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戏剧《推销员之死》的翻译

2023-09-19赵倩李双艳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赵倩 李双艳

【摘要】中西方在戏剧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优秀戏剧作品的传播是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交流的必需一步。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语言的具体转换必然受到思维的限制,而另一方面,思维的差异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两种语言的转换。由于英汉思维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戏剧创作中使用的叙事方法、艺术手段都大不相同,使戏剧翻译面临诸多困难。通过戏剧《推销员之死》的汉译本,分析在戏剧翻译过程中,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戏剧翻译;英汉思维;《推销员之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31

作为文学翻译中的冷门领域,戏剧翻译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受到译者们的青睐,深入的研究也从那时起开始陆续展开。《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因此传入中国后,引发了不少译者主动翻译、传播。戏剧翻译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不仅需要将戏剧作品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使其具有文学性,更要还原其作为戏剧的艺术性、表演性等,因此在首登中国舞台前,英若诚先生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译,其译文不仅获得了高度认可,也充分体现了英汉思维差异。

一、《推销员之死》作品及译文介绍

1949年,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了戏剧作品《推销员之死》。这是一部两幕剧,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威利展开。壮年时,威利不仅展现出非凡的工作能力,同时社交能力也十分出众;妻子琳达操持家务,照顾家庭,培养出的两个儿子比夫与哈皮也让威利很是满意。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好运气似乎正离他远去,他的生活也渐渐失控。但即便生活陷入困境,威利也依旧被“美国梦”蒙蔽,不愿意承认、直视自己的问题,直到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都天真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美国梦”里。

这部剧的故事虽然非常简单,但表現手法却颇具创意与新意。首先,作者将这部两幕的舞台时间安排为两天一夜,其间采用了回忆、幻想、讲述等多种表现手段与视角;其次,作者将舞台空间拓展成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而不拘泥于布景中的厨房、卧室等地点;加之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国内话剧市场发展停滞不前,长期排演以前的老剧本,观众接受能力不好确定,种种因素都使得这部戏剧作品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

1971年,译者姚克先生将《推销员之死》翻译为中文,这是这部作品的首次汉译。姚克先生不仅是蜚声中外的翻译家,也是享有盛名的剧作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致力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但20世纪80年代初,当北京人艺决定将这部戏剧作品搬上中国舞台时,发现原有翻译版本并不适用于舞台表演,出于还原其舞台艺术性的考虑,决定将这部作品重译,并将重译工作交给了另一位戏剧翻译家,英若诚先生。英若诚先生不仅是一位翻译家,同时还是一位戏剧演员,在完成《推销员之死》的翻译后,还被原作者阿瑟·米勒指定为男主角威利的扮演者。

1983年,《推销员之死》正式在中国上演,第一轮演出便高达50多场,场场爆满,反响热烈,整轮演出延续了三个月之久。尽管后来又有许多译本陆续问世,但英若诚先生的译本通常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最适合演出的一个译本。

二、戏剧翻译的特点

与文学翻译的其他领域不同,戏剧翻译对语言有极高的要求,因为在一场戏剧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演员的台词,只有译好演员的台词即戏剧中的语言,才能确保观众接受、认可这场戏剧。

因此,在进行戏剧翻译时,要保证语言翻译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语言具有通俗性。例如在翻译剧中比夫的台词“Mom,all we did was follow Biff around trying to cheer him up”时,英若诚先生将剧中的“follow... around”和“cheer him up”两个短语译为“陪着他溜溜弯儿,解解闷儿”,这两个口语化十足且带有一丝方言气息的短语显然让这句台词更加通俗、好接受;其次,语言要具有简洁性。在话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琳达想告诉自己的儿子们威利有自杀倾向,但台词表达得十分隐晦,只是说了自己当时看到的情景,即威利在热水器底部的煤气管道安装了一个小接头。在处理这里琳达台词的翻译时,大部分译者对句子后半部分的处理都遵循了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将细节都呈现出来,但这显然就使得语言不够简洁,且不符合中文的思维习惯,因此英若诚先生将后半段创新性省译,省略了一系列介绍威利行为的描述,只翻译为“我一看就明白了,他打算用煤气自杀”;最后,语言要具有动作性。戏剧翻译之所以难度高,就是因为除了要作为文学作品翻译外,还要使其成为能够上台表演的作品,因此语言必须具有动作性。例如在翻译“Whenre you gonna realize that them things dont mean anything”时,英若诚先生并没有将后半句翻译为“什么都不是”,而是译为“屁钱不值”,呼应了对话两人都很看重利益的性格特点,使其具有动作性。

