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为例

2023-09-22胡宝胤史鸿鹄杨梦迪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电视节目广播

胡宝胤 史鸿鹄 杨梦迪

(作者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高校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阵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育人目标的平台[1]。围绕“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赏析、课程考核、课后交流等各教学环节,充分挖掘与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相适应的思政元素,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能够为推动高校专业选修课程思政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1 “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 年9 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课程思政进课堂是适应当下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国各大高校、各个学科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施,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重视与研究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作为齐鲁理工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以齐鲁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以“三全育人”理念为背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课堂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以期打造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新范例。

2 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选修课,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以课程标准为课程指导,依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和全过程学业评价大纲,全面解析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内涵、组成元素、构成方式和运作机制。同时,该课程通过深入挖掘恰当的思政元素,丰富和深化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内涵,使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及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闻传播全能型人才。

3 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随着“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本课程不断借鉴其他优秀示范课程的经验,在课程思政类项目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分享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但与其他新闻优秀示范课程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改进与完善。

3.1 思政元素融入方式过硬,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是实施“思政进课堂”的重点,也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实现精神文化引领的重要方式。首先,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缺少系统的设计,与授课内容融合程度较低,导致思政元素和授课内容割裂;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运用不够恰当,有时会出现照本宣科、机械填鸭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元素理解得不够透彻、清晰,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与学习动力;再次,教师自身对思政元素所含的时政内容了解不深、解读不透,融入思政的过程比较生硬或过度融入思政元素等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抵触。

3.2 课程教学环节较为固定,知识体系相对单一

目前,该课程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经典影视案例鉴赏”两个环节来实现。其中“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知识讲授,多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展开讲解;“课内经典影视鉴赏”环节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类型节目的鉴赏进行深入解读,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整体而言,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以线上资源为辅,课程知识体系较为单一。

3.3 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师生之间缺少定期反馈机制

目前,本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不能够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考核评价方式只有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快速、完整地反映过程性考核中教学方面产生的问题,不能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此外,课堂反馈机制是教师为了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开展的学生学习效果分析的有效机制。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来看,存在师生之间的反馈行为被忽视、对反馈的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反馈机制缺失,导致教师不能够及时倾听学生的建议,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师生之间的定期反馈机制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三全育人”理念下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以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为核心点,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力图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同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动高校专业选修课程思政建设。

4.1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推动全员育人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在深刻领悟课程思政内涵的同时,更要学习、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发展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加青年教师能力培训、师德培训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新闻与传播课程内容,使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其次,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分析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科的辅导员要开展合作调研。例如,为调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辅导员可以选取部分(约30 名)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访谈,将梳理归纳后的访谈结果作为佐证材料,为日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奠定数据基础。此外,专业课老师还可以和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通过交流,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4.2 拓展课程思政元素,实施全方位育人

(1)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标准是规定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为适应教育现状,教师可以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学科带头人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此外,还可以对标同类高校,汲取科学的建议。

(2)优化课程结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提高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以培养出应用型、全能型的新闻学专业人才。以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为平台,瞄准新闻学专业发展前沿,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结构。

(3)完善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中的思政元素。例如:教师在分析电视新闻节目《面对面:逐梦星辰》时,可以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航天事迹中提取家国情怀、航天精神、拼搏奋斗、不懈努力等思政元素融入节目解析中,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夯实基础本领,早日为国家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分析电视谈话节目《鲁健访谈·对话李子柒》时,可以从李子柒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视频中,提炼出中国人的勤奋、聪慧、奋进精神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教导学生在日后的节目创作中可以汲取优秀文化、思政元素,让更多的人听见中国的声音、倾听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传播中国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校外课程、植入优质的网络优秀课程,通过不断深入挖掘、提炼、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健全人格特质的新闻传播人才[3]。

(4)注重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和新闻学教学结合的特殊性,根据课程标准,改进课程教学设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虽然本课程是理论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小组撰写策划书并现场演绎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活用,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可借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节目制作等体验式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建设,使思政元素融入更深入、更透彻。

(5)积极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思政方面的课题研究。例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积极参与“‘三全育人’理念下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为例”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成果的撰写,将思政元素融入了科研中,切实推动了思政课教研相长。教师探索求知的科研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3 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覆盖全过程育人

第一课堂,主要是根据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目标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和新闻学教学结合的特殊性,积极改进课程教学方式。例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广播电视节目选讲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举措。目前,齐鲁理工学院主要通过超星课堂、雨课堂等平台进行线上授课。线上教学部分主要让学生进行自学并通过在线测试的模式检验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线下更多的是按照制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授课,此外还要针对学生未掌握的问题进行深度教学。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要抓好第一课堂,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4]。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从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方向入手,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又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助推课程思政走深走实。例如,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参加微电影工作室、短视频制作社团,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短视频、微电影创作。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更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纳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思政资源库,作为典型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赏析,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进行课程实践探索,形成独有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比赛中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5]。

教师要创新第三课堂,通过学习强国、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课堂外延,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国家时事政治的习惯,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朱家裕、三涧溪、十字口村等社会实践学习场所进行课外实践。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融合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能熏陶学生的艺术审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专业能力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4.4 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为“三全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教师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学业评价大纲,探索多元化、目标化评价机制,增加思政教育在过程性考核中的比重。在随堂测试中可加入有关思政元素的题目,以考促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思政内容予以重视;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同样可以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期末考核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编排、创作节目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此外,学校可以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深度评价标准、课程教学学生监督制度和定期学生反馈制度,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本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新闻学专业的特点,以新闻传播类广播电视节目选讲专业选修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结合的载体,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使专业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丰富和深化课程思政在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这一课程中的内涵。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教育学、艺术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对专业选修类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找出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的区别,针对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和地位,提出系统的、可推广且符合课程性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广播电视节目选讲课程思政实践,不仅能为提高大学生专业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思路,更能为高校专业选修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电视节目广播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