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红:百折千回,编出大山深处幸福路

2023-09-19江媛媛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篾匠厂子竹编

◎文/江媛媛

“我偏要干竹编,还要干出名堂”

做篾匠是个苦活、累活,所以在多数人眼中,篾匠是一门由男性从事的职业。可是大别山深处的美丽女匠人邹红,却用自己的经历和作品颠覆了大众定义。

当记者来到地处大别山老区的康宁竹编厂,第一眼看见邹红的时候,系着大大绿色围裙的她正站在编织车间门口的长廊上,大眼睛弯成了月牙……要不是见过她的照片,我真不敢相信,那个在大别山潜心守艺30年、用一手竹编绝活带着村民脱贫的匠人,竟是眼前这位秀丽的小女子。

新年伊始,邹红就先后迎来了两个好消息:荣获“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和“2021—2022年度安徽文化旅游产业·十大创新人物”。邹红说,“竹子”是山里人的宝贝,大别山区特有的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可以编制成欣赏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各种竹制品,山里人可以就地取材。而在这些精美的竹制品背后,也形成了一个关于竹子的产业——竹编。

细长的竹篾在匠人手中来回翻飞,需要经过几百次折回,一件好的竹编作品才会诞生。“编一个最不起眼的筛子,需要经过九道工序,而一个直径只有19 厘米的看似简单的花器倒径篮,其实有500 多道迴。这一切都需要匠人做到极致的细致耐心。”每天跟篾丝打交道,邹红的双手常被磨破,但在编制重要的作品时,她为了保持最好的手感,是不会戴上指套的。几十年的苦练,邹红的双手长满了老茧,指纹也早已被磨平。

“干我们这一行的过去叫篾匠,我爷爷和父亲都是家乡有名的篾匠手艺人。那时候家里很穷,爷爷和父亲就是靠着自己的好手艺养家。”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邹红,每天放学回来就坐在爷爷身旁看他做篾匠活,日子久了,她也开始学做,六七岁的时候便能帮着爷爷编简单的竹制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邹红说她从小就特别渴望能靠手艺帮家人减轻负担。所以当她第一次拿着自己编的小篮子去老街上卖了之后,那种开心让她难忘。“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做篾匠,后来回想起来,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下定了决心吧!”邹红莞尔一笑。

1990年,邹红即将初中毕业,她也面临着第一次人生选择。“当时打工潮兴起,很多同学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也有同学继续读书深造……当时老师和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好好读书,可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干篾匠,传承家里的手艺!那时候有不少人笑话我:哪有一个女孩子干这苦活的!”可倔强的邹红不管这些,她想,这世上的路多了,不一定非要走读书这条路,我偏要干竹编,还要在这一行干出点名堂。

既然决定了,就好好干!走出了校门的邹红进了村办的竹器厂,因为有小时候打下的底子,很多花样图案,邹红一拿到手就能立即编出成品。她的能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骨干,还带起了徒弟。然而好景不长,厂子很快就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邹红因为有着过硬的技术,又经人介绍到了另一家村办竹器厂,可风风火火干了一阵子之后,这家厂子也没逃过倒闭的厄运。

自己选的这条路难道走不通吗?邹红不信这个邪,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自己干。好在经过几年的努力,邹红也有了一点积蓄。1993年,19 岁的邹红将积蓄全数拿出,又向亲戚们借了一笔钱,在大别山独山镇双峰村创办了康宁竹编厂。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上天是眷顾邹红的,厂子成立不久,她就通过上海华东交易会认识了一个日本客户。几次合作后,对方明确表达了长期合作的意向。这一年,邹红的厂子迅速扩充,工人达到了一百多人。可就在邹红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时候,命运却和她开了个大玩笑……

1995年年初,邹红找日本客商联系交货事宜的时候,却怎么都联系不上对方。“那时候通讯本来就不发达,仅有的联系方式联络不上,我们这边一批生产好的货积存,还有近两万元的余款没有收回,刚刚步入正轨的厂子一下就陷入了困境……”之后,邹红才得知那位客商是在阪神大地震中不幸丧生了。震惊之余,邹红这才意识到:公司失去了唯一的大客户。

这之后的半年,厂子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这关系到一百多个工人的饭碗啊,邹红心急如焚:不能让厂子垮了,必须走出去找机会。当时浙江的竹编行业很繁荣,邹红和搭档一起带着样品来到杭州、义乌等地,去同行那里参观学习。这一趟让邹红学到了很多,也让她明白,要发展,走老路子不行,要做市场需要的东西。

除此之外,邹红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在同行的引荐下认识了一个日本客商。得知对方有两万套竹器手扶盆(餐具)订单还没有找到货源,邹红立刻表态,自己可以给客户当面打样。听了这话,日本客商觉得不可思议。邹红没有迟疑,她找来需要的竹丝和工具,对着图样就麻利地编了起来。几个小时后,当精致的成品摆在日本客商的面前时,对方赞不绝口:“这是第一次有人给我当面打样。”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邹红凭借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客商的信赖,拿下了这个订单。“就这一单,让厂子起死回生……”多年后,邹红回想起这件往事仍激动不已。

