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维探析

2023-09-20肖岚

老区建设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新时代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从必然的认识维度出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含理论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然性。从实然的本体向度分析,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生动彰显。从应然的实践维度思考,新时代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加强思想价值引领、补齐精神生活短板、丰富高质量精神文化资源供给,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凝魂聚力。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國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08-0013-07

[作者简介]肖岚,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生产多样化且高质量的精神文化资源,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最终以共建共享共创精神文明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达成国家文明昌盛和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精神生活领域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可以从必然、实然和应然三个维度全方位把握新时代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探寻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

一、必然维度: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律

必然维度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聚焦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及形成有其自身的理论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然性。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的深化,是党的百年奋斗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围绕现实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际探索和实践中论述了大量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生产的思想和理论,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是对每个人“精神富有”的科学解读,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精神生活理论的认识。

首先,在人的精神生活生产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由物质条件所决定,精神生活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中的人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生发出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无论是人的精神生活生产,还是人的精神生活丰富方式,都会受到一定的物质条件所制约。因此,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只有优先满足自身物质生活资料需要,才会有丰富和发展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

其次,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会受到社会存在制约,但也可以能动地、有目的地进行精神生活创造。在精神文化创造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内容和水平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进一步转化为物质力量。因而,我国在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倡导并创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精神文化,不断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后,在人的精神生活归宿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生活的最终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相一致。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拥有丰富物质产品、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实现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理论生动诠释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与美好愿景。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时代底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也是人民的最终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物质层面“贫”以及精神层面“弱”的双重困境,亟需改变旧中国愚昧落后的面貌。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等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高度重视“科学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在恢复经济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渴求的愿望,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式,以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发展方向。可见,精神生活的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新中国站起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剖析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坚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两手都要硬”[3]。邓小平同志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又重点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兼具高度的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精神文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需求也随之扩大。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以及精神生活差距,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既不能物质贫乏,也不能精神空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强调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提倡城乡协调、物质与精神生活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物质生活不断富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当前,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同志深化了对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强调“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4]。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从理论与实践上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见,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党的百年历史演进中生成的,并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过程中证明它的必然性。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必然性

随着中国百年实践的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念逐渐彰显出它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是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的中国社会的现实回应,也展现出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围绕中国现实问题敞开其合理性,聚焦于共同富裕这一主题主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的。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我国在精神生活领域上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物质富足与精神富裕间发展不平衡以及精神产品质与量的不充分。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现实必然性,既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为协同推进物质与精神二者和谐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西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资本为核心,忽视了人的精神生活发展,无法使人的精神生活实现“真正富裕”,反而暴露出西式现代化的诸多弊端。例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奉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反而加深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秉持着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更为看重工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而忽视了工人的精神生活状态。长此以往,人的主体精神会被消耗殆尽,从而造成人的异化,使人畸形发展。但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强调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事实不断表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其自身的显著优势,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社会矛盾,还有利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并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二、实然维度:揭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实然维度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了解并分析现实事物的实际状态和时空方位,对事物作出一种事实判断和客观性描述。从实然维度明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新时代所赋予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揭示出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共同富裕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可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能否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关系到共同富裕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只有高度统一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存在任何时序问题。人民群众既可以协同开展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也可以同时追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为基础,以及高昂饱满的精神力量为强大驱动力。

其次,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有效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解决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部分,倘若没有它,共同富裕便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会导致两极分化。当前,尽管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避免“口袋鼓起来,精神空下去”现象的发生,既要公平推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也要高度重视精神生活领域质与量的统一。

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这与共同富裕社会的美好图景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6]然而,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精神支撑。只有不断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激发人的精神生产动力,才能促使个体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由此可看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都需要丰富的精神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璀璨的精神文明,更离不开具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方面,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上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遵循兼顾公平与可持续原则,这与中国式现代化中社会现代化建设不谋而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现代化建设是重点之处。为此,我国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分配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全力维护“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二者的动态平衡。而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需要全民参与,并且成果由全民共享。在面临精神层面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创造并丰富更多优质精神产品的基础上,处理好精神文化产品分配的关系,努力消除精神上的“两极分化”,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现代化是精神之魂,必须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等各方面创新发展。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不断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不能脱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目标。

