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对诸葛亮的比赞述评

2023-09-21谭良啸谢佳倩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陈寿管仲诸葛亮

谭良啸,谢佳倩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诸葛亮年轻时“自比于管仲、乐毅”,从政和死后就不断有人以当时或前代名人来比附、称赞他。这种评价时选取同类杰出人物来比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评价方式。由于所处集团、时期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人们在评价诸葛亮时用以比附、赞誉所选取的名人也不相同,这种不同反映出评价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则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和功绩。

诸葛亮生前及死后不久,用当代或古代名人来比附、称赞他的首先来自蜀汉阵营,其次是魏、吴集团的人士,随后是两晋的官吏、士人,以及史学家等。本文仅录取魏晋时期人士评价诸葛亮时比附所选取的当时或古代名人,是因为这一时期(220—420)与诸葛亮从政时段(207—234)相距仅一百多年,他的言行事迹受传说的影响比较少,真实可信度高;而这些用名人来比附诸葛亮的人士来自不同的集团,具有不同的身份,因此能较真实地反映出诸葛亮的德才能绩,能较客观地反映出他得到的认可,也就更接近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更能深刻地认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

一、蜀汉人士评说时的比附

蜀汉方面在诸葛亮生前及死后,曾以“当世伊、吕”“参伊、周之巨勳”“受遗阿衡”等来比附、称赞他。

(一)“当世伊、吕”

这是彭羕在狱中给诸葛亮信中的话。他说:

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1]996

彭羕,在刘璋时为低级小吏,刘备定益州后提拔为治中从事,被外派任江阳太守时心怀怨气,辱骂刘备,又煽动马超反叛,遂被下狱。他在狱中给诸葛亮的信中说了这番话。

彭羕说,阁下您是当代的伊尹、吕尚,应当好好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以完成他的宏图大志。在诸葛亮尚未全面辅政之时,以商周时的著名宰辅伊尹、吕尚来称誉显然是过誉之词。彭羕没有获得宽宥,最后仍被处死。

(二)“参伊、周之巨勳”

此比附是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在诏策中所说。诏策曰: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扶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弔,事临垂克,遘疾陨丧![1]927

刘禅是刘备之子,公元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病世后他继位称帝。根据刘备的遗诏,诸葛亮辅政,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全权辅政达12年,至234年8月病逝。

诏书全面评价诸葛亮,赞誉他天赋兼资文武,聪慧诚实,受遗命托孤,匡正辅佐后主,振兴衰落的皇室,平定祸乱;整顿军队,年年出征讨伐,神武赫然,威震八荒。他即将建立丰功伟绩于季汉,与前代的伊伊、周公并肩媲美。可惜功败垂成,不幸病逝,令人悲伤!因此依据他的功劳,谥曰“忠武侯”。

(三)“受遗阿衡”

这是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的赞词。“赞诸葛丞相”曰: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1]1080

杨戏,蜀汉官吏,曾任太守、射声校尉。延熙四年(241年),著《季汉辅臣赞》,称赞一批追随、拥戴刘备的优秀人物。他在“赞诸葛丞相”中说,忠武侯英明崇高,在长江边献上奇策,联合孙吴兼并西蜀,以权谋帮助当世的真命君主。然后盛赞诸葛亮像伊伊一样接受遗命辅佐君主,整训军队,推行文化教育;广泛施行德政,移风易俗;无论贤者、愚者都争着尽心尽力,忘身为国。只是北伐未能如愿,遗恨终身。

杨戏以诸葛亮受刘备三顾、托孤辅政与阿衡(伊尹)经历类似为切入点,全面评价、称颂他的文治武功。

伊尹、吕尚、周公三人都是商周时期的著名宰辅。蜀汉方面以他们来比附、称赞诸葛亮,是因为有共同之处。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商汤王三使往聘,他然后从汤,被任以国事。然后他随汤打败夏桀,汤死后历事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等君王,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的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2]94-99。吕尚姓姜名尚,传说他72岁时钓鱼于渭滨受到周西伯邀请,成为文王、武王的宰辅,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计居多”,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功勋卓著。周公,姓姬,名旦,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成王在位时摄政七年,为周朝数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受到延请,助君王开创基业;然后受托辅佐新君,功绩卓著,与诸葛亮的经历类似,所以用以比附。

