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印象与情感投射

2023-09-21翟怡秀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孙吴蜀汉孙权

翟怡秀

清代前中期,以帝王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词中,吟咏孙权的作品有近二十首,数量相对较多。清人从多方面肯定孙权的功绩,他们在塑造孙权形象时,多运用比较思维。清人对孙权的评价普遍较高,部分词作将曹操、刘备当作孙权的陪衬,这与史学界主流观点不合;他们把对于孙权的批评,放在吟咏其他历史人物的词作中。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建立者,而东吴是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三国志》借赵咨之口,指出孙权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陈寿《三国志》)。清代词人在肯定孙权历史功绩的同时,大多对东吴最后的覆亡表示慨叹,如王锡的《满江红·谒吴大帝陵》:

虎踞龙蟠,看王气、金陵如电。自抚有、父兄遗业,旧邦新建。赤壁乘风才破魏,白衣并日还催汉。笑景升、儿子在当时,真豚犬。

兼六部,开疆远。较二国,称尊晚。纵干戈扰攘,喜窥书卷。千佛岭徒留隧道,一江水尚夸天限。恨年年、草碧太初宫,飞春燕。

“虎踞龙蟠”化用诸葛亮对南京“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评语。孙权建国离不开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开创的基业。孙策临终前的嘱托,奠定了孙权最初的领导地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有力地阻遏了曹操的南侵,促进了天下三分局面的形成。建安二十二年(217),孙权与爱将吕蒙商议,准备收回之前借给刘备的荆州。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让部下身穿便服,假扮商旅,即所谓的“白衣渡江”。“景升”是刘表的字,在曹操看来,刘表之子刘琮与孙权相比,不过如同猪狗一般。

江东六郡最初由孙策平定,孙权接替兄长的位置后,一方面巩固已有领地的统治,一方面向外开疆拓土。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丕代汉称帝;次年四月,刘备称帝。相较而言,孙权称帝的时间最晚,但这并不意味着孙权比曹、刘逊色。孙权勤奋好学,文武兼善,他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佛教,于赤乌十年(247)为康僧会立建初寺。但无论是广大精微的佛法,还是长江天险的庇护,都改变不了孙吴政权最终灭亡的命运。“太初宫”是孙权在南京所造宫苑,杨备《太初宫》诗有句“太初名是作宫初”,后在西晋年间毁于战火。王锡此词,以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多个方面对孙权的才能表示认可。

清代相当一部分词人用“紫髯”一词形容孙权,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献帝春秋》的记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称孙权“生得方头大口,碧眼紫髯”。朱彝尊的《满江红·吴大帝庙》有句“拜遗像紫髯如乍”,曹贞吉的《满江红·和锡鬯吴大帝庙下作》有句“旧日是、紫髯天下”,张九钺的《满江红·吴大帝庙》有句“紫髯事业余荒社”,等等。所谓奇人自有异相,清人对吴大帝异于常人长相的描写,说明孙权仅从外表看就已具备王者风范,强调其为东吴之主乃天命所归。

赤壁之战是孙权政治生涯中的重大事件之一。经过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他的战略重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移,由之前的稳固政权转向联蜀抗曹,由安内转向攘外。清代前中期,以赤壁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词有五十余首,其中部分词作对孙权在当时作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如储贞庆的《念奴娇·和赤壁词》上片:

投鞭可断,问江东、谁是千秋人物。两点金焦环铁瓮,瓜步临流插壁。千里乘风,一湾带水,浪卷飞如雪。滔滔不尽,消磨几许英杰。

“投鞭”用苻坚典故,形容孙权的兵马众多,实力强大。“铁瓮”指孙权所建铁瓮城。建安十三年(208),即赤壁之战爆发的那一年,孙权将治所从苏州迁往镇江,在镇江修筑铁瓮城,并命名“京城”。虽然孙权当时尚未称帝,但铁瓮城事实上已具备了王城的气象和规模。此外,毛际可的《水调歌头·过嘉鱼赤壁》上片有句“更藉长风便,樯橹一时倾”,将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豪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清代词人在孙权形象的塑造中较多地运用了比较思维。比较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孙权与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蜀汉政权的奠基人刘备均是三国时期的有为之主,清代词人多将三人放在一起对比。张作耀在《孙权传》中指出,曹、刘、孙三方都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从朱熹的《通鉴纲目》起,学界普遍奉蜀汉为正统。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部分咏史词指出孙权堪与曹操、刘备相匹敌,甚至比他们更胜一筹。例如,赵吉士的《六州歌头·金陵怀古》上片有句“追忆孙郎当日,炎刘弱,曹瞒遁,开霸业,称尊号,石头城”,一个“弱”字和一个“遁”字,含有曹、刘皆不及孙仲谋之意。蜀汉的实力不仅比不过曹魏,与孙吴相比同样显得逊色。所谓“曹瞒遁”,这里指曹操在赤壁战败后,为摆脱孙刘联军的追击而逃回北方。田同之的《满江红·金陵怀古》其一上片有句“东风烈炬曹瞒惫”,同样提到这场战争对曹操的打击;下片结尾“较刘家、若辈岂悬殊,名空在”,强调孙吴并不弱于蜀汉。朱彝尊的《满江红·吴大帝庙》上片结尾“看寻常、谈笑敌曹刘,分区夏”,“谈笑”二字,极言孙吴与曹魏、蜀汉抗衡之易。

