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匹配度研究*

2023-09-11黄世华

甘肃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甘肃省旅游业供给

黄世华

(兰州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1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也跟随步伐快速发展,不仅直接拉动了传统产业,如民航、铁路、公路、商贸、食宿等行业,也对新型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物流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文化创意、会展博览等起到重要促进作用[1]。推动商业、酒店行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旅游景区、餐饮娱乐等并全面带动各行业的共同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各行业旅游人才进行匹配,因此文章针对旅游业与旅游人才匹配度展开研究。

旅游业方面近几年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旅游业发展因素、旅游业发展路径、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上,如Chien等[2]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Nelson[3]通过饮食文化研究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影响,冉燕[4]认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市场目标、景区结构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生产力提升等方面路径创新,刘金芝和芮晓华[5]提出互联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要推进“互联网+旅游”的发展。

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外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人才目标、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方面。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欧洲的“瑞士洛桑模式”、美国的“康奈尔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6]。国内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始于1978年,迄今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73个,开设旅游管理类中等职业学校947所,高职高专院校1 086所,本科普通高等院校608所,旅游管理类硕士点170个,博士点35个,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5个层次的旅游教育培养体系。

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关系方面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互动关系上,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的匹配度研究较少。因此,文章旨在结合协调性理论、归一化理论,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匹配度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双边匹配理论找到不匹配的原因,提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匹配的对策,推动甘肃省旅游业整体发展。

2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构建

2.1 来甘肃旅游者人数和甘肃省高等院校旅游人才供给

来甘肃旅游者人数、甘肃省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人数,2个代表性指标作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指标[7]。甘肃省2014—2020年的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2014—2020年来甘肃旅游者人数、高等院校旅游人才供给指标

来甘肃旅游的人数促进了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人数促进旅游业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靠旅游人才,由表1可见甘肃旅游的人数增速较快,而扩充到旅游业的旅游人才增速较慢,旅游人才的匮乏制约旅游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研究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匹配度,选取来甘肃旅游的总人数和甘肃省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总人数2个指标利用公式(1)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相关数据映射到0~1的范围内[8],再利用Excel软件制作成雷达图,效果如图1所示。

式中:yi为各年份各类指标的相对值,xi为各年份各类指标的具体值,max(xi)为各年份各类指标的最大值。

图1 2014—2020年甘肃旅游总人数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协调发展雷达图

图1表明,来甘肃旅游总人数的多边形曲线图与甘肃省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总人数的多边形曲线图有交叠也有外溢,2014年、2015年、2016年来甘肃旅游总人数曲线在甘肃省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总人数曲线内部,在旅游业发展中培养的旅游人才供给在数量上过剩,但逐渐趋于平衡。2017年2条曲线趋于相交,在旅游业发展中培养的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平衡。随着来甘肃旅游人数的增加,2018年、2019年来甘肃旅游总人数曲线在甘肃省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总人数曲线外部,在旅游业发展中培养的旅游人才供给在数量上不足,旅游人才缺口逐渐增大。2019 年2个指标差距加大,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旅游人才培养数量匹配性较差[9]。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来甘肃旅游人数急剧下降,旅游总人数点回到了旅游人才供给曲线内部。

2.2 旅游人才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依据系统性、科学性、覆盖性、实用性原则,从旅游业发展需求和旅游人才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确定影响旅游人才发展的24个指标[10],依据24个旅游人才匹配指标,设计旅游人才指标权重的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的方式网络发布,共收到有效问卷116份,运用MATLAB软件按赋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群决策的方式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11-13]。首先构造两两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即AB判断矩阵,B1-C1~C8判断矩阵、B2-C9~C16判断矩阵、B3-C17~C24判断矩阵,其次根据以上建立的判断矩阵,利用MATLAB软件求对应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ω,将特征向量ω再经归一化,计算得到权重分配。然而这样得到的权重不一定是一致的,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公式为: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有CI=计算,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1~12阶判断矩阵的RI值即可获得,当判断矩阵的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否则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调整判断矩阵中的不一致因素,使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权重分配具有合理性。最后,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权值,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依次进行的,其公式为

并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其公式为

当CR<0.1时,认为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那些一致性比率高的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具体指标及权重见图2。

图2 旅游人才层次结构图及具体指标权重

3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匹配度分析

3.1 旅游业部门旅游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依据上述确立的24个旅游人才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按旅游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高低赋1~5的数据,从“1”到“5”表示能力程度逐渐递增,本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研方式发放回收,调研地包括庄浪县、榆中县、皋兰县、永靖县等。参与答卷的人员主要有文旅局工作人员、景区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乡村旅游点代表、民宿、农家乐代表、图书馆负责人、文旅公司负责人、博物馆负责人、文化馆负责人、体育中心负责人、云管委负责人、酒店代表、旅行社代表等。共收到真实有效的调查问卷136份,对调查结果用MATLAB软件按赋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4个指标按136份问卷逐条求均值,其值视为旅游业部门对旅游人才能力的需求。其分布见表2。