此外,蜀汉评论、称赞诸葛亮的还有张裔、吕凯、邓芝、习隆、向充等人。而吕凯的“受遗托孤,翊赞季兴”[1]1047,称赞的取义与上述刘禅、杨戏等人相同。

二、孙吴人士评说时的比附

张俨以“子产治郑”“古之管、晏”来比附称颂诸葛亮。他在所著《默记·述佐篇》中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时说: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于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1]935

张俨,东吴学者,博学多识,官至大鸿胪。他著有《默记》三卷,早佚。

在《默记·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中他认为,诸葛、司马二人都是“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境遇相同,然而“二相优劣”却不在一个档次,“仲达之才,减于孔明”。他认为诸葛亮治国施政、强兵惠民、出师北伐、忠贞信义,都在司马懿之上,与古代郑国的子产相近;就是齐国的贤相管仲、晏婴,也不过如此。

张俨以春秋时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晏婴来比喻称赞诸葛亮。子产,名侨,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进行改革,使郑国中兴强盛。管仲,名夷吾,由鲍叔牙举荐给齐桓公,受到重用,在齐国辅政四十多年;史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2131。晏婴,字平仲,佐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使齐中兴,是继管仲后的齐国名相。张俨用以比喻的这三人都是春秋时著名的宰辅贤相,他们忠心耿耿,全权辅政,国以富强,诸葛亮与之有相似之处。

孙吴方面还有孙权、张温曾称赞诸葛亮,只是以张俨的评价比较全面,而且是以西晋的奠基者司马懿来与他比较。

三、曹魏人士评说时的比附

魏明帝曹叡说:

(诸葛)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1]94

这是曹叡在诸葛亮北伐失街亭(228年)后,昭令中的一句话。曹叡,魏文帝曹丕长子,公元226—239年在位。他在诏令中视刘备的蜀汉政权为西汉末年公孙述的割据,而将主政蜀汉、北伐曹魏的诸葛亮比喻为公孙述的部属李熊、荆邯。这二人都是公孙述割据称王称帝的劝进、献策者。

公孙述,在王莽末年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于东汉建武元年(25年)称帝于蜀。部下李熊曾劝他称王,在公孙述自立为王后,又劝说他“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依归”。公孙述称帝后,部属荆邯顺势游说应扩大势力,公孙述然其言[3]534-540。建武十二年(36年),东汉朝廷举兵攻破成都,公孙述割据政权灭亡。

魏明帝作为敌对阵营之君主,极力贬低诸葛亮,说他“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助刘备辅刘禅,贪权专擅,虐用益州民众,有如李熊的愚勇,荆邯的失德,最终将是失败、覆灭的下场。

不过,曹魏方面对诸葛亮的评价亦是称赞的居多。如征士傅幹说“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1]883;谋士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1]445,谋士贾诩称赞说“诸葛亮善治国”[1]331,都肯定他的治国才能。司马懿虽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墯吾画中,破之必矣”。不过,待诸葛亮病逝退兵后,他“行其营垒,观其遗事”,则发出“天下奇才也”的叹服[4]8。

四、两晋史学家评论中的比附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都曾引用古代名人来比附、称誉诸葛亮。

(一)“管、萧之亚匹”“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

这是晋代史学家陈寿的比赞。陈寿在泰始十年(274年)的《进诸葛亮集表》中曰: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1]931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末陈寿评论说: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1]445

陈寿,著名史学家,曾在蜀汉、西晋任职。在所著《三国志》中他前后两次称赞诸葛亮,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可以追比管仲、萧何。在收集资料编辑《诸葛亮集》的过程中,他不断听到梁、益地区百姓称颂、追忆诸葛亮;于是感叹说,即使如《诗经·甘棠》赞美召公,郑国人歌颂子产,用来比喻也相差不远。

诸葛亮治蜀,遗爱于民,受到追思、讴歌,陈寿认为可与召公、子产的政绩相比。

陈寿认为诸葛亮是辅佐君主的贤相,可以与管仲类比。又认为,他的才德功绩应当与萧何相媲美。在荆州时诸葛亮“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入益州后“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与西汉开国名相萧何的业绩类似。

(二)“似宋襄求霸”

