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

2023-09-10刘涛

大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双创课程体系

刘涛

(山西工学院,山西 朔州 036000)

“产业学院”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其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紧密度,强化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促进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为高校“双创”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动力。由此可见,在“产业学院背景下”了解“双创”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产业学院”的建设内容,明确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和动力,探究总结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具体的改革与实践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双创”教育能力,推动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双创”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双创”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双创”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或从业者,还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双创”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会以时代发展趋势和行业就业需求为导向,分析本专业学生面向对应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然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利用项目化、任务化的课程体系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点,将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双创”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现阶段各行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双创”教育的开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各行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其次,开展“双创”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引导其多元化发展;最后,为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各大高校愈发重视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相较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更具实践性,因此“双创”教育的开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及育人目标的落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二、对“产业学院”的解读

“产业学院”是由创E+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创办者姜世雄先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相较于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包含“产业经验和专业教育融合”“社会实践与业务发展融合”“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融合”“整体战略与区域资源融合”“品牌战略与社会形象融合”六大合作内容,具备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更独特的专业集群,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提供强大助力。

为更好地发挥“产业学院”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高校和企业应明确自身在协同育人中的主要任务与核心工作。具体而言,产业学院背景下,高校的核心工作包括:依据企业发展规划调整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围绕企业的业务设立课程,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结合企业业务发展需求,整合双方资源在相关领域进行专项研究,获得具有共享性的研究成果;基于企业方所提供的实习、就业岗位进行优质人才就业推荐,同时不断修正人才培养的标准;凭借自身在当地丰富的社会资源举办各类活动,提高协同育人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引进产业资源合作,提升高校发展优势。而合作企业的核心工作包括:参与高校对应专业的课程开发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内部培训;提供适合的项目、业务、实习岗位或交流、指导;为专题研究提供信息、数据、政策、岗位以及调研方面的支持,链接高校的专家资源进行前沿理论的研究和交流。

由“产业学院”的合作内容可以看出,其对“双创”教育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高校的专业建设质量,促进了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推动了实训实习基地的打造及产学研服务平台的构建,从而使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目标更加凸显,使“双创”教育实践资源与空间更加丰富,使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实践性和先进性[2]。

三、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和动力

(一)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

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具体表现为:1.对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学院”是由高校和企业共同作为办学主体,强调“产教融合”“专创融合”,这就要求“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能够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作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2.为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导向,“产业学院”背景下,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源和信息的交互更加深入,学校及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接触行业、企业和具体工作岗位,从而对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情况、趋势及人才需求产生更全面的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又能够使高校明确社会及行业发展对优质人才的能力素养需求,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明确的导向;3.为模式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学院背景下,合作企业的各类资源能够更深入地渗透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出更多的有利条件。例如,企业智力资源的融合,能够将行业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元素引入“双创”教育中,从而在“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中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专业性;企业经营资源的融合,能够搭建更多的实训、实践、研究平台,从而为“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探究性、应用性改革创新提供有利条件[3]。

(二)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

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对于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产业学院发展定位决定了模式改革的力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兴行业、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为更好地发挥自身育人功能,此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而“产业学院”深植于地方行业,服务于产业发展,其“坚持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发展定位,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确保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始终具有较高的实施力度。2.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决定了模式改革的执行力。以往的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具有“双创”教育与社会需求“合而不紧”、与专业教育“融而不透”的问题,为改变上述现状,推进学科交叉、促进“专创融合”、构建“共育共享”机制是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和必然趋势。而产业学院“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运行机制,能够真正形成“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育人机制,通过不同专业类型的课程设计和多种实践学习平台的搭建,使“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更具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从而真正突破“合而不紧、融而不透”的教育困境,保证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执行力[4]。

四、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策略

(一)整合智力资源,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产业学院背景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紧跟时代、面向产业、基于专业、协同培养”为基本原则,依托产业学院将高校、企业的智力资源积聚融合,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学科教材的选编,以对传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创新,构建起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举措。

例如,构建“基础平台课”“核心能力课”“实践拓展课”紧密结合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可分为底层、中间层、顶层三个层级,其中底层课程为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所设置的基础平台课程,如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公共基础系列课程以及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的“双创”教育基础课程。底层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旨在启蒙学生的“双创”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并锻炼其耐挫折能力,为后续“双创”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中间层课程主要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常开设于大学二年级阶段,旨在系统化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意识、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顶层课程主要以就业创业类课程、实践性课程、拓展类课程为主,通常开设于大学三、四年级阶段,旨在从专业需求和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以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创业培训(KAB、SIYB、SYB 培训等)为主要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培养,在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经验和体验的同时,切实落实“双创”能力培养目标[5]。

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课程体系,上述“金字塔”式课程体系,从“双创”意识培养到专业知识传授再到“专创融合”实践体验,能够保证整个“双创”能力培养活动的连续性,既能够凸显出专业优势,又能够获得出色的“双创”能力培养效果。

(二)整合经营资源,打造实践平台

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是理念和能力并重的综合实践性教育行为。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满足优质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教育与实践培训的有机融合,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双创”能力的培养效果。作为一种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学融通”的新型办学模式,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产业学院应鼓励和带动高校与合作企业,将教学资源与经营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专业技能实践要求、“双创”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经营资源,共建“双创”实训场所和实践教学平台,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训、实践,从而进一步强化知识理念学习与实践探究锻炼的结合度,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效果。

例如,产业学院背景下,某高校管理学院积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经营资源整合,打造出“客服技能体验实践平台”“VBSE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等多个“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大学生而言,在上述实践平台进行实岗实训,能够使自身的创新创造意识、能力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双创”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对合作企业而言,打造实践平台相当于将企业的某个部门“搬入”校园,学生进入实践平台进行岗位实训、课题研究、产品研发时,会自然地将相应专业中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带给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享科研成果,这无疑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同时,根据学生在实践平台中的表现,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引进优质人才,这既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高校而言,上述双导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平台的打造和应用,能够真正实现“行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结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使其真正掌握从业、创业的要点和方法,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效果[6]。

(三)整合人才资源,优化教师团队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学院背景下,以行业需求、专业特点、“双创”教育需求为导向,将高校和企业的人才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以优化“双创”教育教授团队,是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举措。

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建立严格的“双创”教师选拔制度。根据新时期“双创”教育的全新要求,明确“双创”教师的任职要求,组建出一支经过系统性、专业化教育培训的专职“双创”教师队伍,保证“双创”教育的科学性和质量性。同时,高校应定期选拔优秀“双创”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学习,帮助其了解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7];优化“双创”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为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高校应积极打造“双创”教育“双师”队伍。从合作企业中引入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或优秀员工担任“双创”教育兼职导师,从工作实践的维度出发,分享岗位工作经验、创业体验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增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性,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效果[8]。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双创课程体系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