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自然材料,建构玩美区域
——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及利用

2023-09-14厦门市集美区北站幼儿园卢惠菊

家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术利用区域

□厦门市集美区北站幼儿园 卢惠菊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情绪态度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的独特方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儿童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需要教师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充足的创作机会,让儿童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得到对美的认知与体验,进而丰富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儿童能够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创造美。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南》《纲要》)中明确提及“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自己表达和认知的情感方式也有别于成人,要与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中与人文景观中的美好事物”。基于此,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好自然材料的优势,为幼儿创设多种趣味性区域活动。

文章立足于主题“巧用自然材料,构建玩美区域”,对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及利用展开探讨,简述区域活动中投放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从儿童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几点材料投放及利用策略,以期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一、美术区域活动中投放自然材料教育价值

在《指南》中曾明确提到“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自然材料制作游戏活动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区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使用获得不同的生活经验,逐渐增强其艺术审美能力,也是强化儿童自我认知及多元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科学合理投放材料,发挥其独有作用,为幼儿构建高质量的区域活动。

第一,自然材料的投放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社会认知水平。自然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是未经过后期加工的素材,幼儿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有关自然、社会环境的有效信息。如一些较为常见的材料:水、石头、树叶、细沙、羽毛等。这些材料都可以称为自然材料,具有可塑性与灵活性,能够带给幼儿更加直观的自然体验,丰富幼儿的认知,激活幼儿的创作欲望,对其美育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自然材料的投放与应用能够开发幼儿的创作、想象思维。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创作想象思维是教师的重点教学任务。自然材料具有灵活度高、包容性强、延展性广的特点,幼儿使用自然材料展开美工区活动,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其对材料的创设、改变,构建出全新的游戏道具,促使幼儿得到多元化发展,对其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第三,自然材料的投放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及艺术鉴赏能力。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在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美术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树皮画”,利用其独特性为幼儿展开讲解,让幼儿认识到自然材料在艺术活动中的巧妙应用,同时也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让其在欣赏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强艺术素养,对其身心成长及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及利用策略

自然材料的运用应打破传统教育中的观念,引导幼儿成为自然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主体,让其从多个角度展开创设,真正实现自然材料的有效应用,进而构建全新的美术区域活动。接下来,笔者从自然资源、创意美术、户外拓展、审美鉴赏、趣味美术几大视角出发,对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与利用展开探讨,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

(一)自然资源——引导幼儿自主发现材料

自然材料是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如生活中的树叶、花朵、石块、沙子等,都可以将其应用到课程中来,都是展开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资源。但在现阶段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自然材料了解有限,虽然能够讲述出这些自然材料,但是缺乏应用这些材料的技能。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前,可以让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引导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素材,了解不同自然资源的可用之处,为后续的美术区域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以小班幼儿为例。该阶段幼儿虽然各方面能力较差、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但是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投放活动材料前,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解自然资源如何应用,改善幼儿的固有认知,让其从多个角度出发,发现自然材料的趣味性,进而为后续的区域活动做好准备。如:

教师为幼儿出示多种创意作品:树叶画、石头画、树枝花篮、花朵书签。

教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术作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

幼儿1:我在作品中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树叶!

幼儿2:这个漂亮的画画在了石头上!

幼儿3:这个小卡片上有漂亮的小花!

幼儿4、幼儿5……

教师:哇!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呀!小朋友们看到了“树叶”拼接的画、石头上的小人、树枝做成的花篮……老师也觉得这样的美术作品很新奇,我们也去收集一些材料,在美工区中展开操作吧!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走进了户外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参考的作品,选择一些趣味性的美术材料。如“我想用树叶做一件漂亮的裙子,我需要好多好多的叶子”“我想在石头上画画,我要不同形状的石头”“我喜欢树枝编的花篮……”在幼儿的讨论与实践中,使孩子们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多种可利用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挖掘与发现,为美术区域收集了多种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收集到的材料,用为其提供了草绳、安全剪刀等材料,为后续美术活动做好铺垫。

(二)创意美术——自然素材构建趣味作品

在幼儿清晰了解到自然材料的独特应用后,教师便可以展开趣味性教学,构建创意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用自然材料构建趣味性的美术作品,进而达成教育目的,促使幼儿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自然材料设计的范围广阔,通常是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材料。在构建课程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保证教育活动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幼儿从“寻找材料”过渡到“应用材料”,实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自主构建,提高幼儿对美的表达能力与创作能力,进而达到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目的。

以中班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拓印”为例。该阶段幼儿能力有所提升,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的素材展开活动。如在评论活动中,幼儿对印章有着很强的兴趣,常常会跟同伴讲“我来给你盖个章”。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创设了“拓印”美术活动。如: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形状的树叶及彩色颜料。

教师:大家都喜欢印章游戏,通过印章可以在手上、纸上、衣服上印出各种漂亮的图案。那你们知道这种印章是怎样形成的吗?