除把孙权与同时代的君王进行比较外,还有词人抓住孙权身上的某一特征,将之与其他时期的历史人物作对比。例如,吴绮的《沁园春·述怀》有句“看马卿才调,何年北阙,孙郎意气,几日东吴”,将孙权与司马相如对比。司马相如不过是一介文人,若就功业而言根本不足以与孙权相提并论,但在壮志难酬、功业难成这一点上,二人不乏相通之处。又如,朱彝尊的《百字令·富春道中》上片將孙权与高士严光进行对照,不知他们谁人更胜一筹。孙权打下江山,成就霸业,严光则淡泊名利,隐居不仕,他们的人生道路迥然有别,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二人进行比较,是因为他们一个是富春(今属浙江)人,一个在富春山隐居,均与作者所途经的地点有关。

《三国志》记载曹操、刘备之死,分别使用了“崩”和“殂”,这两个字均用以形容天子;记孙权之死,却用了形容诸侯的“薨”字。这说明,在陈寿看来,孙权的地位自当在曹、刘之下。王怀成指出,裴松之注《三国志》,征引了三国、两晋时期的相关文献,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孙权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孙权的历史地位不断下降。关于三国孰为正统的争论,向来只围绕曹魏、蜀汉两个政权展开,从未将孙吴纳入考虑范畴。清代前中期吟咏孙权的词作不仅数量相对较多,词人对孙权的评价也普遍较高,在部分作品中,曹、刘甚至成了孙权的陪衬,这显然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不合。笔者以为,清代词人对于孙权的重视,与他们特殊的思想心态有一定关系。

孙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政权,孙权在楚威王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在这之后,“石城”成为南京的别名。昔日,孙权建功立业的南京也是明代前期的都城,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仍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笔者统计,清代前中期以南京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词有一百余首,其中部分词作即以“石城”“石头城”为题,吟咏孙权与东吴相关史事。例如,吴绮的《江城子·石头城》小序对孙权定都南京的经过作了简单介绍,朱彝尊的《风蝶令·石城怀古》提到孙权之孙、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凭依长江天险,用铁链横锁江面以抵御西晋的史事。值得注意的是,佟国器的《酷相思·石头城怀古》有句“前代也、东流去。后代也、东流去”,孙权开创的霸业早已烟消云散,在他之后,大明的江山也改朝换代。清代前中期不乏吟咏明代历史人物的词作,但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作品并不多见。部分词人吟咏看似与明代无涉的史事,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含而不露地融入其中,如黄景仁的《满江红·吴大帝庙》:

伯也无年,把草草、江东付尔。不数载、西连北拒,公然帝矣。彼国有人难迳渡,诸君为将偏甘死。只几封降表落中原,生平耻。

垂珠冕,翘华履。睛点碧,髯掀紫。问生儿谁道,不应如是。半壁江山成夜火,一生事业凭春水。小朝廷、血食尚千秋,谁能此。

上片的“伯”指袁术,他自封为“徐州伯”。孙策向袁术借兵平定江东,为日后孙吴的立国奠定基础。“西连北拒”,指孙权向西联合蜀汉,向北对抗曹魏的军事政策。“彼国有人难径渡,诸君为将偏甘死”,分别从地利、人和两个方面,探讨孙吴政权得以建立的原因。陈寿在名将陆逊的传记中对孙权的善于“识才”表示赞赏。“降表落中原”指孙权向曹丕上表请降,曹丕接受并封孙权为吴王。下片的前四句是对孙权帝王气派的摹写;将“半壁江山”与“一生事业”对举,为孙权辛苦建立的国家最后沦落他手表示感叹。值得注意的是,黄景仁在结尾反而说“小朝廷、血食尚千秋,谁能此”,在他看来,孙权虽未一统天下,但孙吴的国祚相对绵长,已属难得。笔者以为,黄景仁在词末刻意提到的“小朝廷”,或包含言外之意。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包括弘光王朝在内,明宗室在京师沦陷后于南方相继建立的政权均可被称为“小朝廷”。顾湄的《感怀》有句“莫说长江限南北,建康原是小朝廷”,悲叹弘光政权的覆灭;冯班的《江南杂感》其三有句“席卷中原更向吴,小朝廷又作降俘”,讥刺马士英之流的祸国殃民。从福王称帝到桂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南明几个“小朝廷”的存在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八年,与孙吴之享国五十二年相差甚远。从黄景仁对孙吴国祚绵长的钦羡中,可以窥见他对南明政权虽几经挣扎,但最终没能力挽狂澜的惋惜之意。

