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2023-09-14赵梦冉

名家名作 2023年13期
关键词:邢窑临城县白瓷

赵梦冉

一、邢窑种类

邢窑种类繁多,初期创烧之时的邢窑以烧制青釉色调为主,主产青瓷。但随着青瓷占据市场,邢窑工匠不断创新,开始筛选加入铁含量较低的原料,后创造出原始白瓷。之后工匠们又创新出化妆白瓷,这是邢窑在白瓷制瓷领域的一大创新,同时也为隋以后邢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如今因白瓷颇具盛名,但邢窑种类并不仅仅局限于白瓷,下面大致介绍几类邢窑品类。

(一)邢窑青瓷

从整体造型、釉色观感和装饰上看,青瓷大致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大致为隋至唐早期,晚期阶段大致为中晚唐时期。早期阶段器物种类较丰富,造型开始逐渐立体挺拔,胎体相对轻薄,做工较为精细。釉色上以较暗的青色或青黄为主,流釉、积釉、开片很普遍。装饰数量和内容有一定的增加,有凸弦纹、刻划、削边、模印、压印、贴塑等。晚期阶段的青瓷品种更加丰富,整体造型由早期的立体挺拔趋向丰满圆润,器物形态丰富多姿,大小兼备,大型化器物厚重,小型化器物轻薄、精巧。碗类器向矮发展,口向大变化,器物的腹部多由上下不对称转向对称,足部形态多样。胎质相对稍粗,胎色深浅不一,由于乳浊感的增加而使青瓷釉色加深,较多地呈现出纯黄和青黄色,青绿色明显减少,同时流釉、积釉和开片较之前明显减少。装烧工艺上有继承,有发展,窑具种类不仅丰富而且使用量大。装饰工艺方面继续丰富多样,装饰内容也有继承和发展,都表现出生产工艺的进步。

北朝—隋 瓷碗 内丘西关窑址采集

(二)邢窑白瓷

邢窑白瓷于隋代进入转型期。前期邢窑都是以烧制青瓷为主,隋代开始邢窑因受到市场的大力欢迎,烧制规模相较之前也迅速扩大,窑址增多,工匠人数上升。经过邢窑工匠的不断创新,邢窑逐渐从青瓷向白瓷过渡。白瓷烧制数量上升,质量也在不断精进,由最初刚脱离青胎的青白瓷,发展到粗白瓷或化妆白瓷,再发展为细白瓷,最后透影白瓷的出现将隋代邢窑的制瓷技艺推至顶峰。透影白瓷是隋代邢窑工匠制瓷的一大创举,在制瓷原料中添加了石英、长石等原料,烧出来的白瓷釉面透亮,胎质极薄,是白瓷中质量极为精细的品类。后世透影白瓷出土时,专家无不感到惊艳。将手指轻轻放至透影白瓷中,对准日光,手指在瓷外可见,这证明当时邢窑制瓷技术已十分成熟,展示了隋代邢窑的精美成果,邢窑白瓷的发展更是在隋代逐步进入鼎盛阶段。

隋 多足砚

唐时,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制瓷业出现极大的进步,陶瓷生产更是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当时,随着白瓷精细程度的提高,细白瓷已成为邢窑的主流品类。邢窑白瓷市场不断扩大,市面上不再以单一的青釉瓷类为主,逐步出现白瓷品类,邢窑白瓷大有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的势头。且唐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不断北移,后期邢窑与越窑逐渐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邢窑胎质坚硬,釉面更加洁白光滑,胎釉结合紧密,据测定其烧成温度已高达1380°C,是目前已知晓的烧成温度最高的唐代瓷器。除了在胎质、釉面上的进步与提升外,唐时期邢窑的装饰技法也变化多样,为后世陶瓷装饰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借鉴。

(三)邢窑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也是唐代陶瓷手工业的一个新品种。由于其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因此习惯上被简称为“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三彩釉陶器,主要见于明器,其可能是为适应唐代厚葬之风而兴起,并在不太长的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窑址采集到的三彩标本很多是素烧残片,不带釉,由此可推知,邢窑三彩大多是两次烧成。具体而言,先经过1000℃的高温素烧;然后将铜、铁、锰等元素加入铅釉中作着色剂,施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半釉者居多,再经过90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由于铅的易熔性和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器物表面形成黄、赭、蓝、绿、褐、黑、白等多种色调。

二、邢窑遗址

1987—2014年,邢窑遗址共进行9次发掘,涉及11个地点,分别是1987—1988 年内丘电影公司和西北关,1990—1991年临城祁村、西双井,1992年临城山下,1997年邢台顺德路,2003年内丘步行街,2010年临城山下,2012年内丘服务楼,2013年临城瓷窑沟,2014年内丘翰林苑和服务楼。

三彩炉 内丘步行街窑址出土

1987—1997年,内丘、临城等地陆续发现邢窑遗址约21处,后内丘又发现8处,2011年于临城和高邑一带发现3处,最终确定邢窑遗址北起石家庄高邑北焦,南到邢台县西坚固,东至内丘县北光,在南北长超90千米、东西长超30千米的广大范围内,邢台制瓷窑场应不少于32处。

三、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概况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张志忠于2015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四、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发展现状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近年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志忠的带领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张志忠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邢窑陶瓷技艺,传承着邢窑陶瓷技艺,致力于发扬好邢窑陶瓷技艺。笔者将目前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发展现状粗略整理如下。

(一)邢窑研究所

邢台学院于2012年建立邢窑研究所,设有邢窑博物馆、陶瓷艺术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目前研究所已承担的研究和服务社会课题7项,并与其他高校和院所签订科研项目2项,开发邢瓷新品20余件,作品在省级和国家级大赛中获奖10多项,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1.科班传承

