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焕活文物之美让博物馆更有力量
——高质量发展中的陕西博物馆事业

2023-09-11张瑞芬

陕西画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陕西文物博物馆

本刊记者/张瑞芬

根据陕西省文物局发布的《陕西省文物基本数据(2022 版)》,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陕西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 处,全省522 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7748750 件。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陕西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 处。其中,古遗址23453 处、古墓葬14367 处、古建筑6702 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 处、其他255 处。同时,陕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 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97 处。世界文化遗产3 处9 个点;350 座博物馆中,一级博物馆9 座;522 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收藏文物7748750 件。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是7 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时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新嘱托、新要求。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传递出的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陕西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多年来,陕西先后发掘遗址千余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从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留下的古老遗迹,到述说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的历史遗存,从帝王陵寝到名人住宅,这些岁月长河中的宝藏,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在文化传承中,博物馆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对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陕西博物馆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抓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文物保护和文明传承一体推进,正在积极打通一条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的文化链条,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陕西博物馆基础不断夯实、布局不断优化,科学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动脉”和“引擎站”的作用日益彰显,博物馆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800 余个、接待观众4900 余万人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博物馆高质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全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所藏文物共计108154907 件/套,登录进全国普查数据库的文物共计26610907 件/套(实际数量64073178 件/套),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纸质历史档案181544000 卷/件。在所有文物类别中,钱币、古籍图书、档案文书、陶器、瓷器数量最多,占比70.78%。

在质量等级方面,经过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四次定级评估,全国被评为国家一、二、三级的博物馆共计1224 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约20%,其中一级博物馆204 家、二级博物馆455 家、三级博物馆565 家。

2018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文件同时也提出了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的具体要求。

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文件提出,到2035 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目标,国家对博物馆行业对社会的贡献期许很高。

陕西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及要求,对标国家“十四五”文物事业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博物馆改革发展总要求,出台《陕西“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为了让文物保护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陕西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原则,陕西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博物馆事业投入,博物馆县(区)覆盖率达91%。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新建、改扩建工程等省级重点文化项目顺利实施,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市、县级博物馆“百花齐放”,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异军突起,56 家社区博物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基本构建,大馆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均衡谋篇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数字科技赋能,提升藏品科学管护和研究利用水平

随着全景数字化项目建成投用,汉中市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天汉故事我来讲”等云展览、云课堂、云讲解活动,策划“石门汉魏十三品”等外展20 余次……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800 余个、接待观众4900 余万人次。截至2022 年底,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350 座,其中文物系统175 座、国有行业系统62 座、非国有博物馆113 座。目前,陕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博物馆成为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重要窗口。

来源: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

从“活起来”到“潮起来”的,不仅是文物和传统文化,更是大众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陕西坚持固本强基,不断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出台藏品管理、文物数字化、库房建设、馆藏文物鉴定、文物科技保护等规范、标准、文件30 多项。强化平台支撑,开发陕西省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馆藏文物鉴定管理平台、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平台等,实现馆藏文物动态化管理、科学化鉴定、数字化应用。持续推进全省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市级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中心,构建符合陕西文物资源特点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建设体系。

陕西立足开放抓数字建设,实现智慧化与共享性相结合。抓融合求实效,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持续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立足共享抓文创产业,实现普适性与专业化相统一。挖掘整合陕西文物资源,积极推动馆企合作,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成立了陕西“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合作“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联合上线《国宝故事》节目。联合省内9所高校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不断强化推进5家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及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研究,联合开展科研课题和“两链融合”文化遗产领域专项研究,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 项、国家文物行业大奖10 项,凤堰、宜君两处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获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博物馆切实赋能美好生活。

有创意有温度,不断激发博物馆内生动能

博物馆游成为今年暑期游的热点之一。一系列考古成果为观众呈现了一扇追溯源头的大门,文物部门则将这扇大门打开,让人们追溯的渠道更加畅通。

▷何尊,约西周早期(公元前1043 年-前9 9 6年),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为了回馈观众的这份热情,文物系统丝毫不敢懈怠。为了缓解门票的供需矛盾,陕西历史博物馆多措并举,暑期每周日延长开放时间,实施周一不闭馆措施,暑期基本陈列门票可提前7 天(含当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推出“解谜大唐遗宝”数字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以小程序的形式邀请观众在线上云端观赏博物馆,尽享非凡文化之旅。

除了线下参观的持续火爆,逛“云上博物馆”也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新途径。陕西各大博物馆利用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博物馆全景展示、数字展厅等“云展览”,以及科普讲座、直播连线等活动,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欣赏文物。

这是陕西实施“博物馆+”战略,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传承优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传播中华文明的作用,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等跨界融合,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使博物馆成为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陕西立足创新抓陈列展示,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合。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担当,精心策划“彩陶·中国”“玉韫·九州”等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品展览,鼓励策划集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文物创意于一体的分众式精品展览。推出成体系、多专题省外交流展览,构建独具陕西特色的文物巡联展体系。先后有25个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19个展览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

▽三彩载乐骆驼俑,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中堡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积极融合抓社会教育,实现功能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基准,成立“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建设首批25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施行“七个一”发展思路。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博物馆历史文化进校园”试点省,与教育、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优秀文化“六进入”活动,形成以常态化公众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特色研学教育三位一体的博物馆教育工作方法。助力“双减”,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博物馆与中小学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有机结合。通过虚拟展览、线上讲解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文明交流互鉴,拓宽博物馆事业发展维度

2017年6月,陕西省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2018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馆引进哈萨克斯坦“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展”,这是哈萨克斯坦珍贵文物首次来陕展出;2019年,“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与兵马俑展”在泰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成为中国首个赴泰国举办的文物展览;2021 年,配合“中希文化和旅游年”,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推出“平行时空”希腊线上数字展,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2022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卓越之星”……

陕西丰富而时代序列完整的文物遗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文物交流合作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文物体制改革,以“创建对外交流合作一流高地”为目标,主动担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责任取得实效,在提升文物国际传播效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陕西文物充分发挥“金色名片”“外交使者”作用。在全球30 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以秦兵马俑和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物进出境展览104 场,配合多项高端外事活动,荣获国内国际多个奖项,在全国出境文物展览国际影响力评估中位居前茅。

陕西更主动地“走出去”,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故事也是陕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实践。五年来,先后在26 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52 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美国史密斯尼协会合作教育传播项目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教育项目获国际博协“2022 年最佳教育实践案例”。积极为中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贡献陕西智慧,加大与境外相关机构在文物展览、科技保护等的合作力度,中法联合秦兵马俑保护修复和公输堂保护研究合作纳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增进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来到陕西,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端详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观看世界大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寻觅大唐盛世光影;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发现文明的基因和密码……神奇博物馆之旅展示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

新时代,新征程,陕西文物系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博物馆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博物馆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助力宣传展示陕西新发展新形象,逐步实现博物馆的“人本化服务,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利用、融合化发展、国际化视野。”使博物馆日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全国可移动文物按珍贵文物类别统计表

猜你喜欢

陕西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