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化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19江苏省徐州市段庄第一小学校

新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科学情境探究

□江苏省徐州市段庄第一小学校 张 岷

在小学阶段,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释放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地提升科学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营造出一个趣味性的小学科学教学氛围,通过鼓励学生谈及自己的看法,也能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境化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引导知识建构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一些科学结论不是经过探究过程得出,而是教师简单化地通过板书或PPT直白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有了适宜的情境化创设,学生就会在具体情境中利用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真实世界中问题,这样,有意义的学习及建构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2.促进知识迁移

将情景化的设计融入科学课堂,能充分凸显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积极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有可能在拟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究、实验验证等环节,逐步形成科学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

3.弘扬科学价值

情境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实验教学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科学教学中,若以科学研究成果、过程和方法为情境,在培养概念、思维和探究过程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情境化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性格还未发育完全,故教师需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反思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理论。另外,教师也要借助视频案例、图片案例说明课文中蕴含的科学理论,通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科学课程的乐趣所在[2]。另外,教师也要整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凸显出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材,拓展教材,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相关联的课本案例,在不断探索、分析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欲望。

2.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至12岁儿童的创新能力较强,他们可以抽象地对不同知识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性思维,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知世界、感知社会、感知真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展开分析,通过收集相关理论内容,再对其进行思维辨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也要提出各类问题,通过鼓励学生自行讨论这些问题的结果,并根据情境展开具体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利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向学生提出生活案例与科学学科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展开联想,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其中,科学学科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也包括常见的生活规律,故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通过不断得到相关结论,并根据结论内容进行观察、分析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境化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路径

1.创设科学学习的趣味性情境

趣味性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学科的内涵,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互动,展开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液体”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出各式各样的饮料,比如冰红茶、可乐、脉动、橙汁等饮料,在生活中都非常常见。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这些液体,可以通过学生亲身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一:向纯净水中加入少量、适量、过量的白砂糖,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二:使用铁锅煮一瓶可乐,观察当可乐煮干后铁锅内有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感受到实验的步骤。

比如学生A提到,“实验一中可以出现不一样的实验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入少量的白砂糖的瓶子时,纯净水中的白砂糖就会消失不见;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入过量的白砂糖的瓶子时,纯净水中的白砂糖就会有一小部分无法溶解。”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我们分别尝一下实验后的三瓶水,说一下它们的味道。”经过尝试后,学生就可以得出加入少量白糖的水感觉没什么味道,加入适中糖的水已经有明显的甜味,而过量糖的纯净水中甜味非常明显,甚至感觉非常难受等结果。此时教师可以提出“溶解度”这一知识点,并鼓励学生自行说出各个饮料的颜色。

在实验二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加热后可乐的变化,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B提出,“可乐煮干后,我发现铁锅上有一团非常黏稠的物体。”在实践分析后,学生发现这一团物体非常甜,也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加深学生对“溢满”这一现象的理解,教师可以使用有颜色的饮料进行实验,即鼓励学生体会水体由空到溢满的过程,方便学生认知相关客观规律。比如学生C表示,“原来液体真的会溢出来!”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问空气是否也存在溢出这一现象呢?”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想到在电影情节中,地底的仓库中,如果一直没有新鲜空气,最终在仓库中的人们会窒息。这一情境,于是继续提出“仓库中看起来气体是没有减少的,为什么人们会窒息呢?”基于该现象,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人的呼吸是需要氧气的,而人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时地底仓库中是有一点氧气的,但是随着人们的呼吸,最终氧气也变成了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超标正是导致人们窒息的主要原因。”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根据科学的实验情境进行分析,并在参与实验中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感到科学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掌握了有关环液体溢出、液体溶解度方面的内容。