那以后,为了适应市场需要,邹红开始摸索用白竹制作各种高档工艺品。渐渐地,邹红的竹编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2017年,六安竹编被市政府评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邹红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要把竹编传承下去,发展与创新必不可少。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邹红从朋友那里得知,浙江科技学院即将开办一个竹编文创班,要在全国招收20 名学生,授课老师都是业内大咖。听到这个消息,邹红动了学习的念头,她提交了自己的相关材料并顺利入选。

抱着去开眼界的简单想法,44 岁的邹红来到杭州,再次坐进了课堂聆听大师们的教诲。这一个月,邹红有幸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华铛、“中国竹编第一人”何福礼等多位大师的当面指点……也是在这里,邹红通过同学结识了竹编大师叶道荣,并在日后成了叶老唯一的弟子。

就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言又给了邹红启发。“我把自己的作品图样拿给同学看时,她脱口而出一句:‘这样的完全可以参赛拿奖了。’那时候我突然发觉,自己二十多年只知道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了。”

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山里的邹红立即着手为参赛设计制作作品。当年9月,她便凭借竹编手包一举夺得“2019 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银奖。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就是一个国家级奖项,这让邹红信心倍增。

从此,邹红仿佛进入了“开挂”模式,各种奖项和荣誉接踵而至——2020年荣获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金灯塔奖”;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拿下安徽省第十届、十一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金奖……与此同时,她还当选了六安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22年,她又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和安徽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旁人难以理解的长达30年的沉淀和积累。

“那两次难忘的流泪”

“康宁竹编”在外界打响了名声,各种“光环”加身的邹红并没有迷失,她的方向一直非常明确:将竹编这门传统手艺坚持、发扬下去,带着山里的姐妹们一起致富。她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逐渐开发形成了包括器皿、包装物、生活用品、花器、收藏品等五大类极具特色的竹编系列产品。

“做这一行,就得准备好耐住寂寞。”这些年来,邹红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中除了过年那些天她会回家陪陪家人,有330 天她是在厂子里度过的。从设计打样到原料高温蒸煮,再到破篾裁剪与编制成品,每一个步骤、每一样产品她都力求精益求精。此外,还有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产品包装销售、发货运输,到订单洽谈……邹红都亲力亲为,决不允许一个环节出错。

风风火火的女强人也有脆弱的时候,邹红已记不清自己这些年来落过多少次泪,但有两次却让她至今难忘。

2003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厂子的订单突然大量减少,工人们无活可干,厂子面临生存困境。焦虑的邹红只能主动去找客商要订单,一番沟通后,客户被她的诚恳感动,给了她一个小订单。“这是个4080 套餐具的订单,虽然客户说给的价位不理想,交货期也很紧(第一批货要在一个月之后交付),但我二话没说就接了下来,因为要保住厂子,我已经没了退路。”

本以为这个订单可以让工厂渡过难关,可等工人们一上手,邹红就发现了大问题。原来,这批货需要用复杂的三目编法,而工人们平时接触的都是较为简单的六目编,邹红只好手把手地教大家,可是工人们的接受度很不理想,一个多星期还不能熟练操作,这是邹红没想到的。眼看着交货期临近,第一批一千套的产品还没完成一半。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付一大笔赔偿金……想到这里,劳累了许多天的邹红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车间里的姐妹们看见了都来安慰我,还主动提出愿意加班。后来,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我们总算按时交付了订单。那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把厂子办下去,让姐妹们安心。”从那以后,邹红摸索出了一条培训、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并把竹编工艺流程化,简化了工人的操作,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还有一次流泪,是在三年前儿子参加高考的那个夏天。”那天是高考分数揭晓的日子,邹红在厂子里一边忙一边忐忑地等待消息,终于等到了儿子的电话,邹红焦急地问:“怎么样?”“妈妈,你回来再说。”邹红急忙赶回了家,得知儿子考出了远超重点大学分数线的好成绩,她一把搂住儿子,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她复杂的心情无法言喻。

她回忆起孩子这些年的成长,作为母亲,自己是缺席的。孩子4 岁之后就开始了全托,小小的他说自己总是幼儿园里最乖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则全由保姆照料;在孩子进入叛逆期时,她曾尝试与儿子沟通,可儿子的一句“你说我不懂事,那你为什么从小就不管我呢”让她顿时无言……为这份事业,邹红付出了太多太多。

这些年,康宁的竹编产品远销海内外,邹红也带动了300 多个贫困家庭从事竹编加工生产,并帮助50 多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有人说邹红是个成功的女企业家,她却说自己只是个女匠人。是的,邹红身上那种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她那份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的坚守,是对“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篾匠厂子竹编
乡村篾匠
徐州贾汪区走出“院子”多跑“厂子” 用“辛苦指数”换“安全指数”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艺人
东篾匠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厂子里的甜品盒子
篾匠父亲
篾匠的端午
一个人俩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