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白裤瑶民族文化旅游村落构建研究

2023-09-14董安洋

当代旅游 2023年3期
关键词:铜鼓陀螺村落

董安洋

[内容提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底蕴,可以作为旅游开发资源,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白裤瑶少数民族村落地处偏远山区,有其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赶圩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具备可以构建民族旅游村落的条件。但是,在构建民族旅游村落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传播效度较低,民族传统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首先应当加强宣传,树立鲜明民族形象;其次,通过凝聚民族力量,强化文化认同感;最后,研发旅游产品,推广民族旅游品牌。

引言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国摘帽的贫困县有832个,出列的贫困村有12.8万个,解决了区域性的整体贫困。自此,进入了乡村振兴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自然环境良好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以及少数民族所居住的乡村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白裤瑶处于偏远山区,近十年通过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解决了交通住房、村民就业等问题。基于其民族特色文化和区域地理优势,可以通过构建民族特色旅游村落来促进产业发展,让当地经济也能够发展起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 白裤瑶民族特色文化

(一)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的特色与其本民族的居住环境、性格特征、历史变迁、民族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为族中的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

白裤瑶的服饰主要以黑色与白色为主要色调。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他们的服饰也分为节日盛装和日常便装,在遇到大型节日或婚丧嫁娶时,大多数着盛装。因为白裤瑶对公鸡的崇拜,所以,主要用鸡仔花作为盛装上的服饰图案。无论是盛装还是便装都是纯手工制作,从原材料的获取到后期的制衣刺绣都凝结了白裤瑶人民的汗水。制作一套盛装基本经历30多道工序,而且会受到气候的影响。由于白裤瑶服饰精美的工艺,稀有的图案,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二)铜鼓文化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其悠久的民族历史被称为研究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铜鼓文化。白裤瑶的铜鼓文化更加具有其本民族特色。在部落战争年代,铜鼓、木鼓都是作为战鼓使用的。后来为了祭奠已逝去的亲人,在丧葬仪式上也会进行铜鼓表演。白裤瑶的丧葬仪式起源久远,有固定的程序,主要包括哭牛、砍牛、打铜鼓、送葬、下葬、吃长席宴等。白裤瑶人视铜鼓为圣物,为了表示对逝者(通常是老者)的尊敬,在葬礼上要打两天的铜鼓。在现代生活,遇到大型庆典或欢迎外宾时,也会进行铜鼓舞的表演,并且铜鼓舞已经进入当地的中小学校园,加大了传承的力度。

(三)陀螺文化

白裤瑶居住于大山深处,地理位置限制了交通,因此,原始的生活方式得以世代沿袭,在当地留存着较为完整的远古遗风。白裤瑶先民打陀螺的最初目的是练习狩猎时投掷石块的精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打陀螺逐渐演变为一项民族传统娱乐项目。

在白裤瑶悠久历史长河中,陀螺文化大约占据有500年的历史。最初的陀螺是用石头磨制而成,制作陀螺主要是为了练习狩猎和采集果实时投掷石块的准确程度而演变的一种娱乐项目。后来由于石制陀螺在击打时容易破碎,而且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旋转,因此采用了木陀螺。近些年,为了满足对难度的追求,又发明了旋转陀螺。打陀螺是集技巧、竞争、团队精神和娱乐性质于一体的运动,在大型节日到来时,白裤瑶人民会进行竞技陀螺比赛或陀螺表演。

(四)赶圩文化

白裤瑶每个月都会有小型圩日,每一年元宵节为大型圩日。在圩日到来时,会自发地在街上举行活动,如斗鸟,赛陀螺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白裤瑶村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用品通过与左邻右舍交换获取,物品交换只为自己所需而不与人计较斤两,民风淳朴互信。在赶圩时,做的买卖大多是拿自家的家禽贩卖,因交通不便,为了节约时间,一般清早起床赶路。在信息交流不那么便捷的年代,年轻人赶圩是为了能够遇见合适的结婚对象,他们多数穿着盛装出席,中老年人赶圩是为了会酒友、叙旧等等。赶圩如同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比如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为邀请其他村寨里的亲戚朋友,会在圩日的时候通知。

随着当代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文化的冲击,圩日不再像以前一样热闹,人们偶尔去赶圩也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近几年的元宵节,即使是政府部门组织活动,参加人数也逐渐减少。大多数青壮年在过年后几天外出打工,元宵节圩日便不再如过往般热闹。

(五)白裤瑶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

白裤瑶是一个团结性较强的民族,居住形式也是以团体形式为主,所以白裤瑶古村落聚居性很强,基本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古村落的构造与自然相协调,建筑形式因地制宜,根据自然条件搭建,由民居、粮仓、生活设施、庆典广场、道路组成。在地面相对平坦处,民居建筑空间形式以横向并联的方式为主,而在陡峭面,一般采取纵向阶梯式的建筑搭建方式。因此,专家学者称白裤瑶村落为“石头山上有人家”。民居房屋的建筑构造上有两种典型形式,即“叉叉房”和“干栏式”,其中,叉叉房的建筑构造历史悠久,结构简单,易于维修。除了别具特色的白裤瑶民居,“粮仓”在白裤瑶村寨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看似简陋的粮仓有着防火、防潮、防鼠、防盗的作用。在白裤瑶古村落的中心位置,一般有一口天然的古井,古井周围会有一个小型庆典广场,用于村寨中的祭祀活动使用。古村落的合理而规整的布局适应着自然规律,体现着白裤瑶人民的智慧。