三、应然维度:阐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应然维度侧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立足于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际之中,并阐明其实现途径。首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思想价值引领,补齐精神生活短板,并不断丰富高质量社会精神文化资源供给,从而建设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加强思想价值引领,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高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社会思潮交织融合、纷繁复杂,一些以个人主义、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仅依靠自发力量,还需要科学的思想价值引领,以保证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与思想价值取向。面对不同群体思想观念上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立破并举,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魂聚气。

一方面,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精神生活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采取立破并举的举措,才能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破”即辩证否定,“立”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需要坚持辩证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陈出新,在展现现有精神文化成果的同时有意识地甄别各种外来文化,吸收合理部分,摒弃错误部分。二是结合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发展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认同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促使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和制度化。一是广泛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行为准则和生活礼仪中。通过广告标语、互联网等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以及组织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入党仪式等各类庆典仪式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道德和价值观念。二是潜移默化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全过程,以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培育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要条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意识,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保障。

(二)补齐精神生活短板,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发展

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注重补短板和强弱项,解决好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方面,东西部间、城乡间都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不同年龄群体、文化群体获取的精神产品也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公共文化发展水平高,精神文化资源更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和乡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精神文化财富也相对匮乏。面对精神生活发展领域的这些短板,我们需要树立底线思维,秉持平衡发展理念,以“公平”和“協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发展。

首先,夯实物质基础,加大对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公共资源的资金投入力度,补齐因经济水平差距而导致精神生活“两极分化”的短板。通过财政转移等方式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文化传输方式,从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其次,加强东西部联动,城乡协同,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原则。通过从东部地区或大城市引进人才、技能培训、项目引入等举措,提高西部地区及乡村的社会生产水平和精神生产水平,帮助各区域补齐并打牢文化短板,实现“先富”与“共富”的统一。最后,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在驱动力,凝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合力。面对部分群众“等、靠、要”“躺平”等心态,必须通过搭建多样化的表达沟通渠道和文化建设平台,培养人民群众良好的文化生活方式,并采取激励措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和内在潜能。

(三)丰富高质量文化资源供给,建设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高质量文化资源供给,不仅包括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还包括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精神产品的数量得到了极大丰富,质量上也有了一定突破,但面对人民精神生活供给和需求由“够不够”转为“精不精”的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各类群体充分利用有形精神文化资源和无形精神文化资源,从依托科技新兴技术、激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个方向共同发力。

一是以科技力量赋能文化新发展,培育文化供给新模式。通过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开辟新路径。如运用大数据精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真实精神生活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质量优、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此外,通过充分利用以微博、视频号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扩大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激发出人民群众文化产品创造力,促使精神文化资源“提质增效”。

二是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向,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今,除了加强推进文化馆、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关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为此,必须着重打造更多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如景观、高质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公共艺术等,激发出人民群众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多元文化消费新风尚。

三是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不断激发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尤其可以通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精神文化产品中,创新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是合理利用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加快推动良好的民风家风校风建设。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文化活动、价值引领等方式,保证精神文化资源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使社会各类群体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可见,只有不断推动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创造创新,才能缩小文化供给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差异,为人民群众建设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6]张龙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理论建设,2022,(5).

Analysis of Promoting People's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From Triple Dimensions of Inevitability, Reality and Ought-to-Being

Xiao La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moting Chinese-type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has its own inevitability, reality and ought-to-Being. Starting from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inevitability, the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contains theoretical inevitability,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realistic inevitability. From the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of reality, it reveals that promoting people's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a key step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a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type modernization. Thinking from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of ought-to-Being, in order to solidly promote the common people's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we must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values, complement the shortcomings in spiritual life, and enrich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spiritu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spirit and cohes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typ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New Era; People's spiritual life; Common prosperity; Chinese-type modernization

[責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新时代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