三、英汉思维差异在译文中的体现

英若诚先生的翻译之所以能够得到诸多好评,主要原因便是他在翻译过程中还原了戏剧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与动作性,使其具有极强的可表演性。同时,从他的译文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中西方思维差异的体现。

(一)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

东方文化尚象,倾向使用具体而形象的表达,运用具体形象使概念生动可感,易于联想,所以汉语经常借助形象进行抽象思维,从具体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义,并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而西方文化则尚思,在理解和分析客观世界时,往往运用分类的方式,力图从事物的种类中总结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形态;然后层层往上,进行纯粹思维的抽象化总结,将各种事物的共性整合起来。

因此,中文多具体形象,英文则多抽象表达,为了弥补这种思维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将《推销员之死》原剧本中的抽象表达改为具体表达。尽管没用英语表达中那么多的抽象词汇,汉语里却有相当丰富的表达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的词语,例如比喻、成语、歇合语、谚语等。这类词语可以凭借其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句子更加适应于中文的语言习惯,从而有助于读者理解与掌握。

例1.Willy:I got as far as a little above Yonkers.I stopped for a cup of coffee.Maybe it was the coffee.

英若诚译:我开到了扬克斯以北一段路。我停下车去喝杯咖啡。也许是咖啡作怪。

使用介词代替动词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抽象手段,例如在这段话中,威利说“I stopped for a cup of coffee”,这句中使用“for”这个介词省略了原本要表达的“stopped to drink a cup of coffee”,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表达具体,英若诚先生补充出了“喝”咖啡的动作。

例2.Willy:The world is an oyster,but you dont crack it open on a mattress!

英若诚译:这个世界有的是宝贝,可是得动硬的,软的不行!

原句中,威利的这句台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世界比喻为oyster(蚌壳)这一名词,英若诚先生翻译时并没有直接将其以名词的形式译出,而是加入动词,翻译为“这个世界有的是宝贝”,此处可以对比姚克先生将此句翻译为“世界好比产珍珠的蚌壳”,虽然还原了原句中的名词表达与修辞色彩,但是显然并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相比之下,英若诚先生更加注意在翻译呈现过程中,让语言表达更加贴近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这一点体现在许多成语与习语的翻译中。例如一句台词中提到了count ones chickens这样一个英语成语,在字典中,它被译作“蛋尚未孵先数鸡,指望过早”,在译为中文时,为了使这个句子看起来更加具体生动,英若诚先生巧妙地译为“八字没一撇”这个谚语,化解了原句的抽象。同样,在翻译比夫台词中的“lay it on the line”,英若诚先生也译为中国谚语“打开天窗说亮话”,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贴近中文表达。

(二)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

在汉语表达中,句子的语序特点十分明显,放在开头的必然是主语,其次才是定语、状语、插入语等修饰成分;而在英语表达中,语序则恰好相反,位于开头的是汉语中视为次要的成分,汉语中视为重要的主语往往位于句子后半部分。这就体现了英汉思维的另一个差异——汉语是曲线思维,表达时更加委婉,追求一种层层递进的效果;英语则是直线思维,表达直截了当,文学作品都有开门见山的特色。

因此,在英译汉时,译者要进行适当拆分,拆分的标准则是修饰语是否过长,如修饰语长度适中则没有必要进行修改,如修饰语过长,影响了句子的理解,则要进行恰当拆分,使句子表达更加流畅,更符合汉语思维。尤其是在做戏剧翻译时,大部分翻译内容都是主角们的台词,偏口语化,中文口语中单独短句多、修饰语短、曲线思维的特征尤其明显,翻译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转换。

例1.Willy:They shouldve arrested the builder for cutting those down.They massacred the neighborhood.

