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坑口的回响

2023-09-15韩悦

铁军 2023年9期
关键词:坑口老表红色

韩悦

油山坑口,如同许许多多隐于山野的红色美丽村庄,在星河灿烂中浅颦微笑。不喧嚣于尘埃,不垂慕于荣利,而是以一种老区特有的气质扎入土壤,以一个平凡乡村的样貌存于一隅,恰如这里云淡风轻的人们。它不曾主动掀起面纱,将这本厚重史册上近百年的风起云涌示于大众视野,因而并无多少来客前往这曾经守望南方八省、护佑灼灼火种的红土地。

油山镇坑口村与南京,遥遥相距1000多公里。于我而言,这里曾经只是浩浩然中华大地上未曾涉足的一个坐标,一如那些一生中都无缘踏足的土地,不知凡几。若非机缘,我或许永远都不会触及这个英雄的村庄,更不会收拾行囊,着步履一双,来到这里,去捕捉深藏于沙石的功与名,去采撷清风明月扬起的长歌与诗意。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苏人,出生在盐城市。自幼听长辈们讲起皖南事变后,陈毅元帅在盐城率新四军铁骑重建军部、浴火重生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我的爺爷是陈毅领导下的第三野战军的一个兵。我总记得,爷爷一边擦拭着浸透岁月烟尘的勋章,一边谈起那硝烟弹雨中裹血力战、山石崖壁间安行疾走的壮怀年月,炯炯双目燃着刻入骨髓的仇忾,亦燃着不屈不挠的红色军魂。中学起我来到南京读书,南京是一座凝结着厚重历史、埋葬着红色英魂的城市,成千上万英烈殉难雨花台,30万白骨尸横遍野。草木在年年岁岁中葱茏,枝干在岁岁年年中茁壮。每年12月的那一日,鸣笛声响,历史的呼声盘亘着城市的伤痛,古城墙上的石刻不会忘记,秦淮河的烟波不会忘记!有一些历史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弭的,它们在滚滚长河中烫灼着后来人的内心,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并在铭记中向往新生。

2022年秋,机缘巧合我听到了赣粤边三年游击战的核心区域和指挥中心所在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油山镇坑口村的故事,我所熟知的新四军重要领导人项英、陈毅曾在这里带领游击战士与支援群众度过了3年风雷激荡的岁月。而在此之前,我却从未听说过“油山坑口”。我询问我的学生们,亦是如此。但,这不该如此。于是我与3名学生梁罗茜、叶梓、孔繁语怀揣着对红色油山的敬仰,说走就走,奔赴一场不期而遇的时空对话。

动身之前我们有过许多设想,大多是从“油山”“坑口”的字面语义出发,再结合关于这里三年游击战争资料的先行收集,脑中建构出的画面总免不了赤地千里、穷陬僻壤的场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固牢心志坚持下来。可真正到达坑口村之后我们才发现,眼前的景象与那些刻板的设想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惊讶于翠色林木中碧蓝无边的盛景,走马垄水库在水天一色中镶了一圈满绿玉带,竟在山中造出一片“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的奇观;我们沉醉于山谷的天朗气清,滴水垄丰富的负氧离子伴着一挂飞瀑与潺潺山涧,一吸一呼间,沁人心扉、澄澈心灵;“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我们为盈盈穰穰的良田而欢喜,也在橙香蝶舞中雀跃不已。

伴着坑口村秋风爽朗的韵律,我们在饱览坑口村步步景致的同时,结识了一群热情淳朴的老表。无论家中经济条件如何,无论主人家年岁多大,每走进一户,必有茶水招待,还有刚采摘的新鲜水果和制好的“烫皮”,甚至几位受访的九旬老人也是如此。起初我们几个姑娘不好意思,觉得采访本就添麻烦了,还如此劳烦主人家备吃食,总归是不好。可我们发现,即便我们不喝,主人家也会给我们添几番杯中茶水;若是不吃,主人家会直接把水果塞到我们手上。前两家采访完,我们把顾虑告诉了村干部,才知道若是不吃会拂了人家心意。村干部说了一句话:“在我们这,千万别客气。你们若是‘不麻烦,对我们才是‘添麻烦。”这一刻,我们真真切切体悟到“盛情难却”的意义,像一阵汩汩暖流绵延在心底。

