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3-09-16李月夏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乡土思政

■李月夏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职业院校的“双高计划”,其中提升社会服务发展水平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从讲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鲜活故事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奋进,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蕴价值。为此,本文基于“双高计划”视域下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三教”之变,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价值探析。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面临“三困”之境

(一)守乡村本色,夯思想之困

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其描绘了百姓渴望丰收的喜悦之情。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种粮费事、没有效率等观念日益凸显,“谁来种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难以绕开的话题、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要求,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构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特殊劳动形式,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必要的精神文化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守住乡人之心、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土风貌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聚焦点。如何将中央“三农”政策通俗化、接地气以入农之耳,使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心入农之心,唤醒乡人内生乡愁,激发其守望乡村、振兴乡村的自信心及喜悦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之一。

(二)引来乡青年,扎基层之困

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引导他们走向地方、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致力推进祖国发展繁荣的重要一环。而在“读书改变命运”传统阶层流动观念的影响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脱胎换骨”、逃离“农根”的路径,上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走出农村、扎根城市。在既有的传统思维定性影响下,让农村大学生打破原有目标而返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中,重新贴上“农民”标签,他们很可能饱受邻里乡亲异样眼光的看待,面临着思想矛盾转变的困境。于是,吸引农村大学生之外的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向乡村,致力于扎根基层振兴乡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乡村,培养浓浓乡土情怀的困境。为此,培养“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之二。

(三)扬乡土文化,兴传播之困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根植于广大乡村,凝聚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其包含着民俗风情、传统乡土节庆、古建遗产、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展示了乡土社会几千年的孕育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乡土节庆、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承载着体验乡村,寄托着乡愁之情。古建遗产、名人传记等文化景观成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农业的资源。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除了满足村民现实物质需求,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更表现出独特魅力与持久性吸引力。为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一方面增强乡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蕴蓄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另一方面随着乡土韵味与风情的广为流传,吸引人流、资金流与网络流,蓄力乡村振兴客体力量。然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教育主体如何“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困境之三。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三教”之变

(一)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建设思政创新教师教学队伍

推进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强调,无论是高水平学校推荐单位,还是高水平专业群推荐单位,都要依据学校和专业群赋分综合排序[1]。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而在专业群建设元素中,教师则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保障。可见,要打造一流的专业群,关键在于先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教师培养大学生技术技能相辅相成。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群建设,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练就扎实理论知识、过硬教学能力、灵活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凝心聚力打造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教学创新团队。与此同时,以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助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二)以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打造思政特色实践校本教材

“双高计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教材是思政课教师育人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明确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多样化、懂传承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助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作为理论武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与政治意识,更要聚焦地方特色、校园文化、专业发展等,打造思政课实践校本教材,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结合专业,服务社会,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以“互联网+职业教育”为指引,打造思政多元教学方式方法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3]。思政课应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秉持守正创新,以调整课堂形态,优化教学过程为突破口,推动课堂革命。将思政课传统课堂即有固定教室、统编教材、规律作息的课堂拓展为 “思政大课堂”。具体表现为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促进教室模式改革的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和云课堂等;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再回归课堂分享实践报告的行走课堂;借助凝练重大现实问题的革命纪念馆、法治教育现场教学的法庭、社会保障现场教学的福利院、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教学的村镇等校外教学基地开展专题教育的情境课堂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助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落实“三链”之探

(一)强化思政教师队伍,赋能乡村内部价值链

1.聚焦乡土文化精神内核

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4]。随着“双高计划”贯彻实施,亟待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创新团队,服务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聚焦乡土文化,寻根传统农耕文明凝结而成勤劳朴实、踏实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纽带,发掘蕴藏于乡风文明之中的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传统美德,挖掘传统乡土节庆、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承载着的乡愁之情,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价值,唤醒乡人内生品质,增强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有效改善乡人精神面貌,激发守望乡村、振兴乡村的自信心及喜悦感。

2.激发乡村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乡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立足乡土文化,抓住家乡情怀,紧贴乡村振兴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引导乡人树立主人翁意识,对家乡的发展拥有美好的期待,努力学习,增强才干,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实施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对乡人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在乡村振兴阶段,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加强对乡人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教育,引导乡人扭转“等、靠、要”等错误思想观念,争做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型农民,激发建设美丽家乡的内生动力。

(二)聚焦高职青年学生,蓄力乡村纵向价值链

1.培养学生扎根乡土的情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大学生是当今与未来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蓄力乡村人才资源,既要引导农村学生记得住乡愁而“留得住”,又要吸引城市学生向往乡村而“引进来”。在“离乡向城”情结的影响下,很多农村青年远离家乡,奔赴城市,乡村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空心化与凋敝的现象。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将乡村振兴融入教育内容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城乡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客观现实,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乡促城、以农补工,确保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之举;理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率先取得改革突破等的伟大成就,在历史纵深中感悟兴农就是兴国,对乡村产生深厚情感认同,对家乡拥有强烈的热爱与责任,对乡村振兴事业抱有深深的期待与历史使命感,从而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让留在乡村、扎根乡村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光荣选择。

2.增强学生乡村振兴的意识

知之越深,行之越笃。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助室内课堂将乡村振兴融入教学内容,促进青年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慕课、微课广泛使用,丰富了乡村振兴传播渠道,消解固有乡村认识,激发学生对乡村的思考与好奇。随着“双高计划”实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导向,聚焦地方特色、专业发展等打造思政实践教材,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依托思政校本实践教材,在教师鼓励与带领下,青年大学生课下走进乡村,展开实地调研,了解乡村风土人情,感受乡土人文情怀,课上通过翻转课堂分享乡村调研成果,抒发对乡村的真情实感,感受到自己是乡村“代言人”,促使他们自发走向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蓄力返乡、到乡就业、创业的人才资源。

(三)依托多元教学方法,提振乡村横向价值链

1.深耕“行走的思政课堂”乡村之行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高职思政课不仅是理论课,也是社会生活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随着“双高计划”贯彻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深耕社会大课堂,打破传统思政课时空界限,让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生活互通互联,让学生在“行中学与悟,走中思与行”。乡村孕育滋养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悠远而动人,传统的农耕技艺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学生走进乡村大课堂,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调研、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学生在乡村中观察、思考、体验乡土文化独特魅力、乡村风貌朴实意蕴,思考如何将所学专业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让乡土韵味、乡土风情传播出去,化对乡村的“心动”于“行动”。

2.创设“滚动的情境课堂”乡村之境

随着“双高计划”实施,思政课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依托互联网平台,衔接凝聚重大现实问题的革命纪念馆、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教学的村镇等校外教学基地开展专题教育情境教育,让思政课“活”起来,让乡村“火”起来。高职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深入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乡情陈列馆、乡村田间地里及自然风光中,创设特色鲜明专题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地体验、领悟乡村的乡土韵味中,结队以歌以舞以艺以品演绎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文体娱乐活动走进校园、走近学生,甚至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实现乡村文化人人共享。以“思政小课堂”滚动“社会大课堂”,吸引广大群众走入乡村助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新时代 “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双高计划”背景下,应着力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为引领,思政实践校本教材为导向,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走进乡村领略乡村风貌,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扬乡土韵味,留乡人之心,引来乡青年,服务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乡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思政课“需求侧”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