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创新到数字化转型的演变探讨

2023-09-13张锋黄春芝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张锋 黄春芝

摘  要  自2012年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多个文件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方面,探索积累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为推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效应。随着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的逐渐加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的战略目标。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信息化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就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有效执行融合创新项目,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型;数字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1-0025-04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自2012年开始,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

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方面探索积累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为推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效应。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崛起,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逐渐加速。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以教育新基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信息化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就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有效执行融合创新项目,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议。

1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1.1  关于融合

自2000年至今,我国教育信息化先后经历了教

育信息化1.0到2.0,再到“信息化+教育”,最后走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其关注重点也由“强调建设”向“强调融合创新应用”转变。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融合和创新并存的叠加区。关于融合,笔者认为从底层逻辑上来看,是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就是将信息化设备和信息技术无痕迹地完全融入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让信息化设备和信息技术成为像书本一样的教学工具,使之常态化服务于教育。

信息化硬件设备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必须安全、可控且随处可用。首先,信息化硬件设备的使用往往伴随着数据的生产、加工、处理、存储等环节,而高效的信息化学习设备大多为可移动设备,这就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让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如在学校内建立微基站,让数据在学校内部形成安全可靠的应用闭环。

其次,信息化学习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可控。因为信息化硬件设备大多带有娱乐功能,学校需要对学生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过程进行信息技术管控,使其完全可控,真正用于学习。如学校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上网行为管理机制等。通过此类机制进行有效的管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才能放心地让信息化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由于学生在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会脱离学校及教师的管控范围,因此,更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智能管控信息化硬件设备。

最后,随时可用。深度融合意味着信息化硬件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而这一特殊的工具必须能随时随处可用且稳定使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学校长期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以及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生态环境的培育。

综上所述,深度融合是以信息化硬件设备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其目的是通过融合为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各种创新性应用。这就需要通过摸索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融合方案,促进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与教育的融合,真正做到全场景、全流程的深度融合。

1.2  关于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需要因地制宜,融合的目的是创新服务,而创新则是发挥学校主观能动性的主战场。学校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进行融合,并将其创新应用于教育,使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达到超预期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1],用以解决一个或多个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1.2.1  創新应用手段

学校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考应用,对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再根据本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将拥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并创新性地融合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用以制定创新的应用方案。如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地域上的限制,在授课时邀请从事建筑行业的学生家长,在施工现场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分析桥梁的受力情况,将课本上的原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突破课堂时空,拓展课堂的广度。

1.2.2  创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理念就是让融合创新贯穿教学全过程。学校应注重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形成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2]。此外,学校还应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数字化分析对学生个体差距进行关注,以改进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变革。

1.2.3  創新教学环境

创新教学环境即打破原有主要聚焦于物理学习空间环境的现状,同时创新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其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数字教材优势,构建与现实环境相同的“数字孪生”虚拟环境,构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将物理环境的实体空间与信息、网络等技术所建构的虚拟化环境相结合,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协作与交流的学习空间[3]。

1.2.4  创新教学课堂重构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为创新教学课堂的重构提供了可能。通过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学校可以拓展教学时空,努力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合作式学习。此外,通过创新教学课堂重构,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点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入到多元化且联系实际的学习中,将学习和实践有机整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2.5  创新教学评价

教育数字化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提供了创新教学评价的条件,并借助信息技术与设备,以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为基础对评价过程进行了优化。这种创新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呈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多元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映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情况,增强了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成长信心。此外,教师应基于数据分析,以决策为导向创新评价模式,并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应用原则

融合创新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系统提出的创新理论。而基于这一理论延伸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指的是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各种创新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匹配,从而使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达到超预期的能力,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4],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1.3.1  坚持育人为本

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构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将优秀教育传统和先进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动个性化学习[5]。

1.3.2  加强实践研究

加强实践研究应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判断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主要标准,建立健全能够调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积极性的机制,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师生反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变化,鼓励区域和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的实现路径和可操作的模式方法。

1.3.3  注重统筹规划

注重统筹规划应以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促进教学改革,变革教与学模式为指引,强化行政主导,教研、电教、装备等多部门协同,争取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并创新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机制。

