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社会科学范式研究

2023-09-11杨茜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社會传播范式

摘要:文章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研究社会活动进行信息传播的范式路径。此项研究能够展现出在社会传播学的相关研究中,新媒体系统、新媒体工具及相关媒介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传播研究中,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即范式法、批判法、诠释法。文章以范式研究为视角,尝试揭示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问题及未来可行方案。文章采用文献借鉴法、问题分析法进行研究,整理当前社会媒介化传播的一般方式,得出了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研究发生的改变如下:媒介工具类型更多、接收信息更具选择性、传播路径更具多样性等。在传播发生各种变化的背景下,全新的媒介传播问题形成。参照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研究面临的各类困难,文章给出了建立多种社会关系圈、使用大数据推进传播研究、打造各场景信息传播的范式路径等对策。在实践研究中,从国际信息交流、群体信息交流、城乡交流三个视角,逐一创建媒介范式机制,积极展现媒介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国际信息借助智能技术,积极应对国际争议、舆情监管等问题,建立智慧型社交媒介信息交流机制。在群体信息交流中,主要采取舆情监管、情感监测、思想引导、文化感染等形式,进行媒介信息宣传。在城乡媒介交流中,利用媒介平台打通城乡信息屏障,以便指导村民分享生活与劳作。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大数据;社會;媒介化;范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01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项目“传媒类院校‘课程思政的社会学学理拓深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1246

一、引言

新媒体环境具体指使用先进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移动设备等完成各类信息传播的环境。新媒体主要有三种信息传播形式,具体包括数字型、网络型、全球型。新媒体侧重于传播工具、传播路径、社会反响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研究发生的改变

(一)媒介工具类型更多

在大众传播环境中,新型、传统两种传媒单位紧密合作,积极构建信息传播的新路径,选择多种媒介工具,积极分享各项价值信息[1]。在此种信息传播体系中,媒介工具成了泛化代表,推动着媒介社会的形成。媒介产品制作人融合各类媒介工具,搭建全新的媒介平台,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建构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尝试从信息社会变为媒介传播社会。信息传播期间,传媒组织会借助电报、电话、影视作品等各类媒介工具,开辟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2]。传媒组织以媒介为视角,探寻媒介、社会群体的相互关联,积极构建各类信息传播体系,找出社会信息需求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侧重于探寻媒介工具、信息交互行为的关联。多数情况下,线上平台的信息交流,更倾向于劳动、工作、办公等概念,存在于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相关活动中。

(二)接收信息更具选择性

在媒体环境中,广告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主要是塑造品牌形象,互联网建立了社会群体与服务商之间的交流渠道,便于服务商更好地掌握社会需求。此时,媒体平台传输的信息、传输方式,直接关系到广告传播的质量[3]。人们可自行选择接收信息的网络频道、媒介平台,自主设置客户端的背景色、窗口大小等。原有的媒介研究以媒介、相关技术为研究主体,此种研究过程具有静态性、稳定性,以功能主义为视角,使用中立工具角色,以自身技术特征,传播各类社会信息。在功能主义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媒介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人们拥有了媒介选择、信息甄选的权利后,可有效获取所需信息,转变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更好地适应媒介化带来的信息传播环境[4]。

(三)传播路径更具多样性

一是媒介的界定,应采取去本质化处理。研究人员应改变原有的媒介认识,从各类媒介平台的宣传影响视角,转变成融媒体视角,以动态信息传播机制,探寻最佳的信息传播路径。二是改变对媒介工具的范式界定。媒介传播过程应关联传播信息的真实事件、社会实践。三是采取机制化形式,全面落实信息传播。建立信息传播组织,深入分析媒介实践作用,以具体的社会场景,增强信息传播的宽泛性[5]。

(四)新的传播主题词出现

新媒体条件下,传播界提出了新的主题词——“用户”,给予各位用户自主生产信息的条件,更关注社会各类群体的信息倾向性,划分出社群用户、多层年龄用户、兴趣用户、行业用户等类型。要尝试以用户为视角,转变原有的社会传播方式,让信息传播更具侧重性,更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6]。

