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早餐中国 第四季》看网生纪录片的“网感”特征及其成因

2023-09-22杜志红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弹幕早餐纪录片

孟 楠 杜志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近年来,为满足年轻互联网用户主张个性、重视娱乐、兴趣消费的特征,以及碎片化、互动性、沉浸式的内容消费习惯,以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 站”)等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与传播力的网生纪录片。网生纪录片,指的是以网络为制播主体,以年轻网民为主要传播对象,内容转向碎片化与轻量化,呈现出一种平民主义与“网络人文主义”特质,叙事上轻快跳跃、切口较小、多元素拼贴、高潮点密集,短小精悍,具有更加明显的“网感”的纪录片[1]。目前,较为典型的网生纪录片有《人生一串》《但是还有书籍》《早餐中国》等。

1 提出问题

《早餐中国》系列由腾讯视频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联合出品,2019 年至今已播出四季,豆瓣评分均为8.0 分以上。总导演王圣志为海峡卫视首席制片人,总顾问沈宏非与陈晓卿分别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和总导演,专业水准过硬的主创阵容也为该片的高品质提供了保障。《早餐中国 第四季》于2022 年11 月播出,该片共30 集,单集片长只有短短7 分钟左右,介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性早餐,同时讲述了早餐店背后的家庭故事,通过将各地的美食文化与人文故事巧妙地结合,展现出真实可感、打动人心的人间烟火气。截至2023 年4 月,《早餐中国第四季》的豆瓣评分为8.6分,腾讯视频评分高达9.5分;同年3 月,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 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由此可见,该网生纪录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研究《早餐中国 第四季》的视听语言可以发现,该系列网生纪录片的“网感”叙事风格非常鲜明。那么,究竟什么是纪录片的“网感”呢?“网感”具备哪些特征呢?又是什么原因催生出“网感”这一纪录片的新风格呢?下文将以《早餐中国 第四季》为例,探析网生纪录片的“网感”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2 网生纪录片的“网感”特征

“网感”一词至今尚没有严谨的学术定义,且学界对其讨论大多集中于电视剧、综艺和短视频领域,对于纪录片的“网感”探讨相对较少。有研究者认为,“网感”是指影视作品具有网络文化的风格特点和传播规律,具有碎片化、感官化、青春化的内容气质,有较强的用户参与性和体验感,是网络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流行思潮的集中体现[2]。影视作品若想具备“网感”风格,则需要追踪市场需求,贴合年轻人的思维和欣赏习惯[3]。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网感”在年轻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下不断发展变化,不存在固定的表达模式,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与风趣幽默的“轻语态”表达[4]。上述分析对于我们梳理网生纪录片的“网感”特征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到《早餐中国 第四季》中,“网感”的特征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丰富多样的网络语言

与传统纪录片追求精良考究、优美流畅的解说词不同,《早餐中国 第四季》选择直接省去解说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结合网络用语的字幕。比如,在第15集中,为了介绍江苏高邮早餐店老板的性格特征,画面中出现了“细节控”“这无处安放的魅力”等字幕:在呈现早餐店老板的女儿非常热情健谈时,画面中适时配以“本社恐已被移出群聊”的字幕:在表达食客们对这家店早餐的喜爱程度时,画面中出现了“一天不吃面浑身难受”“还能离咋地”“哎嘛,真香”等字幕。短短7 分钟左右的单集时长就运用了如此高频次的网络语言与时兴“热梗”,可见《早餐中国 第四季》兼顾了年轻受众的审美取向与表达习惯,相比大气厚重、深沉凝练的话语表达,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更能满足年轻一代缓解生活压力的诉求。

除此之外,文学性较强的艺术语言加深了传统纪录片叙事风格的严肃性,往往会使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感与疏离感;网生纪录片通过运用网民耳熟能详的网络用语,迅速拉近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片中的故事与人物也因此变得更加亲切真实、平易近人。例如,第5 集介绍了一家夫妻早餐店,老板娘在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食材,在拍摄时导演发现她涂了粉色的眼影,对此,老板娘笑容满面地回答“漂亮呀,还不是要漂亮”,此时画面中出现“再早起也要做个漂亮宝宝”的字幕,引发观众纷纷发弹幕感叹“阿姨也是爱美之人”“老板娘好可爱”……

