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解读

2023-09-10郭津

雨露风 2023年7期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兽性鬣狗

郭津

从电影叙事的发展脉络来看,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隐喻的叙事手法。隐喻即隐性喻述,源自希腊语 metapher,指涉的是“将某物从甲地搬运到乙地,把甲物视为乙物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以暗示性的手法间接地向观者传达作者的真实意图。

一、人与虎的共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双线故事的讲述,将人性、信仰的主题层层交织,向观者展现了一场心潮澎湃的梦幻漂流。

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动物园。出于经济原因,他父亲打算把动物卖到美洲。途中,他们所乘坐的轮船遭遇了暴风雨,沉没了,在这场灾难中,派的家人全部遇难。而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接着杀死了鬣狗,只剩下派和老虎相处,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里,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就这样,派和老虎相偎相依,经历了各种奇幻的冒险旅程,在一起漂流了227天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被人搭救。获救后,老虎头也不回地钻入森林,消失了。

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在失去双亲、与虎为伴的情况下,仍能够凭借个人智慧存活下来,除了要有超凡的野外生存能力,更多的是他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信仰的执着。如影片中所言“如果你像我一样处在如此悲惨的困境之中,你也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崇高。你的处境越是低下,你的思想越想高高地飞翔”,艰难困苦的环境或许没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决心。派作为一个理智的人,能够随着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派与帕克展开的较量,也象征着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与心中隐藏的兽性的较量。人体内的兽性并不是无理残暴的,同样也可以被克制与驯化。派曾经用多种方法想要驱赶虎下船,在屡战屡败后,学会了与虎共存。人不能与野蛮硬碰硬,那样只会两败俱伤。于是派作为文明人类的代表,主动结束了人性与兽性间的交战,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派利用一切可用的生存技能去满足老虎和自己,甚至到最后觉得和老虎一起漂流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因为没有生存威胁的生活,只会让他安逸致死。

导演对电影环境大海、蓝天的渲染,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那倒映着美丽天幕的碧蓝大海,那迷人的岛屿,仿佛让人身处幻境。但人并不能长期沉溺于美丽的景色,观者同样看到了派一次次的失去:他失去了他的家人;失去了食物和淡水;在一次巨大风浪中,还差点失去他最后的精神支柱——帕克。这场冒险迫使他打破了自己苦苦坚持的原则,他愧疚自责又恐惧着,态度也由坚信神的营救到暴风雨来临时的不满。在此过程中,他的心智逐渐成熟,不再盲目地怨天尤人,而是意识到坚持的重要和努力的可贵,在对自我与信仰的怀疑与肯定间,看清了生命与信仰的本质。

二、人性的两面

派得救后,在医院里,轮船公司派两个调查员来调查事故原因。这位少年除了叙述上面的故事外,又叙述了故事另一个版本:这是一个人类自相残杀的故事。鬣狗恶狠狠地扑向斑马,也正是在船上羞辱派母亲的那位厨师杀害水手的隐喻;当厨师扑向猩猩,也正是派的母亲惨遭杀害的预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四人囚禁在茫茫大海上,吃人就成了弹尽粮绝时的唯一选择。随着斑马、猩猩逐一成为鬣狗的果腹之物,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出现就是少年派内心兽性的觉醒,母亲的死亡刺激了他,是愤怒、悲恸,也是对生的渴望,情感的动荡、混杂一拥而上,成为他扑向鬣狗的勇气;而与老虎抢夺生存之地、食物,驯服老虎,在漫长的冒险之旅中消解着派内心的困乏、枯燥,其实都只是派给自己编织的美好想象。

除此之外,第一个故事也明显是有漏洞的:首先,轮船上所有动物都被关在笼子里,并被父亲喂食了镇静剂,那么,轮船遇险,斑马、猩猩、鬣狗和老虎是怎么逃出来的?其次,在200多天的漂流过程中,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居然没有打翻一葉小船;而派和老虎在整个相处过程中,竟然毫发未损直到得救,这在逻辑上也是不合理的。此外,海上突然出现的食人小岛上出现了很多狐獴,狐獴明明是沙漠动物,怎么可能大批生活在海岛上?很明显,第二个故事的真实性更强,但由于场面过于血腥和残忍,派有意识地将真实情况加以艺术化地处理了,他用自己的非人经历编造了一个世人能接受的童话。美到极致却是对残酷的掩盖,也是少年派支撑自己活下去的信念。动物版本的叙述代表着派伦理觉醒的外在表现,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无法面对自己杀人吃人的事实,深知有悖于伦理道德,所以选择回避讲述残酷的现实。

故事中的派信仰三个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他信仰上帝,并渴望上帝救赎自己。他坚信第一个故事,相信那是他救赎自己的唯一方法。尽管从派讲述故事的状态来看,后者才是真实发生的。事实上就是厨子故意杀死了水手,又害死了派的母亲,最后也被派所杀。那只孟加拉虎代表的是派身上的兽性,也是他不愿面对的那个自己,杀戮、吃肉都是派不愿回忆的痛苦,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派曾在开篇说过,动物园和宗教非常相似,宗教看似是种约束,却是一个保护圈,它保护人们的内心,而动物园保护动物的生命,这是人和动物共同追求的舒适感。自然下完全无约束的自由,不一定是真正的自由,没有了水和食物的保障,天敌在暗处伺机而动。当自由和生命相比,如果可以让动物们选择,派坚信它们会放弃自由选择回到动物园,而派也会选择回到上帝的怀抱。故事的前半部分也有铺垫,小时候派到基督教堂喝圣水的时候,神父就说过:“你一定是渴了。”“渴”这个单词正是老虎的本名,而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是登记的时候由于疏忽,和人类的名字搞混了,这暗示着派就是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化身。在电影的结尾处,上岸后,老虎消失于林中,这是因为老虎寓意海上的派,在海上他是野兽,而回归文明社会之后,派的这种攻击本能就自动地退回到他的潜意识中去了。所以最后兽性离开,人性回归。