(五)媒介社会组织更新

媒介化研究中,媒介单位被定义为社会组织,拥有社会机制的信息交互、信息传播能力。媒介化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主要从信息传播范围、社会实践两个视角,开启全新的信息传播。第一,媒介渗入政治宣传、社会文化活动、居家生活等领域,传播各领域的信息。第二,在各类社会实践中,媒介以信息传输形式,有效分配交流信息,建构信息交流网络,积极展现网络传播的信息节点。例如,在政治活动中,可借助媒介手段,获取社会群体的建议[7]。

(六)媒介社会情境更新

媒介逻辑会侧重寻求社会机制广泛接受的信息传播规则。从中观视角来看,侧重于各类媒介制度的相互作用,难以全面获取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传播路径。而新型社会实践活动,会在媒介更新的情况下,获取更多创新机会[8]。例如,以全新的线上信息语境,增强了信息交互的便捷性。因此,在媒介化理论创建期间,相关学者逐步思考制度视域下,媒介技术在社会信息交互中的重要性[9]。

三、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研究面临的困难

社会科学研究期间,认识论给出的观点具有相似性、层次单一性等特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测定各类变量时,主要探究各类因素的变动特点[10]。为此,社会研究范式视角以传播学为主体进行的各项研究工作,其研究侧重点聚焦于传播主体、传播接收者、传播事件、传播路径等。此类研究对象并无可测量的方法。如果使用自然科学方法开展社会科学的研究,关注量化方法、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传媒行业找出区域内的受众信息,给出更有效的信息传播方案。此外,传播环境的限定性,更明确了社会科学范式的可行性,能以此开展各项传播研究。新媒体环境成功突破了社会范式形成的传播体系,更开拓了传播路径,尝试以全球化视角,在各类社会场景中进行信息传播。一个地区内发生的事件,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并传播至较远的位置。

四、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研究的出路

(一)建立多种社会关系圈

社会传播信息主要是双方面对面传播、利用媒介工具点对点传播、使用媒介平台按类进行传播。信息传播过程并不依赖新媒体环境,而新媒体工具给出了更多的信息传播路径,扩大了信息普及的范围[11]。此种信息普及方式以个体信息为出发点,尝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推广。在分析传播受到的干扰因素时,各类干扰条件主要选择个人属性,并未考量个体所在的群体特征。在社会群体环境中选出的个体代表,无法得知其与其他人的信息互动情况。此种研究范式从个体、社会群体两个方面,探究各类关系圈中信息互动带来的社会影响。例如,微博平台本身创建的社交网络中,引入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信息交流平台形式,打造全新的微媒体交互环境,切实拓宽了社会群体获取新闻、热点等各类信息的路径。

(二)使用大数据推进传播研究

1.大数据技术开启客观、精确的研究之旅

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各类复杂数据,给出数据分类方法,挖掘数据内在价值,在社会行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借助网络平台,有效记录各类社会信息交互的行为,以数据形式表示各类信息传播的时间、传播量、信息交互主题等内容,作为社会传播研究的价值资料,能规避研究视角的局限性,降低研究方向的偏差性,更客观地得出研究结论[12]。

2.关注数据发展,预测数据未来动态

在社会范式研究中,结合用户的观看内容、浏览主题,进行数据整合,深入分析用户的兴趣意向,据此预测用户的信息需求,能更准确地预判用户未来的信息搜索行为。例如,在媒体平台内输入“文化”搜索词,当用户选择其中几种文化信息后,大数据能够更确切地给出用户倾向的主题。确定用户倾向主题后,平台会智能推送相关的文化信息,迎合用户需求[13]。

3.关注信息传播特点、路径与倾向,而非实证研究

初期采取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理论思想为基础,给出假设与猜想,收集相关实体数据,论证理论的真实性,这是一种假设与论证的研究过程。大数据视角更关注数据特征,侧重于梳理数据间的关系,预测未来数据的变动方向,作出相应的对策。此种研究方式具有一定预见性,是一种反推研究方式,重在预测未来,而非验证已有的观点。其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向,找出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动趋势。