2.2 创新性的叙事体系

有学者指出,中国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引领新兴形态纪录片的叙事模式[5]。《早餐中国 第四季》打破了类型纪录片的传统叙事结构,除展示特色早餐与讲述店家故事外,每一集都会有一个独特的环节——“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每位早餐店店主都要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该歌曲会在每集进入尾声时播放,以此让观众感受每一位店主不同的生活状态与人生况味。例如,在第2 集中,独自经营傣味早餐店的傣族老板娘叶香恩一人包揽了早餐店中早餐的制作与贩售,片中多次出现了她擦拭汗水的画面。尽管如此,叶香恩每天都会穿戴精致的傣族传统服饰,无论是面对食客还是面对镜头,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片中叶香恩选择的歌曲是《明天会更好》,这首歌颂希望的歌曲生动诠释了叶香恩乐观坚韧的品质,使人物的形象显得更为饱满立体。

纵观《早餐中国 第四季》,每位店主选择的单曲皆为经典老歌。饱含时代记忆的经典曲目在片尾响起时,既赋予该纪录片以历史的沉淀感与纵深感,更为其增添了几分艺术深度与情感厚度,体现出网生纪录片对于创新性叙事体系的积极探索。

2.3 短视频化的剪辑风格

在传统电视纪录片中,字幕与配乐的使用是审慎而严肃的。字幕通常与解说词匹配,目的是方便观众的观看与理解;配乐的旋律则大多较为悠扬与高雅,往往用于渲染气氛、升华主题。而《早餐中国 第四季》中使用了大量具有强烈短视频风格的字幕与配乐,配合画风可爱的手绘图案与富有节奏感的剪辑方式,表现出网生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例如,在第16 集的开头,经营鱼片粥早餐店的夫妻在介绍对方时,丈夫因为普通话不太标准,将妻子“谭霞君”的名字误读为“谭傻君”,被妻子吐槽“你才傻咯”,此时画面中出现了一把手绘的小剑,“刺”向了丈夫,被剑刺中的音效同时响起,以一种明快诙谐的方式表达了丈夫被妻子“吐槽”后的窘迫;第17 集开头有一段飞机落地的语音播报,节目组将此处的播报声进行了变速处理,配合同样变速过的画面与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使作品更具动感、节奏感和感染力。《早餐中国 第四季》变化多样的剪辑风格,拓展了纪录片艺术美学的边界,充分适应了当前短视频浪潮下盛行的快节奏、娱乐化的视听特色,是对年轻受众生活态度与精神写照的因应。

2.4 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作为网生纪录片,《早餐中国 第四季》改变以往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宣教思维,不再将片中人物符号化,以阐述一些或宏大或高深的主题。网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更加接地气,不再带着教导性姿态俯视受众,而是平视化地诉说与低姿态的分享[6],充分尊重并如实展现片中人物的生活、情感、追求,甚至是困境。例如,在第10 集中,经营涪陵豆花饭的店主夫妻不同于以往老板与老板娘恩爱的相处模式,这对夫妻坦言他们的婚姻状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此,镜头如实记录了他们之间相顾无言的种种表现,如准备食材时沉默以对、吃饭时背对着彼此、接受采访时说“在一起只是将就”等;第15 集介绍了高邮早餐店的三口之家——父亲、母亲与30 多岁的单身女儿,母亲希望女儿慧芹赶快嫁个好人家,姥姥也到店里劝说慧芹去相亲,皆遭到了慧芹的拒绝。长辈与子女间因相亲产生的矛盾,本是一件有些琐碎的家务事,但这些画面皆被节目组保留下来,并展现在了观众面前。由此可见,《早餐中国 第四季》并不囿于叙述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也敢于展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该片每集都有采访食客的环节,整个采访环节没有固定的采访对象或采访提纲,更像朋友间唠家常,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松弛感。例如,第7 集在采访一位年轻的女食客时,节目组开玩笑地问要不要为其在线征婚,女食客回道“早知道就化个妆了!”,引发弹幕“哈哈哈哈哈”的刷屏;第25 集介绍徽州特色早餐挞粿时采访了一位中年男食客,他在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番徽文化后,突然看了看时间,羞涩开口“不好意思我时间有点赶”,弹幕纷纷表示“这位大哥好可爱”。这些与食客或打趣或闲聊的片段,展现了《早餐中国 第四季》节目组平民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早餐文化的生活气息及其所带来的精神情感上的力量与慰藉,饱含人文情怀与平民气质。