幼儿1:每个印章上都有不同的颜色!

幼儿2:印章盖在手上有一种湿湿的感觉!

幼儿3、幼儿4……

教师:看来大家对印章都有不同的印象。今天老师用树叶带领大家展开“拓印”活动,我们一起来制作漂亮的树叶印章吧!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与教师一起展开了实践活动,尝试在树叶背面涂色,并将其平铺在画纸上,在晾干后获得了不同颜色的树叶。这一趣味性的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孩子们在讨论、实践中感受到了自然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趣味应用,并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其他材料也使用相同的方法,会不会也得到美丽的图案呢?”在问题提出后,幼儿大胆展开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展开深度学习,同时也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选择了其感兴趣的素材,创设“自然材料”的专属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选择树叶作为“拓印”材料,让幼儿在趣味学习中对自然材料进行应用,加强了儿童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其对自然材料的探索欲望。

(三)户外探索——环境探索挖掘自然材料

教育活动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教师要保证活动的多样性及层次性,不能将幼儿局限于一方天地中,而是让孩子们走进户外环境中,感知自然世界的美好与神奇,更好地带动儿童的思维。在应用自然材料展开美术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使用探索学习的方式,利用自然环境带动幼儿的意识,既能够解决材料投放的问题,又能够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在环境探索中让幼儿感悟自然材料的应用趣味。

以大班幼儿美术活动“石头拼拼拼”为例,这是一节随机生成的美术区域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户外环境中。在幼儿感知环境的过程,教师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哪些景色?都由哪些物品组成?有哪些可以应用到美术活动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规律、有计划地展开观察。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突然有几名幼儿叽叽喳喳地展开讨论:“我用这几块石头拼出了一个好漂亮的彩虹桥!”“你的彩虹桥上还缺一些颜色!”“我们可以用粉笔在石头上涂上彩虹的颜色!”教师见状走上前来对幼儿讲到:“哇!你们用不同形状的石头搭建了一个漂亮的彩虹桥!那请大家想一想,还可以用石头拼出哪些图形呢?”随着教师的提问,幼儿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我可以用石头拼出一只小猫!”“我可以用石头拼出汪汪队!”教师听闻幼儿的想法后,便对其讲:“自然材料可真神奇呀,能给小朋友带来不同的游戏活动。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自然中的材料展开美术创作吧!”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在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环境为幼儿构建了一节特别的美术活动。这一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利用自然环境及自然材料,构建了别具一格的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以石头为主题展开手工创作,既能够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又能提高其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其对自然材料的探索欲望。

(四)审美鉴赏——感知自然材料独有魅力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对促进儿童审美意识及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教师在构建美术区域活动时,以欣赏活动为主,让幼儿参观一些丰富的自然材料,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儿童感知大自然材料的独特魅力,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丰富其对自然素材的认知,进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以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为例。在构建美术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皮画”。树皮画起源于我国北方,利用当地独有的树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是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使用视频或图片讲解的方式,丰富幼儿的认知,让其感受到自然材料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教育延伸与引导,为儿童提供相关材料及道具,鼓励儿童使用拼接、摆放等方式,尝试做出树皮画,感受自然材料的魅力,达成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

(五)趣味美术——构建创意美术区域活动

沙子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素材,在沙坑区活动中孩子们也有较强的探索欲。在利用自然材料展开美术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材料丰富的属性,将沙子融入美术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构建别样的美术活动。通过创意性的游戏,丰富幼儿认知、优化幼儿的思维,点燃儿童对活动的好奇心,并将其内化成学习动力,进而感受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提升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

以中班美术区域活动“沙画”为例。沙子作为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素材,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平日学习中,孩子们对沙子的认知停留在沙坑区活动中,以造型塑造为主,忽略了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教师可以从这一情况出发,将同一特性物品放在不同区域中,点燃幼儿的活动热情。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视频《创意沙画》。在视频中,教师为幼儿讲解沙子的灵活性、可变性及流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教室内已有素材,引导幼儿使用沙子展开绘画。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改善幼儿的固有认知,让幼儿在面对同一物品时从多视角对其进行了解,构建具有创意性的美术区域活动,知道自然界中有多种可利用的素材,丰富幼儿的创作灵感,为美术区域活动注入全新活力,突出了自然材料使用方式的多样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投放展开探讨,并提出几点教育建议。美术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思维、创作、想象能力,通过多种新奇的活动材料及游戏方式,打开幼儿的美术思维,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对其未来学习及身心成长具有积极意义。身为幼儿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美术区域活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挖掘多种可利用素材,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的独有魅力,开拓幼儿的视野,创新幼儿思维模式,让其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为其未来的成长及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利用区域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