坑口村老表们身上有着这般真实纯粹的民风,得遇此处、此中人,我们心下生出“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的心境,而身在其中的他们,却仿佛对自身璞玉浑金般的难能可贵浑然不知。

油山镇坑口村,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指挥中心所在地,项英、陈毅、杨尚奎、陈丕显、刘建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陈毅元帅著名的《赣南游击词》,便是在这里写就。早在来之前我们就了解到,现在的坑口村民中大部分家庭,其先辈正是当年的游击队员,或是积极支援游击队的革命群众。

我们此行的最初目的,便是希望以口述史的形式,收集游击战争时期发生在坑口村的动人事迹。在我们70多位采访对象中,有当时跟随项英、陈毅打游击的油山“三老表”的直系亲属,如李绪龙的遗孀代定玉和儿子李妥善、朱赞珍的孙子朱和平,也有在他们的故事中成长的后辈。在受访者的话语间,有枪林弹雨中的惊险时刻、有不屈不挠的凛然大义、有建设家乡的鞠躬尽瘁……一个个场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几位革命先辈生动立体的形象。而其中有一些画面总会一次又一次浮现在我们眼前,仿若重现着那无比坚定的闪闪红心。

采访朱和平。他回忆起1941年的一个晚上,那时游击战争已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却掀起反共高潮,为了逼出誓死不降的朱赞珍,反动派抓走了他的母亲和妻女严刑拷打。各种折磨让她们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却依然没有任何人松口。第二天,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反动派把朱赞珍的母亲李冰芬拉到刑场,要当众枪毙。朱和平说:“当时,我的爷爷其实就在不远处的山头,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即将被杀害。他当时多想冲出去救母亲,也差点就冲出去了。可是这样就暴露了队伍,置所有人的安危于不顾。最终,他没有出去,只能亲眼目睹母亲死亡的全过程。”苍苍白发、瘦弱身躯,掩不住李冰芬在瑟瑟冷风中的一身凛然正气,照亮着在残酷斗争前的朱赞珍,这对伟大的母子为了革命胜利前赴后继。

除了在游击战争中留下光辉印记的“三老表”,我们还搜集到了许多不曾被记录的名字,其中便有号手李绍椿。当年在万隆李庄一场悲壮的战役中,李绍椿在吹号时被发现,敌人的子弹向他袭来,打中了他的下巴。不幸中的万幸,子弹穿过口腔,从他的脸颊穿了出去。牙齿被打碎,双颊严重受损,但好在没有直接造成生命危险。李绍椿趴在地上,用一具尸体盖着自己。国民党扫射后,检查战场,发现李绍椿身体上并没有重伤。就在这时,李绍椿清晰地听到,一个国民党士兵询问身边的人:“要不要给这个人再补一枪?”此刻地上有不计其数的蚂蚁嗅到血气,在啃食肉体,包括李绍椿身边已经牺牲的战友,也包括意识还清醒着的自己。他凭着强大意志和顽强求生欲,忍着一群蚂蚁的啃食,一动不动。终于他听到另一个国民党士兵开口了:“都被蚂蚁咬成这样,肯定是死人,不要浪费子弹了。”李绍椿幸运地活下来了。就在我们长舒一口气的时候,李祥增又补充道,父亲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夏天的傍晚,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夜幕已悄然降临于李庄。他反复确认周围无人,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一回头,发觉近旁的河滩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铺天盖地都是一片红。后来,李绍椿等了一生,也未能等到连队里还有战友生还的消息。

这样的故事是那段残酷岁月的常态,游击队员们与比自己强大数十倍的敌人殊死搏斗,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在未知中时时刻刻保持清醒,以绝对的赤诚为革命信仰增添燃料。最终他们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保存了苏区珍贵的革命火种,发展成为名扬天下的新四军。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用身躯扛起了天空,用鲜血熔铸着光明。可无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先辈和后辈都不曾舍弃他们村前村后的稻花香,而是依旧守护着这片土地,在时代洪流中建设着家乡。比起找一条投机取巧的终南捷径,他们更愿意亲手打造一个“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的新生活。坑口乡亲,一如他们一辈辈人,将荣耀的过往隐于平淡的日常,波澜不惊。

