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9-10齐西婷胡晓辉

大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园艺选题研究生

齐西婷,胡晓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学院,陕西 杨凌 712199)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园艺产业是农业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的关键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承载着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使命,亟须一大批“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园艺高层次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存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资源供给不平衡、实践技能培养薄弱、产教结合度不佳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重基础、强创新、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知识传授+科学研究+价值塑造”“产业锻炼+基地实践+社会活动”园艺产教融合的培养新模式及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不适应、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弱和产教融合难等突出问题。文章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现代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论述研究生教育实践如何为产业服务。

一、研究生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园艺学科发展迅速,但课程尚未体现最新的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本学科领域的热点和争议性问题[2]。此外,针对学硕和专硕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需要同时推进科研导向的教学改革和应用导向的教学改革,分别构建“研究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机制[3]。科研方法训练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将研究方法类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国内高校大多把科研方法课程列为选修课程,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2]。现行培养方案中,只有《蔬菜作物研究法》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较少。研究生教育中长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4]。

(二)论文选题与产业结合弱

研究生论文选题存在与产业结合弱的问题。受导师职称晋升、年终考核、项目验收等诸多因素影响,学术型研究生论文选题,偏向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对近20年研究生论文的研究热点数据分析,显示出研究生论文在选题方面侧重基础研究,呈现出论文选题“不接地气”的问题,论文选题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论文选题围绕基因组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偏少,如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信息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论文较少,这间接说明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匹配不够紧密[5]。虽然农业硕士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但落实不到位,每年仍有3%左右的论文存在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选题“同质化”的现象[5]。

(三)产教融合效果不佳

当前园艺产业发展技术需求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二是以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防控;三是提高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四是推进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研究[6]。实现以上目标,亟须结合产业实践,开展必要的实践环节,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产业实践等,以改善产教融合不佳的问题。另外,在培养环节及考核细则方面,只关注课程学习的考核和学分认定是否达标,对于实践环节考核过程和评价体系,以及学分的认定方式未明确。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增,培养模式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解决产业问题的现象日趋明显,培养体量加大与实践条件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二、研究生教育实践的解困之措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课程体系优化、指导老师遴选、毕业论文选题、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建立并践行了服务园艺产业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表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园艺产业的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关系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7]。按照服务园艺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重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科研思维、创新思维、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训练。在教学方面,创新教学方法,理论与案例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学。训练研究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产业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将技术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的能力。采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以特邀海内外园艺领域的名师做学术专场报告的形式,共创课程教学新境界。授课方式实行“线上+线下”“校内专家+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研究生与海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各类学术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与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专家广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其在学术交流、知识共享方面实现相互启迪与创造性收获[7]。

农业硕士方面,充分利用学科实践基地和农业推广人员多的优势,采用基地和产业项目为依托的方式,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产业,依托基地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加强课程案例库建设。“园艺产业案例”课程,由14位教师组成团队完成了典型案例库教材;历经4年完成“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课程建设,从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采后生理、休闲农业、设施园艺等7个专业方向,确定了22个案例作为讲授内容,课程运行效果良好;开展“设施园艺工程技术课程实践案例”立项建设,将设施园艺工程设施设备安装、应用与作物生产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设施园艺工程案例,首创设施园艺工程系统性实践案例库,填补了国内空白。

专业课程是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目的与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8]。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已完成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典型教学案例编制,“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等3门研究生课程成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验室安全技术”成为校级“思政标杆”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强导师遴选

学院要求导师在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上,必须承担以园艺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或推广项目。同时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只能用于1位导师申请资格审检;前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博士生导师资格;上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各类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同时指导老师必须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发表相关科研论文的经历,能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有效指导。对于招收农业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必须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确保实践研究环节落实落地。强化导师在指导和督促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中的作用,规定在研究生实践环节中考核排名后10%的导师减少下年度招生指标。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双导师制”的要求,持续聘任校外行业导师共67名,校外导师与在读农业硕士比例为1:1.52。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邀请行业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业人士参与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程度[9]。

(三)建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26门,博士研究生课程8门,其中核心课程分别为10门和5门,全英文课程3门。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并监督教学大纲的落实和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满意度达92%以上。坚持质量导向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组建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深入课堂,把控授课教学质量,同时采用“学校-学院-学生”3级课程质量评价。课程评价结果与师德师风考评、教师评优挂钩,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四)加强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园艺学科的科学研究应将园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升级,对科学研究选题做出相应的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把产业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把理论成果转化成技术和品种,既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又突出实践性、交叉性,注重科学选题与园艺产业技术需求的吻合度[5]。鼓励研究生深入生产领域进行调研,发现生产中存在的育种、栽培和保鲜技术等方面的实践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挖掘背后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论文题目和内容。由于论文题目来自生产第一线,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使得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服务园艺产业的目标。

三、研究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成效

(一)培养模式的理论成果

在研究生规模扩大和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的背景下,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将创新思维融入项目研究中,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10]。近5年,学院研究生先后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校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38篇,发表收录论文699篇,其中分别发表在PNAS,Plant Physiology等期刊的高质量论文5篇,专利48件,有28和49人次分别获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9人次获社会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比例达57.8%。252名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二)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郝新意等24位创新创业典范,带动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省级以上竞赛奖12项。研究生曹凯创业团队获“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郝新意团队应用最新的脱毒技术——超低温脱毒,其研究成果获第三、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部级二等奖和金奖、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部级金奖、全国总决赛金奖。以郝新意、鲍恩财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典范,结合所学专业,创办公司,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培养模式创新:创建“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产业-试验示范站-大学”双链型创新拔尖高层人才培养模型。

2.保障体系创新:建立“全过程监控”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立足培养定位,重构园艺学一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依据培养目标,识别关键环节,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分流制度。

3.培养环节创新:校外专家参与博士开题、预答辩,夯实和推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深度改革,完成了博士研究生研究范式转型,为提高博士生学术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4.质量监控创新:实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度,进一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支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鼓励优秀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充分探索依托丝路联盟平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实施研究生短期出国访问与交流计划。

四、结语

针对园艺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不平衡、学生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相对薄弱及产教结合度较弱等问题,本研究从与研究生培养环节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论文选题、产教融合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园艺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采取培养模式创新,即创建了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产业-试验示范站-大学”双链型模式;“全过程监控”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校外专家参与预答辩、开题等培养环节的博士培养环节创新;实行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和促进国际交流等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型等为代表的措施,培养出“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园艺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取得了以适应和服务园艺产业为目的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仅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得到提升,而且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从而助力其真正为社会、为园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性拔尖人才。

猜你喜欢

园艺选题研究生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园艺系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