英若诚译:那个包工的把那两棵树砍掉了,应该把他抓起来,他们把这片地方毁了。

不难看出,原文第一句是典型的英式直线思维,先阐述结果——应该把包工的抓起来,再解释理由——因为他们把树砍倒了,在翻译时,英若诚先生调换了原因与结果的语序,虽然只是一处小细节,但也使得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曲线思维,即先介绍原因,再阐述结果。

同样的处理还出现在哈皮的一句台词的翻译中,句中哈皮先阐述结果——父亲的驾驶执照会被没收,再解释原因——他老是这样不合规矩地驾驶,而在翻译时,英若诚先生适当调换语序,译为“他要老是这样,驾驶执照非叫没收了不可。我对他越来越不放心,知道吗,比夫。”使这个句子表达更符合曲线思维。

除了调整语序外,有時为了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式思维,还需要进行一些较大的改动,例如在一场对话中,威利一连使用了三个定语来修饰自己想要形容出的这个成功人士的标准——仪表堂堂、讨人喜欢,这样的表达显然是不太符合中式思维的,因此在翻译时,为了使表达更加符合汉语的曲线思维,英若诚先生对句子进行了一定拆分、重构,最后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一连串定语修饰一个主语的长句子,同时也营造了口语中娓娓道来的氛围。

(三)本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中式思维可以被认为是主体思维,因为其思维模式中一般以人为中心,一切思维结果都围绕着对人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而产生;而英式思维则是客体思维,因为在其思维模式中客观世界才是观察、分析、判断的中心。客体思维在英语表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非人称句,以it作为主语或there be句型;句子中多使用无灵主语;多被动句型等。在进行英译汉时,要进行一定转换,使客体思维明显的句子更符合中文的主题思维。

例1.Linda:The way they obey him!

英若诚译:那些孩子真听他的指挥!

原句是一个典型的无灵主语句,以抽象名词the way作为主语引导定语从句,符合英语的客体思维。在翻译这个句子时,英若诚先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将主语转换为了那些孩子,更符合中文的主体思维。

例2.Willy[exploding at her]:There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him!You want him to be a worm like Bernard?

英若诚译:他什么毛病也没有!你难道要他变成伯纳德那样的小可怜儿?

原句使用了there be句型,这个句型是英语客体思维的重要体现,为了使其具有主体思维,翻译时英若诚先生将主语更换为人物,行文也更符合中文表达与口语风格。

例3.Charley:Youre insulted again.

英若诚译:又伤自尊了!

在原剧本中,这句台词是一个被动句。在查利与威利一番争论过后,威利表现出些许不耐烦,于是有了查利这句台词—— “你又觉得自己被侮辱了”,但如果按照被动的方式翻译这句话,显然并不符合中文的思维习惯,也不符合中文的口语表达习惯,于是英若诚先生改译为“又伤自尊了”,十分巧妙。

(四)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汉语与英语思维方面的另一个明显差异表现在:汉语重综合而英语重分析。这种差异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就语言形态而言,英语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汉语则没有;英语有复杂的语法形式和灵活的语序结构,汉语则主要依靠词汇来表达语法形式,依靠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来决定遣词造句的顺序。

这一差异往往在长句中最为明显。例如剧中威利的哥哥本有一长段台词回忆他们的父亲,英若诚先生最后呈现的翻译为:“爸爸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心可野了。我们那会儿常从波士顿出发,他把一家子人都装在大棚子车里,赶上一群拉车的牲口,在大草原上就闯出去了。什么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整个西部都跑遍了,每到一个镇子我们就停下来,卖掉他在路上做的笛子。”翻译后,整个句子十分通顺,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和逻辑连接词,但是原文中其实却只有would这一个词简单明确了时态,以及“then”“and”等连接词进行连接。

四、结语

英汉思维的巨大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尤其是文学翻译,更不必说话剧这样需要兼顾文学性与表演型的特殊领域。在國内话剧发展停滞不前,面临迫切改革需要的情况下,《推销员之死》这部话剧能够在国内引起热烈的反响,足以证明英若诚老师的译本成功弥补了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让即便没有多少西方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够理解剧情,共情人物。准确认识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努力在译文中弥补这种差异,值得所有译者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怡君.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负干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04):90-92.

[2]诸葛漪.以小人物窘境折射“美国梦碎” [N].解放日报,2021-08-09(009).

[3]苗琳娜.《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探析——以“功能加忠诚”原则为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3):124-125.

[4]鄧安安.汉英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教学[C].东北亚外语论坛(2022年第一季度论文合集),2022:85-90.

[5]Arthur Ashe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M].1949.

[6]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作者简介:

赵倩,女,河南南阳人,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李双艳,女,湖南郴州人,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中的异化现象探究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人生
1979年以来中国学界的《推销员之死》研究综述
《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浅析美国梦在《推销员之死》中幻灭的原因
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戏剧中的悬念设置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