我国向韩出口增长41%,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3 个百分点;我国与日本石化贸易整体稳定,进口有所下滑,但出口逆势增长23.7%;与新西兰石化贸易相比2021 年增长28.3%,增速超过RCEP 生效前,金额达史上最高水平;2022 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石化贸易同比增长9%,尤其对澳出口贸易增长显著,同比增长31.2%。

预计2023 年,我国与日韩的石化产品贸易额将继续提升,与东盟的货物与服务贸易将更为活跃,税率的逐年降低及原产地规则的应用,将逐步加深区域内贸易合作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

4.2 推动RCEP 区域石化行业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升级

随着RCEP 协定的实施,亚太各国之间将强化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石化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氛围。协定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合作,加强了各国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了石化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同时,随着RCEP 协定的实施,亚太地区的石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利于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稳质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

例如,日本的石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日本也是RCEP 签订以来与我国首次建立自贸关系。随着RCEP 协定的实施,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原油加工和石油制品在金额和数量上都有了广泛的提升(2022 年进口数量相比2021 年增长8.5%,金额同比提升13.4%)。与此同时,随着碳中和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提升,两国在石化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升级和深化,未来的合作空间还将不断扩大。

4.3 促进石化行业更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

RCEP 协定的实施推动各国之间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跨境流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推动各国之间的创新合作和经验分享,推动行业更高质量地引进来和走出去。例如我国恒逸集团在文莱的投资,作为国内民营企业进行的最大海外投资项目,二期已获得文莱政府的初步审批,下一步除炼油以外,将增加乙烯、PX、PTA 等化工品的供应,有效提升其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国持续坚定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为外资企业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在RCEP协定下,引导石化行业外资更多投向高端新材料和绿色发展等领域,既要“稳存量”又要“提质量”,增强了RCEP 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使RCEP 内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步调高度协同。比如韩国企业LG 化学在无锡投资建设了华东技术中心,为低碳绿色化的电池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日立在江苏建设新能源汽车部件制造基地,也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未来,RCEP 区域间的合作将持续加深、贯通融合,并在低碳、绿色、高质量路径上共享发展机遇。

5 结语

石化行业发展应抓住RCEP 的发展机遇,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石化行业跨越发展,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走出去战略,利用RCEP 带来的优势,将营销和对外投资相结合,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互融互通;三是优化布局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补齐产业链发展的短板,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加强协作,以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和竞争优势;四是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以链主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在RCEP 区域经济中融通发展的产业形态,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我国石化行业在RCEP 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进出口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关税减让幅度和时间节点差异,就RCEP、其他自贸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的原产地规则及其操作程序进行综合评估与比较,合理利用原产地优惠政策,打造更具韧性和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应对国内外风险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成员国贸易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欧盟敦促成员国更多地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什么是意向创始成员国?(答读者问)
成为欧佩克成员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