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视角下图书编校质量保障探析

2023-09-11屈晓燕

今传媒 2023年9期

屈晓燕

摘 要: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图书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编校质量差,轻则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书稿质量、编校工作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常见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旨在为保障图书编校质量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书稿质量;图书编校质量;编校加工;编辑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9-0088-04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大局。2019年1月1日施行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指出,“图书质量是重中之重,占据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一半的权重”[1]。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4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才属于合格;4项中有1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编校质量是指图书文字表达的好坏优劣及遵守编辑规范的到位与否。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编校质量属合格;编校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则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图书编校质量不仅决定着图书的阅读通畅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图书的市场命运、生命周期,决定着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图书编校质量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对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图书编校质量常见问题

图书编校质量主要指文字性差错、逻辑性差错、书稿结构性问题、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文中表述前后不一致以及其他不符合图书出版规范的问题。常见差错有以下几方面[2]:

(一)涉及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知识性差错和语法性差错

书稿中引用标准、法律、法规文件有误或引用的不是最新版本;人名、地名、数据、概念等差错;句子成分不完整、搭配不当,语义重复、句式糅杂等。

(二)文字、詞语差错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常见的文字、词语差错有:由于同音字输入造成的,比如,“必须”“必需”的误用;作者或编辑对字的用法存在理解错误,比如,“的”“地”“得”的混用;还有将量的符号用正体表示,矢量、张量没有使用黑斜体等。

(三)图、表差错

图、表常见问题有很多情况,比如图序、表序与正文描述不一致;图、表的内容与说明文字不符;图、表内容不完整,格式不规范;图、表中存在知识性错误;图、表在文中的位置不是先文后图、表等。

(四)科技术语、量和单位及数字用法使用差错

这类问题常见的有:使用非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词;使用不规范的量名称、量符号和非法定单位名称或符号;使用已废弃的旧名称,比如将密度、体积质量用废弃的量名称比重表示;用“单位+数”构成量名称,比如用米数表示距离等。

(五)辅文差错

这类差错常见的有:封面、书脊、扉页、版权页等处的各项文字记录不一致;书眉单双页位置互错;CIP内容或格式错误;参考文献内容差错或著录不规范等。

二、影响图书编校质量的因素

(一)原稿质量不高

原稿质量是图书质量的根源,没有高质量的原稿,高品质图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保障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因素。

出版社的稿件按来源可分为编辑主动组稿和作者投稿两种形式。编辑主动策划组织的稿件,是编辑前期对学科发展动态、读者需求等各方面进行了调研,对作者进行了认真遴选,并与作者就书稿的内容、出版规范和要求进行过充分沟通研讨的,书稿质量通常比较好,成书的编校质量也有保障。作者投来的书稿则良莠不齐,有些作者写作经验丰富,对图书出版规范理解透彻,书稿结构合理,篇幅得当,层次分明,质量较好;而有些作者由于写作经验不足,甚至有的书稿是由多位作者合作编写的,从内容到形式比较凌乱,质量往往不够高。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就遇到过多位作者编写的书稿,知识表述缺乏统一规划、前后重复,体例不统一,这样的原稿,即使编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确保有上乘的编校质量。

(二)编辑方面的原因

编辑是图书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中坚力量。笔者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发现,造成图书编校质量差的编辑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部分编辑质量意识薄弱

尽管各出版社强调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但是,仍有部分编校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性,导致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模糊;还有一些编校人员平时不重视业务和专业学习,在编辑加工时遇到似是而非的问题时不质疑、不讨论、不查工具书,追求编辑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2.编辑工作安排不合理,影响工作专注度

编辑既要做选题策划又要对稿件进行加工;拥有高级职称的编辑还要做其它图书的二、三审工作和图书的质检工作;出版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编辑来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编辑的注意力,容易造成书稿加工前后不一致等情况。此外,编辑有出书量和利润考核压力,出书量的考核使一些编辑过于追求速度,从而无法做到精工细作;利润的考核,会使一些有资助但质量欠佳的图书进入出版流程,影响图书编校质量。

3.跨专业编辑图书

有些编辑在没有相关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担任和自己所学专业差距较大的书稿责任编辑工作,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改。例如,文科专业背景的编辑做理工科图书的责任编辑,就会在处理书稿的公式、量的正斜体、量的单位以及图、表时比较吃力,对书稿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不懂,有时还会将正确的改错。

4.新编辑入职培训不系统

出版社的出书任务比较繁重,如果新入职的编辑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直接上岗担任图书文字编辑,可能会因为缺乏编辑工作经验而无法及时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遗漏需要规范加工的内容,造成书稿的编校质量差错率超标。

(三)其它质量保障方面的原因

校对和质检是保障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补充。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编辑工作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然而,有的校对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认识不够,在校对时追求速度,只重视“校异同”,没有认真“校是非”,甚至部分校对人员仅做核红,没有发挥三校的作用。此外,部分出版社存在“重编轻校”的现象,对校对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激发校对人员的积极性。

质检是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最后一次把关,也是对编辑和校对工作的监督。有些出版社没有设立专门的质检部门,由编辑兼任图书质检人,导致编辑精力分散,既影响编校质量又不能发挥质检的把关作用;有些质检人员质检完成后不与编辑进行沟通交流,会使同样的问题在另一本书中再次出现。

