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策略探析

2023-09-10朱红娟邵方益

大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精神

朱红娟,邵方益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893.10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 1590.10万人。”[1]高职(专科)在校生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总人数的45%,所占比例比较高。职业教育虽然不同于普通教育,但是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群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持。

2021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2]在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迅速发展,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速度在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新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后备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更高的标准来培养学生,为此,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3]。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及人生追求来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具体策略,因此,加强其劳动教育,培育其劳动精神十分必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都以课堂劳动理论教育为主,大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劳动理论知识,理论可以引导人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方法,为实践指引方向。但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单一的理论教育形式开展,容易导致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难以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4]。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开展的,主要包括专门的劳动教育理论课和课程思政两种形式。专门劳动教育理论课主要是传授劳动教育知识,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学时要求,但缺少劳动实践活动的检验,学生并没有完全领会劳动教育的主旨和劳动精神的精髓。课程思政也是各高职院校常用的劳动教育方式之一,授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涉及劳动教育和劳动知识的内容用课程思政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但缺少实际应用的锻炼。也有一些高职院校会从学校的特色出发,以劳动周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周安排的主要是学生清洁校园、打扫教室、捡拾垃圾等日常劳动活动。这些劳动内容形式单一,任务简单,已经不符合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劳动教育需求,并不能发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作用。

(二)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优质的师资配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劳动教育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相应的实际指导。各高职院校也日益重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开设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并调拨一部分教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工作在学工线上的部分教师组成。严格来讲,这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应有的专业性。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其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5],而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计算机与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等学生的劳动实践课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置劳动实践课,且需要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现有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多为“半路出家”的教师组成,在理论课上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解惑,但在劳动实践课程指导上则是有心无力,这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并未能取得预想的教育效果。为此,高职院校要从本校劳动教育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生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以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的需求。

(三)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已经如期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物质生活条件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学业发展等提供了良好的沃土。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出现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现状,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缺少正确的认识和认同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劳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劳动品格的形成。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和其所持的劳动态度、劳动认知具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严重侵蚀,存在沉迷于物质享受、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劳动价值观产生严重偏差。这与新时代倡导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相悖,他们不能领悟到“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本质”的真理[6]。还有一些大学生误信躺平主义,以“无思无虑”的思想来应对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实际上是用消极的劳动态度来掩盖劳动奋斗的价值,这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劳动实践。

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认知不足,劳动认同感低,忽视劳动的重要作用,存在着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甚至有的大学生存在着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体面的错误观念,这不但造成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而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使得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倾向上刻意远离一线劳动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过于重视所谓的“体面”和高收入,缺少求真务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策略

(一)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育人先育己,高职院校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发展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配齐专职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建设一支具备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要统筹管理各个部门的关系,理清各部门劳动育人的工作职责,使全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第一,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室,吸纳专业素质良好的教师加入专门研究劳动教育的队伍,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增加科研研讨、集体备课的次数,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帮助劳动教育教师朝着专业型、职业型、专家型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新成立的劳动教育教研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方面的倚重,制订符合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政策,提振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的精气神。第二,成立名师技能工作坊,为本校教学能力强且技术能力强的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术技能经验分享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发挥工作坊传帮带的积极作用,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培育劳动精神。第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还应该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型兼职师资力量,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行业精英进校园,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榜样引领作用,用优秀劳动者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奋斗事迹作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辅助教育,用这些奋斗事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积极主动投身劳动实践。

(二)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7]大学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精彩人生。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的问题,要给予其积极的正向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纠正大学生被动劳动的消极心理,重新燃起其劳动热情,锤炼其过硬的劳动品质,让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充满幸福人生的获得感。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劳动意识,首先,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在劳动教育中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劳动教育中给予学生指导不仅是劳动教师的事情,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以及学工线上的其他教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理解劳动。其次,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重视劳动氛围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引导形成全员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共识,更能涵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内生动力。”[8]最后,在师生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设置校园文化墙和宣传栏,展示和宣传劳动语录、劳动理念、劳动品质等教育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各个行业的劳动模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用劳动模范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的劳动情怀,让学生尊重劳动、主动劳动,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三)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指导

劳动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要充分打造一批劳动实践基地,设置符合学生专业的实践项目,开展现场指导。高职院校打造劳动实践基地,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协调好本校、社会现有资源,参考各院校或者其他职业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服务大学劳动精神培育。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第一,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开设的专业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和相关技术支持,打造符合学生劳动教育需求的劳动实践基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在具有本专业特色且能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行业精神的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劳动实践教学计划,其中,劳动实践教学的目的、劳动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指导教学的配备等均应细化并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的积极作用。第二,高职院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均是高职院校可以展开合作建立基地的伙伴。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外联工作,积极利用好现有优质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平台。第三,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脱节的难题,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也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例如,中药专业、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去本校和中医医院联合打造的实践基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检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四)注重专业岗位实习,提高劳动技能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高职院校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岗位中,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深化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技术性。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0]。这也印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专业岗位实习,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协作、事业单位合作、高等职业院校联盟、订单班等方式,帮助学生架起实习实训的桥梁。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工作的过程中,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督促、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在专业岗位实习中体悟劳动精神,塑造劳动价值,提高劳动技能,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学习劳动纪律法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确立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升华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只有把握好专业岗位实习,才能更好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劳动素质,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争取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梯队的坚实力量。国家、社会、高职院校都要把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重视起来,及时破除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困境,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策略,为国家培养满足时代客观需求,具有可贵劳动精神的青年人才。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