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多维透视研究

2023-09-13吕宏芬董华英

北方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

吕宏芬 董华英

摘  要:近年来,县域经济迎来了二次崛起的历史机遇,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本文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变迁进行了多维透视分析,总结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结合“双循环”发展格局、数字经济发展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预期,并提出了一系列新发展举措。

关键词:县域经济     多维透视     新發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所导致的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密度过高以及人口流动频繁等问题,导致大城市难以有效应付诸如新冠疫情等意外事件的冲击,暴露出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短板,大城市病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党中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指明了新一轮区域政策的主方向。这意味着盛行多年的大城市化模式或将终结,县域经济继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迎来第二次前所未有的崛起机遇。

同时,我国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鲜明主题和基本特征,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发展方向。“郡县治,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县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县域是落实执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区划单元,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没有县域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通常所说的县域主要包括县(市)和市辖区两类。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各类县级行政区划共1870个,总面积845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88%。县域户籍人口8.8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2.93%。可见,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一)县域是实现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压舱石

县域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我国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彼此之间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并实现相互协调的关键节点。县域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正逐步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的支柱和压舱石。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持我国制造业比重不下降,继续夯实制造业大国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当然,县域的地位不能仅仅用经济总量来衡量,县域还承担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职责。

(二)县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关键点

我国依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世界工厂地位正在逐渐形成,县域也在我国产业链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我国进出口最多的50个县实现进出口总额达5687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9.4%。部分县域的优势产业在全球都占有重要位置,比如江苏丹阳的眼镜、浙江诸暨的袜业、湖南邵东的打火机等。随着“双循环”的提出,不仅要关注国际市场,更要重视国内消费市场,而目前我国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对应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消费的2/3,可见县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开拓国内市场离不开庞大县域消费的支撑。在双循环格局下,县域成为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关键节点,需要县域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担产业生产组织,统筹国际和国内、生产和生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三)县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相较于行政等级更高的城市,我国县域的发展总体而言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首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县域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不到65%,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难点,需要各个层面给予更多关注。其次,县域对生产要素吸引力不足。当前县域不仅普遍面临着常住人口减少的现象,而且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处于流失状态,县域住户储蓄存款占全国住户储蓄存款的比重为36.64%,但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62%。再次,城镇化建设存在较多短板。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县域这一数据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2左右。但同时,根据对县域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前200名县的统计,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不足3%,这也说明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四)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指挥部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人口和第一产业占比下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乡村人口减少的客观背景下推进的,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县域是包含城乡在内、功能体系完备的基层行政单元,相较于大中城市,县域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村,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更适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单元。县域能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多维透视分析

(一)县域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并以赛迪顾问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为补充,不难发现,近几年来我国县域户籍人口呈明显下降态势,在全国户籍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同样在下降。

同时,从2022年县域户籍人口的区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户籍人口占比最高,几乎占到1/3强,东北地区县域户籍人口下降最快,目前占比已不到10%,如图2所示。

(二)县域经济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的数据,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县域创造的GDP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其占全国GDP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态势,占比由2016年的44.47%下降至2022年的37.0%,如图3所示。

同时,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县域GDP仍占主导,分别占全国县域GDP的40.6%和30.3%,而东北地区县域仅占4.4%,这与全国县域的人口分布特点基本一致。

(三)县域财政水平及其贡献

从反映政府财政水平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来看,2016年我国县域这一指标为22116.5亿元,对全国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3.9%。由于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2022年全国及各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明显下降,县域收入为22458.1亿元,对全国财政的贡献率也进一步下降,仅为12.2%。但东部地区县域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坚挺,2016年至2022年间,东部地区县域对全国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一直保持43%以上的水平,财政实力雄厚。

(四)县域产业结构动态调整

从近几年我国县域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来看,第三产业的占比稳步上升,从2016年的38.3%上升到2022年的46.5%,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占比则由47.1%下降到39.6%,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优势已逐渐丧失。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态势与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态势呈高度一致,同时与苏浙豫鲁等县域工业发达地区的结构变动也基本一致。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举措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完整而准确地输入高质量发展理念,科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县域经济质量、效率和动力这三大变革。

(一)协同促进“双循环”格局,扩大县域内需市场

从党的二十大会议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扩大内需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县域消费群体是拉动内需的生力军,因此要着力发挥县域消费的突出作用。扩大县域内需市场,需要努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环节。县域要充分挖掘在养老托育、医疗健康、文旅体育等领域的潜力,以多种方式提质扩容,推动县域消费的梯度升级。县域还要努力探索推动“双循环”独有模式,要结合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基础,做好县域进出口协同发展工作。从出口来说,县域要花大力气提升出口商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外贸结构,加大品牌宣传,引导出口企业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就进口而言,要根据各地县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偏好,合理有序扩大优质消费品的进口,促进进口商品种类和来源的多元化。

(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县域产业能级

数字经济的崛起,给县域在改革红利之后又带来了新的数字红利。县域要牢牢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经济赋能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农村电商大力发展各地的特色产业。着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新模式,加快县域各类园区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并加快县域数字社会建设与治理。建议以县域发展中目前相对较为薄弱的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为重点,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县域数字化服务。借鉴地市级城市的发展经验,根据县域的特殊区位布局,在大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县域发展和治理。

(三)协同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双碳”目标顺利达成

在“两山”“双碳”等目标任务的驱使之下,县域要协同多方力量,积极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对钢铁、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造,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县域的产业能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遏制高排放、高耗能项目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推广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推进县域工业的绿色升级和农业的绿色发展。此外,县域还要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不仅要扩大优质产品供给,还要重视县域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推动产品提质升级。县域应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绿色和低碳能源的消费,改善消费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四)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平衡发展

县域作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节点,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共同富裕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县域要依托区划内各乡村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打造农产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让农民更多参与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的收益。县域要巩固现有的建设成果,提升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水平与层次,加快农产品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做好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村电商与特色产业的精准对接。县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载体作用,努力推进县域公共服務、环境卫生以及产业配套等设施的提级扩能。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促进特色小城镇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保瑚,李继伟. 新发展格局下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21,(8).

[2]郭爱君.“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 人民论坛,2021,(1).

[3]王蔷,丁延武,郭晓鸣. 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J]. 软科学,2021,(1).

[4]方迎风.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异质性与动力机制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22,(9).

[5]斯丽娟,曹昊煜. 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历史演进、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9).

[6]李硕雅. 数字经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J]. 当代县域经济,2022,(1).

[7]王晋丽. 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的路径探索[J]. 现代商业,2022,(1).

[8]刘剑平,夏换. 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之路[J].中国经贸导刊,2021,(6).

[9]张凤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 理论探讨,2022,(3).

[10]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R].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2021,(08).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
外向型县域经济的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