前代文人吟咏孙权,有直接对其提出批评者,如宋人林景熙的《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八:“区区守江左,老此以菟裘。大义固不识,卑哉孙仲谋。”清代以孙权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词中,词人对于孙权的不足之处虽也有所揭示,如吴钧的《氐州第一》有句“慨当年、犹遗恨,是生放、曹瞒北去”,对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放走曹操,纵虎归山表示遗憾等,但多为感慨之辞,少有讥刺之语。然而,在吟咏与孙权相关的其他历史人物时,清人对孙权也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批评。

刘备的孙氏夫人是孙权同父异母的妹妹。刘备在刘琦去世后,担任荆州牧一职,治郡有方。孙权感到畏惧,于是将年方二十的妹妹许配给已近天命之年的刘备,以增进蜀汉和孙吴的情谊。当时适逢刘备的甘氏夫人病逝,这桩政治联姻顺利达成。孙夫人是将门虎女,为人处世有兄长风范,以至于使刘备感到不寒而栗。《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孙权迎回妹妹的时间记载不一,但孙权的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刘备与孙氏的关系并不和睦。史书对孙夫人的记载较为简单,对她归吴后的经历并未交代;但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孙夫人的形象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毛纶、毛宗岗父子批点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孙夫人塑造成殉夫自尽的贞烈女子。清代部分词人从传统道德的角度出发,对孙夫人的品行表示肯定,如汤思孝的《醉蓬莱·道经蟂矶孙夫人祠,感赋遗事》盛赞孙夫人的孝义两全。但也有词人惋惜孙夫人的命运,认为她的悲剧是孙权一手造成的,如顾彩的《疏影·蟂矶吊孙夫人》云:

怨红悴绿。想孙郎小妹,于此埋玉。虚嫁英雄,不了生平,归来日暮空谷。

昭阳粉黛他人事,贮不到、蜀天金屋。纵当时、换得荆州,毕竟是谁荣辱。

“蟂矶”相传是孙夫人为刘备殉节之地,孙夫人因而有“枭姬”的别号。“埋玉”,这里指埋葬女子。“日暮空谷”是词人化用杜甫《佳人》诗,凸显孙夫人回吴后孤苦无依的处境。“昭阳”与“金屋”,分别用赵飞燕姊妹和陈阿娇之事,暗示孙夫人与刘备之间并无恩爱可言。孙权“进妹”是为了巩固两国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但联姻不过是孙、刘达成表面上的、暂时的和解,双方背地里仍互相猜忌,荆州的归属始终是两国争斗的焦点。此外,曹贞吉的《金菊对芙蓉·和锡鬯蟂矶吊孙夫人》有句“叹东南人物,弱女登坛”,是对孙权通过牺牲妹妹的幸福来确保江山稳固的做法表示讽刺;张云璈的《满江红·孙夫人》有句“弱妹姻缘何太苦,阿兄盟誓偏忘旧”,在张云璈看来,孙权无论是与蜀汉联姻交好,还是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本质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不念人伦亲情,更罔顾昔日盟誓。

就笔者之見,清代前中期词人所吟咏的三国人物中,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关羽相较于刘备得到的关注更多;曹魏政权,包括曹操本人在内,基本没有哪位人物成为专门的吟咏对象;孙吴政权中,孙夫人、周瑜等虽也被当作专门的吟咏对象,但被吟咏的次数远不及孙权。这足以说明清代前中期词人对孙权的偏爱。清代词人从多方面肯定孙权的历史功绩,在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塑造时,较多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清代词人对孙权的评价普遍较高,部分词作将曹操、刘备当作孙权的陪衬。以孙权为吟咏对象的词,对孙权很少有贬斥之语;清代词人把对孙权的负面评价,放在以其他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的词作中。笔者认为,这与他们对孙权的特殊情感有一定关系。孙权建都的南京不仅是明代初期的都城,也是后来南明福王政权所在,且孙吴与南明一样,都是偏安一隅的政权。在高张的文网之下,部分词人通过吟咏看似与明代无关的史事,将国破家亡的哀痛寄寓其中,孙权即为他们选择的对象之一。所以,词人在塑造孙权的形象时,会尽量彰显其作为开国之君光彩的一面,事实上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情感需求。

猜你喜欢

孙吴蜀汉孙权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蜀汉“大赦”初探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