2  影响学校融合创新成果的几个要素

2.1 强有力的信息化领导力

学校的校长或分管领导是否具有很强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否具有通过信息化改变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意愿,是否愿意深入参与融合创新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发展程度。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1)具备引领能力,即能够带领本校选中目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2)具备协同创新能力,即充分了解信息化工作的复杂性,能够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3)具备素养提升的能力,即具有不断提升自我的意愿,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完善创新保障机制

做好融合创新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前提是,建立如应用机制、共享机制、培训机制、备课机制、绩效机制等系统的保障机制。以创新为导向的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学校融合创新应用新生态的培育,因此,全校师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创新性不断迭代,让融合创新取得更大的实效性。

2.3  清晰的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应从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通过信息化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有明确工作机制、责任主体和预期效果。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简单的探讨,有明确的实验工作目标及实施原则,要对实验目标列出实验的重点任务,对于重点任务要有项目实施路径和技术实施路径,且对项目实施有明确的多方位保障措施,以及对实验效益和风险进行的客观评估等。

2.4  明确的创新点

区分融合创新工作与传统教育工作差异的显著标志是明确的创新点,只有将其梳理出来,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工作方式。学校应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帮助师生减负增效和提升教育质量;以关注学生学习力为中心,提升模型建构和素养测评;以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创新校本资源建设与资源应用服务体系。

2.5  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生态环境

有效推进项目的基础和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生态环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由学校骨干教师带动项目全面推进,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师队伍,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常态的信息化应用生态环境,加速应用创新的迭代。

2.6  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撑团队

在教育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团队的参与。这种支撑团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校内技术服务支撑团队,另一种是商业技术服务支撑团队。就目前来看,但凡是融合创新做得好的学校,往往这两种支撑团队实力都很强;究其原因,是技术性人才在融合创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7  有效的数据分析模型

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其发展的最后一步一定是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教学。区域基础数据基座的建立,为学校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提供了应用能力;数据分析模型,则能够对学校和师生进行画像,进行综合分析,让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不断数字化、精准化、全面化。

3  走向教育数字化转型

融合创新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必然走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即强调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的数字化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学校数据治理的基础上,将课堂放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位置,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流程,树立运用数字化改变教学的意识;通过大数据分析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来达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最终达到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

3.1  教育数字新基建建设

推动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安全六个方面的建设,以重构教育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基础设施,特别是基于数据治理学校智慧大脑建设,它将学校的各种应用统筹到一个大平台中,形成“一库一平台一屏”,确保学校数据融通,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应用、数据应用和智能学习分析提供前提条件。

3.2  教与学全流程数字化

通过对教学流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智能评价,实现教学全流程数字化,并将教学数据多维度的呈现,让学校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等作出科学客观的分析与诊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点掌握程度、作业质量及完成情况等;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数据考查教师在系统中的活跃度、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教学成果及评价等,精准的数据分析有助于学校对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科学精准的指导。

3.3  学生评价的数字化

学生评价的数字化是破解客观评价学生这一难题的突破口。校园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学校采取多点化和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字采样,在收集其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行为轨迹、消费习惯等数据后;通过数字赋能,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进而得到学生性格、学习、社会实践、才艺等多方面的雷达图,用以构建学生教育经历服务体系,师生数字档案,记录存储学习经历与成果等,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同时,也能够帮助学校指导学生更好地改进自我,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4  学生数字核心素养提升

教育数字化转型只是未来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要将培养具备数字核心素养的创新型学生作为首要任务,这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要为提升学生数字核心素养提供可能性,并以常态的信息化应用培养学生数字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5  学校综合管理全要素数字化

学校应基于数字基座提升数据应用能力,通过对学校应用流程的梳理,将学校管理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全业务的数字化[6],以逐步丰富基礎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升学校数字决策能力和数字管理能力。

4  结束语

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但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学校提前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准备,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支撑学校全面数字化应用,最终真正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陈文琪,张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内涵建    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8(35):5-6.

[2] 曹湘柔.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

[3] 杨宗凯.双轨教学论: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 融合创新[EB/OL].[2008-04-20].http://baike.baidu.    com/view/3746926.html/.

[5] 叶延武.学校课程融创的背景、价值与路径[J].课程·    教材·教法,2020,40(10):43-49.

[6] 仲玉维.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专    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黄荣怀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8):21-23.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