这是常璩在《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末评论时的话。他说:

诸葛亮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欲以区区之蜀,假已废之命,北吞强魏,抗衡上国,不亦难哉!似宋襄求霸者乎?然亮政修民理,威武外振;爰及琬、祎,遵修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5]

常璩,东晋人,著名史学家,所著《华阳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他在《刘后主志》末评论时,列举诸葛亮所据条件的利弊,认为刘备非中兴之主,巴蜀区区一州,在“天命”已废汉之际还要去对抗曹魏,于是引用当时世间流行的一种比喻,犹如“宋襄求霸”。不过,他认为以此比喻也不恰当。以一个“然”字作转折,称述诸葛亮治国理政,富国强兵,在“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的政绩;委婉地表达出对诸葛亮才德、政绩的肯定。

晋代两位史学家因经历、境遇不同而评价各不相同,差异甚大。陈寿充分肯定诸葛亮的治国才能,盛赞他治理蜀汉造福于民的功德。而常璩显然受到两晋朝野贬低诸葛亮舆论的影响,在评论中引用当时存在的一种贬低倾向,认为他的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逆时而动,犹如春秋时不识时务的宋襄公在追求霸业。

五、两晋人士评说时的比附

两晋士人评说诸葛亮时,有褒有贬,不过以称颂的居多。其中比赞时提到的均为古代名臣良将,如:“有踰管、晏”“如周人之思召公”“与伊、吕争俦”“非皋则伊,宁彼管、晏”“远明管、乐”等。

(一)“亮权智英略,有踰管、晏”

这话是晋初郭冲为诸葛亮申辩时所说。史载:

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踰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1]917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司马懿第七子扶风王司马骏镇守关中时,与属下谈论诸葛亮,多讥讽诸葛亮托身非国,不能度德量力,力小而谋大,徒使蜀地百姓劳苦。唯有郭冲却不以为然。他申辩说,诸葛亮的权智英略,超过了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晏婴,只不过是功业未成罢了。然而众人疑惑不信,于是,郭冲便陈述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件事,来称颂诸葛亮,并证明他的权智英略。

关于郭冲所陈述的诸葛亮隐没的五件事,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采用。南朝史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虽然引用了,却又一一辩驳,认为不实。不过,今天的学界认为:“对于此五事,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适合的”,可以作为加深对诸葛亮认识和理解的补充[6]。

(二)“齐桓得管仲而霸,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

这是李密回答张华的问话。张华问,刘禅何以“可次齐桓”时李密解释说: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竪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4]2276

李密,字令伯,初仕蜀汉,蜀亡入晋在武帝时为太子洗马,后迁汉中太守。著有《述理论》十篇,亡佚。以《陈情表》闻名于世。他将诸葛亮与管仲并列,视为同是辅政兴国的一代良相。

(三)“如周人之思召公”

这是西晋人袁准比赞诸葛亮的话。他曰: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1]934

袁准(袁子),西晋泰始年(265—274年)任给事中。著有《袁子》《正书》,早佚。他在《袁子》中驳斥了当时对诸葛亮的种种疑难、指责,全面称赞其摄政、行法、用兵、治蜀取得的业绩,然后说在诸葛亮死后数十年后依然能听到蜀地百姓在称颂、追忆他,就如周朝人追思召公一样。又引用孔子称赞弟子冉雍的话,来称喻诸葛亮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

“雍也可使南面”一语出自孔子《论语·雍也》。雍,孔子的弟子冉雍,意指他是一个可独当一面的人才。

(四)“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

这是张辅在《乐葛优劣论》中对诸葛亮的赞誉。他说:

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7]128

张辅,西晋时官至秦州刺史,封宜昌亭侯,死于八王之乱中。撰《名士优劣论》,论曹操不及刘备,乐毅比不上诸葛亮。

他在比较乐毅、诸葛亮之优劣时说:“(乐毅)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而诸葛亮文武全才,刘备“屡造其庐”后出山,“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临终受托辅政,“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可惜“勋业垂济而陨”。然后引孟子称赞伯夷的话,说他的忠贞足以使奸臣弃恶从善,追求名节,是一个可以与伊尹、吕尚相比的人,怎么只是与乐毅为伍呢?