二 白裤瑶旅游村落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传播效度较低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相关部门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白裤瑶的特色文化进行了传播,如政府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但是,白裤瑶的文化传播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新媒体给大众带来多元便捷的认知,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弱化的趋势,这一点在白裤瑶本族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这给白裤瑶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其次,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下,本土文化的传播逐渐趋向于简单化和泛娱乐化,民族文化的传播逐渐同质化、形式化,使得本土民族的整体文化精神内涵逐渐缺失。例如大多数媒体对白裤瑶“年街节”的报道,形式单一,一般只对此节庆活动的场景进行播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吸引关注,大多讲究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而对节庆活动本身的内涵并没有深入地进行诠释,这就限制了传播受众对白裤瑶文化的认知深度,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也影响了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播的效度。

(二)民族传统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

白裤瑶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陀螺文化、铜鼓文化、赶圩文化以及独有的民族特色建筑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商品进行营销,是构建民族旅游村落中的重要一步。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商业化可以带来利润,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要迎合市场需求,意味着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目前,已将传统的织染刺绣制品制作成背包、枕垫、椅垫、挂饰品等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售卖。但是,纯手工制作导致其售价较高,因此,大多数游客不会购买纯手工制品,更多购买仿制品。仿制品的流通又意味着背离了传统制作工艺,为适应商业化需求,不得不舍弃部分民族传统,因此,民族传统的保留与商业化经营之间产生了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让两者相互适应,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旅游文化村落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当个人自觉地投入、归属于一个文化群体时,会产生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当与外界文化相互交流时,人们会重新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影响着当地人民对于构建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村落的态度。

越来越多的白裤瑶青壮年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涌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务工,他们脱去了传统民族服饰,穿上了现代服饰,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在重要的传统民族节日来临之时,他们为了工作也并未能返程参加盛典,导致近几年的传统节日庆典不再兴盛。当地为了保护民族建筑推行了修缮帮扶政策,村寨中留守的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对于构建民族文化旅游村落的开发状况,大多数村民不主动关注了解建筑、收费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情况。一些妇女为了在家照顾老人和儿童选择留守在村寨当中,她们多数会进行织布和刺绣等工作,制作出一些有商业价值的手工艺制品以补贴家用,较少关注其制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因此,本地村民对旅游文化村落的构建关注度较小,其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三 民族旅游村落的构建对策

(一)加强宣传,树立鲜明民族形象

构建民族旅游特色村落应当树立鲜明的民族文化村落旅游形象,深度挖掘白裤瑶族乡村旅游的特色,重点突出服饰、铜鼓、陀螺、赶圩文化等。可以在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来临时推出旅游项目,运用直播平台进行有效的宣传。收集民间故事,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纪录片进行宣传,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如非遗传承人的人物故事。邀请南丹知名人士、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旅游宣传。可邀请相关媒体取景拍摄,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优化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深度融合“旅游互联网+”的模式,加强宣传的深度与广度,如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投放旅游广告、设计旅游方案与攻略等。坚持传统阵地营销,合理优化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巩固传统营销方式,可以选择在客流量较多的公共场所进行平面广告宣传,如车站、地铁、机场等。

(二)凝聚民族力量,强化文化认同感

民族旅游文化村落的构建离不开本民族人民的奉献,必须凝聚民族力量,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应当鼓励更多的白裤瑶村民参与到构建民族旅游文化村落当中。

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中的必要途径。构建民族文化旅游村落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能够让本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文化的保护离不开传承,传承是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而传承文化又离不开教育。因此,应当鼓励将民俗教育带入学校的课堂当中,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传统的白裤瑶人是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他们多数是为了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构建白裤瑶民族旅游文化村落是离不开本民族人民的奉献的,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是构建民族旅游村落的中坚力量。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强化对白裤瑶族就业的扶持力度,依照白裤瑶族就业状况,为其就业以及创业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并把有关政策贯彻到乡村本区域的管控机构。

(三)研发旅游产品,推广民族旅游品牌

构建民族旅游文化村落要拓宽思维,不仅着眼于传承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也应当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研发旅游产品,推广民族旅游品牌。白裤瑶地处深山,得天独厚的气候适合一些特色山珍、农作物的生长。南丹特产的南丹黄腊李、铁皮石斛、旱藕粉条、冰糖梨、长角辣椒、南丹猕猴桃、枞木菌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都较为出名。在枞木菌盛产的季节,甚至有游客跨市驱车来到南丹购买。南丹特产的“溪谷源记”富硒大米和丹泉酒已经成为领先品牌,丹泉酒业推出了丹泉洞天酒海景区,并且和“歌娅思谷”民俗风景区进行了合作,使得旅游品牌不断地深入人心。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鼓励相关企业进驻并研发旅游产品,推广民族旅游品牌。

四 结语

在对民族旅游村落构建中,白裤瑶旅游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在发展中,应当注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白裤瑶族独有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赶圩文化以及有本民族地域特色的古建筑文化在构建民族旅游村落时,应当注重解决商业化与民族传统之间的矛盾,不能为了经济而抛开传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重视旅游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加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品牌宣传。同时,重视民俗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且鼓励白裤瑶在家门口创业或就业,增强民族凝聚力。

猜你喜欢

铜鼓陀螺村落
做个纸陀螺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玩陀螺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