2.建立科学学习的实践性情境

建立起关于科学学习的实践性情境,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关于科学学科的实验现象,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凸显出实验内容和材料本身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谈及自己对实验看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专业的引导,也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例如在有关“磁力”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可以说明有关引力和斥力之间的关系,方便学生初步感受与磁力相关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并说出这些磁铁的特点。在探索中,有的学生瞬间想到“我家的冰箱上贴着很多喜羊羊的磁铁。”为帮助学生理解“磁力”的内涵,教师可以设计出以下实践过程,要求学生完成“请你思考使用磁铁可以辨别出哪些物体?(箱子中有玻璃球、魔方、粉笔、卡纸、积木、铁钉、图钉等)”由于磁力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印证磁力其实就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其中,学生想到“冰箱的外壳是铁做的,所以磁铁可以吸附在冰箱的外面。”这一观念,然后使用圆形磁铁吸到了箱子(箱子为纸质)外边,然后发现吸铁石吸到了“图钉”“回形针”和“铁钉”。完成该实验后,教师可以继续鼓励学生自行分析出各类磁铁的特点,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具体的印证中,学生A使用了蹄形磁铁,在探究中也会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蹄形磁铁靠近时,写有“N”的磁极会与写有“S”的磁极快速接触,然后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学生B则发现,如果将两个“N”拉近时,他们会非常排斥,并且怎么将他们拉近,他们也都不会贴合。在后续实验探索中,学生也可以自行使用磁铁吸引生活中的常见金属,然后对其进行记录,从而完成了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实验。

3.营造科学学习的虚拟化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需要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通过视频、文字的形式再现视频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不断获取相关学科常识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理使用电子白板,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在认知相关奥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度。要注意的是,虚拟情境构建中,教师需要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指导学生在分析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例如在有关“植物”生长规律的介绍中,首先教师可以使用信息化技术体现出水仙、郁金香、百合花、玫瑰花等植物的外观,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这一探究情境当中,方便学生初步掌握植物的生长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电子平板查询到“大多数植物中都有叶绿素。”这一观点。于是教师可以继续科普“光合作用的原材料就是叶绿素,而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了一定量的氧气、水资源和二氧化碳,然后转化成了供人们所需的氧气。”为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可以提出关于种子萌芽的基本条件,即“水分”“空气”以及“温度”,而缺少任意一个条件,都是不可以的。此时,教师可以对比性展示出有阳光直射的韭菜和没有阳光直射韭菜的发育情况,最终学生A提到,“有了阳光,韭菜就变成绿油油的,没有阳光,韭菜就变成黄黄的了,而黄黄的韭菜在我们生活中被称作是韭黄。”通过向学生科普关于植物的生长规律,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欲望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系统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再现科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学科与自己的生活的关系,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在感知自己生活现状的过程中展开具体的、翔实的、充分的分析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事先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科学学科的思考,并在总结、分析、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在“微生物”方面内容的介绍中,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你知道有哪些人们看不见的东西?②我们看纯净水是一个清晰而透明的液体,但是你是否也知道,纯净水中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在上述问题的思考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了联想,于是想到“如果我没有煮熟自来水而直接喝了下去,那么我第二天一定会拉肚子。”这一情况,于是教师可以提出“这是为什么呢?”在该问题的思考中,学生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中是否存在人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学生A提到“网络上有很多图片都是介绍生物废水的,而这些废水中就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学生B提到“在我观察中发现,农夫山泉中有可以活动的物体,相较于自来水,农夫山泉中可以活动的物体较少。”这一观点。通过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再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拓宽科学学习的实践性情境

活的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拓宽学生科学视野的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一些周期长的教学活动,如观察月相、种植等,需要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在实践中实践科学。

例如,在学习“油菜花开了”时,教师将油菜花搬进教室,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交流分享,很容易地就能掌握油菜花以及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的知识。但科学教学不能就此结束,教师可设计多样性拓展活动,如完成油菜花的生长观察日记;绘制油菜花生长过程图;在班级植物角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继续观察和记录其他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跟随父母,走进农科院、植物园、动物园、科技馆等,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创设个性化的探究情境,通过鼓励学生围绕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联想、分析、实践与创新,有利于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正确的探索方式。另外,教师也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对小学内容进行创新,要求学生进行具体的思维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科学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