(三)各场景信息传播的范式路径

1.国际信息交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建智慧媒介机制,能增强国际信息交流的顺畅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能够改变原有“主与客”的媒介范式,新的技术与方法能够开辟更多的交流渠道。面对国际争议、舆情监管等事件,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的社會媒介平台是关键的信息传播主体。人们使用智慧社交媒介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例如,在美国选举、英国脱离欧盟等国际交流中,智慧社交媒介平台的使用量约为20%至30%,具有较强的国际舆论引导能力[14]。

2.群体信息传播

媒介化信息传播中,相关单位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全面获取群体信息中的情感态势,形成舆论监管,通过采取舆情数据采集、群体情感分析等方式得出的分析结果,作为舆情治理的依据与方向。媒介信息交互环境中含有多种情感信息特征,应对媒介场景中的群体,尝试从情感结构方面进行范式研究,探寻各类社会事件中人们的情感。在群体媒介范式的信息交流中,要采取情绪感染形式,引导社会群体热爱国家,传递各类政治信息,塑造社会群体形成民族主义思想。在媒介群体情感传播中,要采取理论构建→舆情监管→情感分析→思想引导→文化感染的形式,融合社会学、符号学等理论内容,借助信息科学、舆情治理等方法,保证媒介群体情感传播的整体效果[15]。

3.城乡交流

要利用媒介传播机制,建立城乡联合的媒介信息传播机制,加强城乡互动,践行“城乡连续统”的理论思想。以城乡联合为社会媒介视角,建立一体化信息传播渠道,在人员、生产、商品、运输各个层面,重构乡村社会信息场景,对接城市媒介平台。在相同的媒介平台中,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打造全新的传播路径,增强城乡文化互动性。目前,乡村建设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此种社会语境中,应深入乡村生活,获取乡村人们生活的实况,以城乡媒介传输机制更好地转变村民角色。在媒介传播中,要以村民为中心,找出乡村发展、文化理念、社会角色等内容,关注村民表达。使用媒介平台可传播村民人际交流方式、劳作过程,使村民成为媒介传播的一员,打造全新的城乡媒介网络体系[16]。

五、结语

文章结合媒介工具、传输路径、新型主题词、媒介社会组织各类传播研究发生的改变,展现出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尝试以媒介化思想,创建各类信息传播的范式。面对社会传播的困难,采取建立各类社会信息交流圈、大数据技术两种方法,积极构建全新的媒介社会信息传播机制,能使国际信息交流更高效,群体信息舆情监管更客观,城乡交流更便捷。

参考文献:

[1] 刘雨微.新范式提升科学传播质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08(002).

[2] 李琳.情感传播:媒介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2(9):86-88.

[3] 王党飞,尹雯萱.新媒介环境下公共传播范式转换的六个触点[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4):19-21.

[4] 李静.第三空间建构:新新媒介语境下文化间传播范式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2(5):50-52,57.

[5] 庞亮,杨洋.论我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范式嬗变[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4):34-47.

[6] 张才刚. 5G时代传播媒介形态演进的双重动力: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J].中国编辑,2021(7):54-58.

[7] 方伟.社会音乐的“狂欢”:从传播媒介角度对当代音乐现象的反思[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1,19(2):23-28.

[8] 宋烁烁.社会突发事件的主流媒体微博传播范式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6):77-78.

[9] 范嘉迪.符号景观·文本互涉·趣味共谋:DC漫改电影谱系的消费美学传播范式[J].电影新作,2020(3):153-156.

[10] 鲍远福.新媒体文艺的跨媒介表意与传播范式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25-35.

[11] 曲洪圆.媒介融合视域下主持人传播范式变革[J].传媒论坛,2019,2(15):86-87.

[12] 金珊,黄林静.基于传播范式的媒介传播新现象之考察[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2):87-91.

[13] 赵韬顺.论艺术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J].新闻战线,2017(22):53-54.

[14] 刘坚,彭程.社会性别:媒介性别形象传播的一个分析范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94-97.

[15] 李航.媒介融合环境下“互联网传播范式”的应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7):152-154.

[16] 郑国帅.浅析转型时期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2):238.

作者简介 杨茜,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會传播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COMPLAINER’S CALAMITY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社会版
社会版一
社会版(十二)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