2016年9月,邢台学院新设工艺美术本科专业,邀请张志忠作为学科带头人,为邢台地区特色——邢窑烧制技艺做贡献。邢台学院于2016年细分陶瓷方向,以非遗进校园的共建方式为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开设校级公共选修课陶瓷基础和制作、邢窑陶瓷考察与实践,宣传和普及陶瓷文化和技艺的相关知识,加快培养陶瓷专业技术及创新人才,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2.邢瓷古乐传承创新

根据文献记载,唐武宗时期有一位调音律官名郭道源,善击瓯,曾经用邢瓯、越瓯各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在邢窑遗址中也曾出土过瓷腰鼓、瓷埙等乐器,为传承邢窑文化,在临城县人民政府、邢台市科技局、邢台学院音乐学院等的大力支持下,邢台学院师生潜心钻研,经过反复实验,利用当地原料和邢瓷工艺研制出了瓷编钟、瓷编磬、瓷管钟、瓷笛、瓷箫、瓷瓯、瓷二胡、瓷埙、瓷鼓等十几种乐器,使古老的邢白瓷奏出了新时代的美妙音符。2016年,我与邢台学院音乐学院合作成立了瓷乐演出队,先后在衡水市举办的河北省2017年园博会和河北省儒教学会年会等活动中进行了精彩演出,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二)邢窑文化博览园

邢窑文化博览园位于河北省临城县中部的崆山白云洞风景区内,西临岐山湖,北依天台山,南临泜水,占地4000余平方米。目前园区一期开放了邢窑博物馆、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展示馆、邢瓷体验培训中心三部分。

邢窑博物馆,设于崆山白云洞风景区内,面积1000余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大量临城县邢窑遗址出土的邢窑文物,陈列了多个时期的邢窑器物标本。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展厅,展示了临城县邢窑遗址的恢复与发掘状况,还原了邢窑各时期的发展轨迹与杰出成果。其是我国第一座获得国家批准注册的邢窑专题博物馆,并于2020年12月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展示馆主要陈列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城县工业和文化部门在邢窑恢复工作中的重要历史资料、文献、工具和各时期的作品。

邢瓷体验培训中心占地500余平方米,分为原料加工区、制作区、游客体验区和教学培训区。

博览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遗址而创建,并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景色宜人,是邢台市第一个以瓷文化为主题的博览园区,也是目前国内研究邢窑文化、体验邢瓷烧制技艺、进行邢窑学术交流的宝贵平台。

(三)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

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位于内丘县,筹建于2014年3月,占地23亩,主要致力于邢白陶瓷工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公司以恢复保护、弘扬传承、发展创新为宗旨,利用传统邢窑烧制技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烧制出高贵典雅、类雪类银的邢白瓷。

五、邢窑烧制技艺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文化遗产的发展屡被提到,但非遗行业的发展态势却并不乐观。究竟问题出现在何处?笔者通过三个月的走访与调研,深入邢窑烧制的第一现场,现将邢窑技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通过对临城县邢窑技艺发展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现今邢窑发展的专项资金不足,想要技艺继续发展,必定要吸引各界关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人们对邢窑缺乏清晰的了解。邢窑技艺目前以邢台市的内丘县与临城县为主要发展地点,但对邢窑技艺理应了解最深的群体都对邢窑了解不深。笔者认为,针对地区特色,地方政府更应该加强支持,对非遗进行保护。

(二)人才匮乏

目前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主要是通过传承人带徒弟以及高校专业课程培养人才。但笔者亲身接触高校学生,并征求他们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态度和看法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十分高涨。目前技艺从业者与学习者不成比例,很多学习邢窑技艺的专业人才纷纷跨行。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人才十分匮乏,原因在于行业就业率低,学习难度高,而回报较少。久而久之,专业人才却不愿从事本专业,而为生计纷纷跨行,导致技艺人才不足,发展出现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足

邢瓷行业普遍创意不足是限制邢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邢窑如今以釉色透白洁净、胎质轻薄细腻闻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市场导向而限制了星耀的釉色发展,甚至会给人一种邢窑只产白瓷的误解。既然釉色有所圈定,创新必定要在装饰以及工艺上下功夫。如今邢窑创新一般以器形或坯体装饰为主,局限性较大,创新难度高。

六、对邢窑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政府应多举办非遗活动,加强宣传

临城县、内丘县等应联手协作,多举办非遗活动,吸引地方群众共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非遗知名度的目的。采取政府联动方式,利用多媒体对周围群众进行非遗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邢窑烧制技艺的了解程度。

(二)提高技艺从业者待遇,吸引人才

积极争取邢窑专项补贴,完善非遗传承政策。提高从业者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学习与传承邢窑技艺。高校也要加强对陶瓷方向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吸引更多学生学习邢瓷烧制技艺。在邢窑技艺项目申请上要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从业者恢复对技艺的热爱及憧憬,推动邢瓷技艺发展。

(三)推陈出新,提升邢窑作品质量

充分利用邢窑的考古成果,深究邢瓷的文化性格、艺术元素、制作工艺流程和烧造过程,恢复历代精美瓷品的仿制,让人重温数百年前的艺术胜景,不仅可以使邢瓷文化的传承保护有载体和经济基础,得以原真性的保护和传承,还可以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形成邢瓷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千载邢窑将再焕异彩。

邢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以及陶瓷从业人员等共同坚持不懈地努力,培养和吸引人才,保护传承人。

猜你喜欢

邢窑临城县白瓷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临城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基层宣讲“两会”精神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临城县人大常委会 “六措并举”推进联动监督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临城县 创新信用体系机制 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临城县人大常委会 确保联运监督发现问题整改到位
邢窑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