我们来到坑口时,恰逢秋收时节,目之所及,千里镶黄、金穗飘香。而在这片丰收胜景背后,亦有生生不息的守望。农业要发展,水源是关键。为了改善滞后的水利条件,帮助老区发展农业,1957年,走马垄水库工程正式开工。担任副总指挥的李绪龙身体力行,带领近万名老表,日夜奋战在水库工地上。油山镇中学教师韩系龙曾在长辈们口中得知这样一则故事:走马垄水库建设之初,李绪龙、朱赞珍曾就选址问题极力争取。原来,最初的选址虽然工程量小,却需要淹没油山坑口的大片良田,一大批坑口老表将不得不背井离乡。李绪龙和朱赞珍等人再三斟酌,认为不能只看工程量,而应多为老表考虑,尽量减少搬迁。他们仔细勘探,多方争取,最终改选了水库地址,这才有了如今的走马垄水库波涛滚滚,滋润着老区的广阔土地,陇上谷满,岁月生香。坑口村老人李日明曾亲身参与过1个月的走马垄水库建设。回忆起当时场景,李日明仍倍感振奋:“我们好多人,一条心、一起干,根本不会觉得累!有时候晚上月光好,我们就抓紧时间赶工,一直到深夜一两点!”老表们热火朝天,风雨无阻,脚踩黄泥,肩挑石块,就这样,仅用6个月,走马垄水库便顺利竣工。

在每一位看似平凡的坑口村民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些真实立体的记忆与故事,悄然流淌在奋斗岁月中,凝聚着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在坑口,有见证沧桑历史、乐观豁达的老人,也有学成归来、投身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有推广脐橙种植、带领全村致富的老支书,也有潜心研究无籽西瓜授粉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的农户;有扎根红土地、真情守护家乡的村干部,也有一心一意为老表谋福祉的驻村工作队;有受到陈毅元帅接见、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有带着坑口红色基因、奋战在祖国所需之处的新学子。红色的血脉涌动不息、前后相继,随着时代的高歌猛进,以全新的方式书写着绿色林地、红色史书的又一个传奇。

打开走访时的录音,翻开密密麻麻的笔记,回看几千张照片,近百年光阴倏然而过。时光,无情地送走那些惊心动魄事迹的主角,也催着拥有珍贵记忆的人们老去。可每一个舍生忘死的名字都应该被铭记,每一段鞠躬尽瘁的故事都不该被尘封。杜甫有诗言:“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坑口的人们并非因身在此处才不凡,而是他们以真挚、无畏的脚步踏出了一座雄伟之庄。那些流淌于他们三餐四季中的琐碎点滴,盈千累万,构成了这人世长河中的壮美山川。

于是,我们以坑口村的独特气质化为表达方式,写下《英雄坑口的回响——一个红色美丽村庄的故事》的一本书,以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风雨兼程。不铺排宏大史料、不编织完整故事、不囿于紅色岁月、不止于足下土地,而是将那些即将消散于流年的记忆碎片凝结起来,呈现于读者面前,还原一个饱经烽火仍是天山共色的红色坑口。

百年漫漫征途,一次次的机遇与挑战横亘在每一个个体面前,就是一道道选择。洪流滚滚向前方涌进,一代又一代的坑口人,赓续着血脉里的倔强与朴实,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广袤的大地上,点亮一盏盏属于坑口的灯塔。我们落笔于如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千灯万户、时通运泰的坑口时景,再从头翻阅一笔一划记录的文字,心底是踏实与充盈的。书里是对坑口村的记录和凝练,或许也有着中国大地上更多红色美丽村庄的影子。

我们有幸,听见一座英雄村庄的时代回响。愿未来,时代将重任交付于我们,而我们用人生交上答案时,也能接续这份勇气与力量,不负来时路,无愧将来人。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

(责任编辑金锋)

猜你喜欢

坑口老表红色
老胡请厨师
老胡请厨师
红色是什么
“进口老表”唱江西——朱虹“江西九唱”读后感
3月下旬内蒙古动力煤坑口价、电煤购进价均小幅下降
11月上旬内蒙古动力煤坑口价格略降
红色在哪里?
8月下旬内蒙古动力煤价格略有下降
2020年12月中旬内蒙古动力煤坑口价格小幅上涨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