表2 旅游人才指标需求分布

在需求方面,由上述计算可得24个指标排序:C21>C22>C11>C7>C2>C20>C5>C23>C13>C14=C18>C9>C6>C24>C17>C19>C15>C4>C1>C8>C16>C12>C3>C10。旅游业用人部门对旅游人才更看重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熟悉旅游法规、诚实守信意识、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及职业敬业精神。

3.2 高等院校旅游人才供给调研分析

依学生本身具备能力的调查,设计24个旅游人才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采用五级量表,5代表“非常具备”,4代表“比较具备”,3代表“一般”,2代表“比较欠缺”,1代表“非常欠缺”。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发放的方式在甘肃省有代表性的5所高等院校旅游类学生人群通过网络发布,共收到问卷360份,具体调查对象包含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日语方向)、旅游学院1.5+2.5培养、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旅游经济及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航空服务校企合作培养)、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森林生态旅游等相关专业。对调查结果用MATLAB软件按赋值数据对24个指标按360份问卷逐条求均值,其值视为高等院校旅游人才供给情况。其分布见表3。

表3 旅游人才指标供给分布

在供给方面,由上述计算可得24个指标排序:C3>C9>C1>C8>C14>C13>C22>C18>C21>C5>C20>C12>C11>C7>C23>C17>C19>C16>C15>C24>C2>C4>C6>C10。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较突出的能力有职场礼仪表现、身心健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职场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责任担当意识。

3.3 旅游人才指标供需匹配分析

旅游人才24个评价指标从供需排序上看,两者排序是不一致的,用Excel软件对游人才指标需求制作成簇状柱形图,旅游人才指标供给制作成带标记的堆积折线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有6个指标的匹配性相对较好,分别是全面思考能力、职场适应能力、遵纪守法意识、人际交往能力、道德品质修养、性格活泼开朗。有11个指标旅游业部门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高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能力供给,匹配性较差,分别是熟悉旅游法规、拓展市场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诚实守信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敬业精神、心理抗压能力。有7个指标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能力供给超过了旅游部门旅游人才能力需求,分别是专业理论知识、职场礼仪表现、语言表达能力、身心健康素质、自主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热忱服务意识。旅游人才的24个指标中需重点改善11个旅游业部门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高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能力供给指标的匹配性,进而提高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匹配度。

图3 旅游人才指标需求与供给对比图

设x1为专业理论知识,x2为熟悉旅游法规,x3为职场礼仪表现,x4为拓展市场能力,x5为信息技术能力,x6为危机处理能力,x7为组织管理能力,x8为语言表达能力,x9为身心健康素质,x10为全面思考能力,x11为自主学习能力,x12为自主创新能力,x13为职场适应能力,x14为吃苦耐劳精神,x15为遵纪守法意识,x16为热诚服务意识,x17为人际交往能力,x18为道德品质修养,x19为性格活泼开朗,x20为诚实守信意识,x21为责任担当意识,x22为团队合作精神,x23为职业敬业精神,x24为心理抗压能力,它们对最高层对应的权系数分别为ω1,ω2,…,ω24,即三级指标C1~C24对应的权重(见图2)。设Y为旅游人才综合评价得分,于是得到旅游人才综合评价模型[14]

从供需角度来说,将高等院校人才供给和旅游业部门人才需求的旅游人才各个指标得分按模型(5)式计算,得到旅游人才供给综合值3.542和需求综合值3.865。旅游人才需求综合值大于旅游人才供给综合值,供需匹配不一致,高等院校供给的旅游人才不能满足旅游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旅游人才培养滞后,要重点改善模型(5)式中权重较大且旅游业部门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高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能力供给的指标,即加强熟悉旅游法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诚实守信意识、职业敬业精神、信息技术能力等指标的能力培养,进而提高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性。

4 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匹配性对策建议

研究发现,高等院校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旅游业对旅游人才能力的要求匹配性不一致,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不能满足旅游业用人的要求,解决不匹配问题的主要对策应当放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方面[15]。在政府层面:加大对旅游专业教育的引导,加大对旅游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领导,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升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在学校层面: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旅游业相关企业的协作融合,加强旅游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旅游院校供给的旅游人才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的有效对接。在行业层面:开发、建设一个满足旅游业发展,集聚各类旅游人才的信息库,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旅游人才开发与旅游相关企业发展的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构建旅游人才的新型培养路径与模式,推进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发展,有效推动旅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省旅游业供给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