孟子“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一语出自《孟子·万章下》,指伯夷的风仪令贪婪的人廉洁,比喻诸葛亮的忠贞让奸臣都想以节操立身。

乐毅,战国时人,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曾统帅燕、赵、楚、韩、魏联军大破齐军,连下七十余城。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而张辅认为诸葛亮在以弱敌强、施行仁政方面超过了乐毅。

(五)“非皋则伊,宁彼管、晏”

这是李兴在《祭诸葛丞相文》中对诸葛亮的赞辞。

西晋大安二年(303年),刘弘任镇南将军,驻襄阳。次年,与下属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宅,令李兴撰文纪事。李兴,李密之子,有文才,时任镇南将军刘弘之参军。文曰:

挚解褐于三聘,尼得招而褰;管豹变于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非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1]937

李兴在文中,首先以伊尹受三次拜访、孔子受聘、管仲被推荐、西汉名臣贡禹上书求致仕等人的经历来类比诸葛亮受三顾出山,比赞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诸葛亮。然后称赞诸葛亮推演的八阵法,不亚于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吴起的兵法,创制奇妙的木牛流马仿佛出自战国巧匠公孙般之手,神奇十矢连弩的功效,是何其微妙;乡里治理得有条不紊,是何等的诀窍。在对诸葛亮军事、科技才能、治国理民的业绩进行高度赞扬后,又列举古代一系列名人来类比称赞。李兴说,西周武王的臣子太颠、闳夭,春秋时鲁国的名臣臧文仲,他们都有不如诸葛亮之处;而管仲有僭越的行为,乐毅被离间未能善终。最后称赞诸葛亮受遗托孤胜过拒绝尧传位的许由,辅政可比周公的摄政;制定刑法治蜀有如子产铸刑书以救世,施行教化好似孔子在鲁国得到的美誉,所以“蜀民知耻,河、渭安堵”。他应该与尧舜的皋陶、商汤时的伊尹齐名,岂止只如同管仲、晏婴,难道只有圣人孔子让人们常常赞美感叹吗?

文章引用伊尹、孔子、管仲、禹贡、孙子、吴起、公输般、太颠、闳夭、臧文仲、乐毅、许由、皋陶、伊尹、周公、子产、晏婴、汉高祖、姜太公等十几位前代名人,围绕诸葛亮德、才、能、绩的方方面面,以类比、并称、优于等形式,竭尽赞美之能事。此系祭拜吊唁之文,非史学评价,有溢美之辞。不过作为敌对方的将领刘弘,能令李兴代写如此盛赞诸葛亮的文章,并刻石立于其故宅,说明诸葛亮的才德能绩的影响之深得人心。

(六)“远明管、乐”

这是袁宏在《三国名臣颂》的话。在“序”中他曰: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礼,人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受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管、乐。[4]2394

袁宏,东晋学者。先后担任谢尚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编著有《后汉纪》《三国名臣序赞》等。

他在《三国名臣序赞》中共赞三国名臣二十人,对诸葛亮的施政治国、受遗任相予以充分肯定。在“序”中称诸葛亮在隆中“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自比管、乐;在“赞”中认为诸葛亮已远在管仲、乐毅之上了。

(七)“夷吾体仁,……孔明践义”

这是《晋书·王导传》末的评论。论曰:

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4]1761

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开国元勋。史论认为,王导比不上西汉的萧何、曹参和辅周的召公、吕望,因为他没能一统天下,不过,可与管仲、诸葛亮类似。他在这里把管仲、诸葛亮并举。

(八)“草庐三顾,臭若兰芳”

《晋书·庾阐传》曰:

(庾阐)入湘川,吊贾谊。其辞曰:“……昔咎繇謩虞,吕尚归昌,德协充符,乃应帝王;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4]2386

东晋成帝时,零陵太守庾阐在吊贾谊的辞中,罗列前代一流名臣贤相皋陶、吕尚、管仲、萧何、张良等,而在东汉以下只举受三顾而出的诸葛亮一人与他们并列,以类比的方式称赞诸葛亮。