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个奇妙而荒诞,第二个现实而残酷。海上漂流的经历是可怖的,人的兽性在极端情况下被释放出来,没有人愿意去回忆起这样一段惨痛的经历。也许只有将其修饰为人和孟加拉虎的奇幻旅途,才能治愈这段经历所带来的伤痛。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一方面是生的欲望,体现着生命的坚强柔韧;另一方面是那些藏在隐喻里的人性百态,委婉地道出了人的丑陋虚伪。

三、少年派的“食亲”求生

在第一个故事中,如果只看到一个少年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旅程,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任何涵义,也不会对观者产生太大影响,因为这不贴近真实;如果把这个故事讲得太真实,又会超过人所能接受的程度。第二個故事中,厨师杀掉母亲,又被派所杀,这个节点在内在感知上最符合语言分化体系;如果超过这一点,就会突破我们建立的一套社会规则体系。而再去深究,我们还会发现第三个故事。

假使鬣狗是恶人厨子,有一点不符合常理的是派讲述第二个故事时说过,最后厨子良心发现没有反抗派的击杀。但是,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可以看出,厨子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人,而鬣狗瘸腿的特征更切合曾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父亲。这更像是一个一家人自相残杀的故事——母猩猩代表了母亲,鬣狗代表了哥哥,老虎则代表了派本人。故事还可以解读为一家人遭遇海难,父亲腿部受伤开始腐烂,生命垂危。一场暴风雨后救济品被打翻,失去得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后,饥饿的哥哥选择杀掉父亲,并想要吃掉他的尸体充饥。母亲愤怒地击打着哥哥,哥哥失手又杀了母亲。派看到这一幕终于失去理智,最终杀死了失魂落魄的哥哥。

第二个故事中并没有讲述厨师为什么没有吃掉母亲,如果母亲没有被扔到海里,那么她去了哪里呢?虽然电影中没有直接描述,但还是用隐喻的方式渗透在第一个动物的故事中。又一个暴风雨之夜,海浪汹涌、雷电交加,和船难发生的那个夜晚一样,而两个夜晚对派来说都使他面临生死的考验。这个夜晚,船上所有的生存物资全都付之一炬,生命似乎已经走到尽头。当船无意间停靠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派和老虎跳上小岛,派啃食着植物的根茎,老虎捕食狐獴,绝处又逢生。这座岛上有淡水和素食主义者需要的植物可以果腹,也有老虎可以猎食的狐獴。可是,当夜晚到来,白天哺育森林万物的小岛开始侵蚀这里的生灵,派摘下生长在树上的林中莲花,小心剥开,里面藏着一颗人的牙齿,镜头推开,小岛仿佛一具女人的躯体横卧在海面上。联系岛上其他种种意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这座小岛就是派的母亲。小岛晚上被酸性物质充斥,预示着派的母亲被消化掉了,那么派的母亲是被谁吃了呢?显然是派为了生存,吃掉了自己的母亲。只是他无论如何都记不起来了,又或许是他选择性地遗忘了。派的第二个故事讲到老虎杀掉鬣狗后便没有了下文,而镜头继续,船上动物的尸体都没了踪影,真相不言而喻。

导演把第一个故事描绘得极为精美,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观者。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而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导演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路都没有设置终点。观众在面对少年派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对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在现实生活中奔忙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那些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四、生活的本质

本片同时又是探讨信仰、神性与生存本能的一种隐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少年派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影片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外衣之下,还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性中。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李安镜头下的少年派,而生活就是那片无边无垠的大海,这个新版本的故事关乎每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少年派的名字代表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永远只能随机应变。派从小信仰不同的宗教,隐喻年轻时的我们没见过大千世界,但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这种好奇使得派对老虎感兴趣,差点被咬断手,暗指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探索欲,也代表着经常犯错的懵懂和莽撞。如果我们以第三视角看这个故事,会发现这条小小的救生艇上没有动物,也没有旁人,只有一个17岁的少年。只有在派的第一人称视角里,才能看到老虎,这隐喻每一个刚离开家庭、独自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心中恐惧与单纯的天性,这片大海就象征着复杂的社会及漫漫人生路。在这趟一个人的旅程中,派逐渐学会了和自己相处,懂得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用耐心和智慧驯服心中的猛虎,这代表年轻人在成长历练中开始收敛单纯自由的天性,慢慢变得成熟、稳重。但人生总会经历重大的挫折,就像海上的暴风雨,在狂风暴雨的洗礼下,派看见了圣光,他一面兴奋于神迹的指引,一面哭诉上帝夺走了属于自己的一切。最终,少年派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陆,老虎也不回头地离去,这隐喻着多年的努力终于收获了成功,但儿时的天真烂漫也一去不回头,我们每个人终将蜕变为一个更理智的成年人。虽然大家都明白童话是虚构的,但那只走入森林的老虎总会时不时从远处探出头,告诉我们:永远要相信童话。

猜你喜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兽性鬣狗
复苏的母性
The Beasts Within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可怕的鬣狗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
遭遇鬣狗小熊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