3 “网感”形成的必要条件

网生纪录片对于“网感”的运用,与传统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网感”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的呢?以下将以传统纪录片作为对照,具体分析“网感”风格在网生纪录片中形成的必要条件。

3.1 流媒体平台参与下的业态重构

传统纪录片受制作流程、传播渠道与平台特性的限制,大多选择较为严肃与宏观的选题,人物与事件的表现倾向于大而全。网生纪录片是由流媒体平台购买独家版权,或由平台出资、策划和制作,并在该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蕴含着互联网基因。对于流媒体平台来说,数据与用户是至关重要的竞争要素,其盈利主要来源于用户的付费订阅。因此,用户的审美取向成为其内容制作的重要指标。流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分析现有数据,预测网络用户群体的文化特征和收看偏好。例如,腾讯视频就曾通过大数据勾勒出纪录片用户的画像,即“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有较高文化水准与审美能力,经济独立有消费力的年轻人群”。因此,各大流媒体平台在选题与内容上不断发力,逐渐解构了纪录片原本深奥、高格调的教科书形象,通过形式的风格化与内容的“网感”化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完播率(即能够完整看完视频的人数比重)也是一项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完播率有助于对影视作品的吸引力与质量进行评估,作品的完播率越高,就会得到更高的曝光度,观看与订阅的观众也就越多。在“注意力分散”的时代,为满足用户碎片化、及时化的观看需求,流媒体平台的纪录片创作者有意使纪录片的时长更短、切口更小、风格更接地气,以此来建构起网生纪录片的微型叙事模式,从而赢得注意力市场。

3.2 观看方式的创新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收看纪录片,对于纪录片内容的交流与评论大多限于一同观看该作品的亲朋好友之间,互动性不强。然而,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纪录片的观看方式也迎来了较大的转变,人们逐渐习惯于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收看纪录片作品。流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弹幕”这一新型互动交流渠道。弹幕构建了一个介于公众与私人之间的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具有匿名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成为受众参与互动的重要方式。同时,弹幕也拓展了影像意义的空间,增强了受众收看纪录片的趣味性与沉浸感。例如,在《早餐中国 第四季》第19集,一位福建店主在售卖早餐之余,还有制作大漆、养盆栽等兴趣爱好,对此,有条弹幕评论“现实如山,而他浪漫如云”,并获得其他受众的多次点赞。可见弹幕能够增强受众之间的互动,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平台来说,弹幕成为一种及时的反馈机制,可以直观地感知受众的喜好,从而促进纪录片创作理念与制作模式的优化升级,而普遍符合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的“网感”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持续强化与深化。

4 结语

“网感”作为网生纪录片的突出风格特色,具备丰富多样的网络语言、创新性的叙事体系、短视频化的剪辑风格及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在媒介环境变迁过程中孕育与诞生,深受互联网时代文化环境与审美取向的影响,是一种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互联网精神的写照。在“网感”蓬勃发展的现在,网生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展现出更为细化垂直的趋势:除了专注于早餐文化的《早餐中国》,还有着眼于烧烤文化的《人生一串》、讲述宠物医疗观察的《宠物医院》,以及记录人生重要节点的《人生第一次》等。本文着重探讨了“网感”的特征与形成条件,以期进一步细化和明晰“网感”的定位与成因,丰富人们对于网生纪录片“网感”风格的认知,并为纪录片创作者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视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弹幕早餐纪录片
弹幕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