两晋人士还有西晋的傅玄、樊建、司马炎,东晋的习凿齿、孙盛、王羲之等人对诸葛亮有过评论。司马炎曾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1]933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把周瑜、鲁肃与诸葛亮作比较,称赞诸葛亮“竭其忠直,佐扶帝室”,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是君子;斥责周瑜、鲁肃为小人[7]130。王羲之比较诸葛亮与荀彧,认为诸葛亮胜过荀彧,“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8]1594。通观两晋人士关于诸葛亮的评论,仍然是以赞誉为主的,而且有的甚至认为,难以找到与诸葛亮媲美的人。

六、从选用比附的名人看评价特点

综观三国两晋人士评价诸葛亮时的比附,形式多样,有罗列(类似)、亚匹(略逊)、并称(比肩)、优于等;所引用比附的名人甚众,有同时代的曹操、周瑜、司马懿;更多的则是以古代贤良宰辅和名将来类比,如管仲、伊尹、吕尚、周公、召公、子产、皋陶、晏婴、萧何、乐毅等人。统计比赞誉诸葛亮所引用的前代贤良功臣,以管仲来比喻的最多,有7人次(张俨、陈寿、李密、郭冲、李兴、袁宏、庾阐);其次是以伊尹来比喻的有5人次(彭羕、刘禅、杨戏、张辅、李兴),以晏婴来赞誉的为3人次(郭冲、张俨、李兴),以吕尚来赞誉的也是3人次(彭羕、张辅、庾阐),以召公来赞誉的(袁准、陈寿),以周公来赞誉的(刘禅、李兴);以子产来赞誉的(张俨、陈寿),以皋陶来赞誉的(李兴、庾阐),以萧何来赞誉的(陈寿、庾阐),均为2人次;余下以其他名人来比赞的均为1人次。

这些用以比附诸葛亮的贤相良将,或受聘治国,或遗命辅佐,他们创业理政,富国强兵,施行教化,一生忠心耿耿,遗爱于民,受到追思,成为贤良宰辅的典范,名彪史册。他们之所以被三国两晋人士用以比附、称颂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与他们有相似的经历、业绩,都受到国人追思等共同点。

三国两晋诸多人士引用名臣良将比附、称颂诸葛亮的数据,充分证明诸葛亮在魏晋时期便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贤相地位。他受顾出山,受遗辅政,尽忠尽职,治国理民,北伐曹魏,功绩卓著,受到追思,较同时代的周瑜、司马懿优秀,可以比肩先贤宰辅伊尹、吕尚、管仲、晏婴等人。

三国两晋人士引用名人比附、称颂诸葛亮以管仲(7次)、伊尹(5次)最多,是因为刘备的托孤、诸葛亮的受遗辅政与之经历相似,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勤和取得的业绩与他们相似。这说明没有人对白帝城托孤有所质疑,可以佐证陈寿的评价“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是客观如实的。所谓刘备托孤阴谋论是误解或猜测。

三国两晋人士引用名人比喻、称颂诸葛亮以管仲为最多,却极少以乐毅来赞誉,虽然他年轻时自比管、乐,是因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取得的业绩不足。这说明魏晋人士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认可度不高,他贤相的地位高于良将;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陈寿“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评论是客观,不存在曲笔;可以佐证陈寿不以“管、乐”而是以“管、萧”来比喻、称赞他,是公允的。

三国两晋诸多人士引用名人比附、称颂诸葛亮以管仲为主,说明诸葛亮的自比管仲得到一致的认可,而且从此“管、葛”连用,成为比附赞誉的一种模式。如南朝宋文帝时的刘湛,“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9]。梁武帝的张缵在《南征赋》中曰“嗟玄德之矫矫,思兴复于旧京;招卧龙于当世,配管仲而称英。”[10]都以管仲、诸葛亮并称、比附。

三国两晋众多人士以名人比附诸葛亮,除个别为贬低外,主流是赞誉。蜀汉作为曹魏、西晋的敌对方,诸葛亮曾经是他们的对手,自然要受到攻击、诋毁,然而他的才德功绩是客观存在而无法忽视的,所以又不得不予以赞许。因此,这些比赞应该较为客观、可信,证明诸葛亮的才、德、能、绩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贤相地位无法撼动。魏晋人士的比附把诸葛亮才德功绩进行分解,以历代名人来比附,使人对诸葛亮形象、历史影响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猜你喜欢

陈寿管仲诸葛亮
管仲买鹿
陈寿不惧强权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诸葛亮喂鸡求学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