三、解决措施与建议

(一)从源头抓起,提高原稿质量

原稿质量决定着图书质量,而决定原稿质量的因素是选题质量和作者的写作水平。从源头保证原稿质量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在作者写作前应该加强与其沟通,对写作方法、出版规范等进行充分交流。对于主动投来的书稿,编辑可先统览全稿,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与作者联系进行修改。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名家还是新作者所著图书,图书内容政治导向不正确、知识陈旧、层次不清、结构混乱、错别字过多以及图表不清晰,没有达到齐、清、定的要求,编辑一定要给作者指出问题,及时退稿修改,做到从源头抓质量,保证图书质量。

(二)强化编辑质量意识,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1.规范编辑流程

(1)加强质量意识,严格履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

三审是保障图书编校质量的基础,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此外,还要认真执行书稿的“三校一读”制度。“三校”是校对人员对编辑工作进行查漏补缺,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是保障万分之一以内的编校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经过三个校次的书稿,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根据通读样修改打印出的校样,才可作为付印清樣。

(2)总结工作经验,提高编校质量

编辑人员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形成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首先要确保书稿内容不出现思想性、政策性、方向性错误。例如,文中若有地图,一定要使用权威地图出版社的最新地图,还要通过备案审查后方可使用;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要多存疑,多查阅工具书,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一定要送相关部门审核;遇到拿不准的内容,要做标记,查阅相关工具书,及时和作者沟通解决。

2.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队伍建设关系着出版社的发展,优秀的编辑队伍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保障[3]。出版社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习、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来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企业文化,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奖惩制度来稳定编辑队伍。

(1)编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根据出版社的发展规划,定期组织编辑进行业务学习和研讨,通过学习强化编辑的质量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编辑实务、案例、经验的交流,提高编辑队伍的业务素养。作为图书加工编辑,既要熟练掌握编辑规范和相关国家标准,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做到精通专业、博学广识,还要熟练掌握和利用编校软件协助编辑工作。

(2)对新入职编辑进行系统培训

对新入职的编辑要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出版政策、法规、相关国家标准以及常用工具书的使用,编辑加工案例分析等;之后,要安排其在各部门见习,了解出版流程。校对工作应是新编辑走上编辑岗位的基础,在校对的过程中见习成熟编辑所编稿件,对照岗位培训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思考责任编辑为什么这样处理书稿中出现的问题,举一反三。

此外,新编辑刚入职时,编辑部可以指定一名老编辑担任其导师[4],从编辑规范、方法及发稿流程等方面对其进行指导。新编辑刚开始编辑工作时应选择难度适中、专业对口、篇幅较小的书稿,可与导师合作编辑,在此过程中领会编辑规范,遇到问题要及时请教导师。经过这样的培训和训练,新编辑才会逐渐独立胜任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

(3)稳定编辑队伍,减少优秀编辑的流失

一个稳定的编辑队伍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出版社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惩制度,绩效考核方面要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理念。出版社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使编辑在努力实现出版社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从而对出版社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所处的编辑岗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保证成熟的编辑不流失、年轻优秀的人才引进来[5]。

3.合理分工协作

编辑部就是一个项目组,是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团队,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图书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早出版。编辑部应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编务。这三个岗位的工作侧重点分别是:

(1)策划编辑以策划选题为主。书稿交稿后审核书稿内容,协调出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书稿的装帧设计、营销方式等提出指导意见。

(2)文字编辑的工作重点是根据最新出版规范审读加工书稿。

(3)编务主要工作是合同管理,填报稿费、编辑工作量等,对接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工作。

(三)充分发挥校对和质检的质量保障作用

1.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

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共同构筑图书编校质量保障体系。校对工作是对编辑工作的延续,负责协助编辑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在“校异同”的基础上发现并改正或质疑原稿中存在的可能差错,从而对编辑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校对和编辑都应该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分内工作。出版社应明确校对和编辑的工作范畴、责任及奖惩办法,让编辑和校对各司其职,共同担负起保障图书质量的责任。

2.设立专职质检岗位,筑牢图书编校质量最后一道防线

为保证图书编校质量,出版社应建立健全图书质检制度,加强印前质检和印后抽检工作,有条件的出版社应设立质检部门,由专人负责图书质检工作,质检人员应由编校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印前质检是质检人员在图书付印前对书稿的清样进行编校质量检查,发现编校过程中遗留的差错,是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最后一次把关,也是对编辑和校对工作的监督。通过图书印前质检和印后抽检,能够提高编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编校水平。因此,质检人员在质检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坚持“公平、公正、客观、多疑、多查、慎改”的原则,并将质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编校人员进行分享和分析。

四、结 语

图书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不仅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要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首先要从源头即原稿质量抓起:编辑在策划组稿时就要遴选优秀作者,在作者写作前期介入图书的撰写工作中,与作者进行写作方法、出版规范的交流,对达不到交稿要求的书稿要及时退稿。书稿进入编辑出版流程,要严格履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最新的出版法规,多质疑、多查工具书、多交流,对书稿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

優秀稳定的编辑团队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基础,出版社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编辑的业务学习,对新编辑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社内轮岗等训练,建立健全图书质检制度,筑牢图书编校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外,还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稳定编辑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洪良.专业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探析[J].编辑出版,2021(9):17-19.

[2] 胡姣.掌握编辑加工要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J].出版参考,2021(4):84-87.

[3] 张伟,柳晨,秦茂盛.新时期出版社编辑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基于编辑绩效考核维度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22):56-58.

[4] 昝景岩,陈小滔.略论新编辑基本功培训的实践与策略[J].科技与出版,2021(10):95-99.

[5] 佟令玫.如何“踩住”出版社编辑人才流失的“刹车”[J].出版发行研究,2014(6):31-32.

[6] 柳亚男.新形势下的图书校对质量保障措施探讨[J].编辑出版,2021(4):15-17.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