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
——以石泉县中坝村为例

2023-09-09陈相春

陕西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石泉县文化

文/陈相春

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档案工作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社会贡献专业力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长期以来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总结升华。本文聚焦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石泉县中坝村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试点为例,提出新时代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依据、所获成效和实践路径,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其本质属性。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资源的留存、整理和利用愈加重视,这源于档案资源的价值所在。

一、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依据

(一)乡村治理的凭证参考

村落是构成乡村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政权最基本的治理单位。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熟人社会,正如书中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1]。对熟人社会的治理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加依赖于建立共同的“信任”。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如何在吸纳乡村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现有实践,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理对策,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档案是乡村社会中人们实践生活的最完整、真实的记录,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凭证参考。档案所记载的村史文化,见证着村落的变迁史、淳朴村民的奋斗史、无数姓氏家族的光荣史,是被绝大多数成员共同承认、认可和支持的文化元素及行为规范,它作为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能够增强村民的公共责任感和信任感,构建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克服“等靠要”惰性思维,形成治理有效的新格局。

(二)产业发展的文化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城市发展不同,乡村发展更多依赖农业,随着近几年来发展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尝试探索第三产业,通过开拓人文旅游、建设特色小镇的方式,实现富民增收。这一发展方向值得肯定,但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千镇千面”、避免同质化发展趋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文旅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依托于当地的文化优势,而挖掘和利用文化优势则需要借助档案。一方面,档案资源能为人文旅游、养老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文化元素,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山水、田园、村落、庭院等空间档案要素和民俗、族习、家风等人文要素,打造“一镇一村一色”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档案资源能为文创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传统的文旅产品制作工艺简单、文化内涵单一、市场竞争力难以维持,如果将基层档案中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利用于文旅产品当中,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为全面的文化体验,便于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三)人才回流的精神激励

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熟悉地域环境,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城乡发展及收入差距的日渐增大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少高素质人才和青壮年不愿意回到家乡就业及创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了“人才空心化”,从根本上制约乡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在破除“人才空心化”问题上,档案管理部门大有可为。一方面,环顾当下,在不少乡村地区,为了深入推进“能人兴村”战略,档案管理部门建立了能人档案,宣传推广本土创业能人,发展“归雁经济”,吸引带动能人回家、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另一方面,回望过去,不少村史档案都记叙了较多有志之士投身家乡建设、奋斗致富的典型事迹,如果档案管理部门能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借用新媒体形式加以宣传和推广,将会使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传承,激励更多本土青年反哺家乡,实现人才回流,让乡村振兴战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分析

中坝村位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到的“鎏金铜蚕”出土地安康市石泉县,2018 年9 月,中坝村被确定为国家级“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项目”试点。石泉县档案史志部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挖掘中坝村村级档案服务乡村振兴的潜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科学指引村级规划建设

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是由72 户移民搬迁居民经营的传统手工作坊,主打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为了确保中坝村七十二作坊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在建设之初,石泉县档案史志部门查阅了大量建设档案及文史资料,充分利用村级档案,在民居建设改造、基础设施配套、移民搬迁点建设等方面汲取有益经验,实现了村安置点和作坊小镇的规划建设一步到位,避免了折腾和重复投资,激发了移民村内发展活力。

(二)有效助推富民增收

石泉县档案史志部门深入挖掘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以照片档案为主题的文化长廊,融入实物档案,为中坝作坊小镇增添了旅游亮点看点,注入了档案文化的灵魂。每逢节假日,该村旅游持续火爆,尤其是实地考察的高校研学团队和寻忆乡愁的老年康养团队络绎不绝。农旅结合的模式,传统民俗体验、农耕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互动三大板块的耦合,实现了本村和周边村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标准,物质生活愈加富裕,中坝村也先后被授予“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三、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在石泉县档案史志部门的整理、挖掘下,中坝村档案室建设规范安全,档案收集门类全、数量多、时间跨度长、数字化率高、开发利用效果好,为村级档案室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其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做法概括如下:

其一,拓宽思路,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不同于机关档案主要以红头文件形式出现,乡村档案隐藏、散存于乡村田野和民间个人手中,以实物和记忆形式体现。要利用和开发乡村档案,首先要成立档案收集整理小组,深入乡村农户,走访老人,调查古遗迹、古墓碑、古院落,收集碑文、家谱、口述资料,记录值得保护和宣传的民间故事、民俗风情、地名由来、掌故传说,还原重要历史事件、乡村知名历史人物、乡村发展历程。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可深入挖掘村规民约、家训族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其二,“以展代藏、展藏结合”。建立乡村纪念馆、展览馆、村史馆(社区博物馆),举办档案展览,以档案还原历史,以档案记住乡愁,让群众细品乡村历史画卷,感受乡村振兴发展历程。石泉县档案史志部门致力于收集老物件、旧式工具、历史照片等实物档案和口述档案,还原古法榨油、制茶酿酒、篾编草编、扎染蜡染、活字印刷、木工铁艺、鼓气馍、石磨豆腐、石泉蚕丝、手绘石头画等传统工艺,建成七十二传统作坊的还原再现及实际操作展示,既为中坝村打造了旅游亮点、增添了文化气息,让游客完成沉浸式的深度体验,也为当地的农民商户提供了借鉴的样本。

其三,协同合作,讲好乡村故事。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积淀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留住乡音、乡风、乡思、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历史智慧,极其重要。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源,发挥地方志的独特优势,搭建合作平台,积极参与编修村志村史工作,制作纪录片、专题片、影像志、微电影,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广,与企业合作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档案文创产品,多角度、多方式挖掘展示乡村档案资源,全面翔实记录新型城镇化进程。

其四,因地制宜,加快档案的有效转化。档案管理部门要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积极挖掘特色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间小调、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发展旅游项目,传承发展活态的乡村文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游客充分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着力保护文物古迹、古村落、古山寨、古树名木、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在这一点上,石泉县档案史志部门关注和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节目,如陕南花鼓戏、火狮子、舞龙、彩龙船等,根据口述档案整理包装石泉美食文化——“庖汤会”,并成功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能展现陕南农耕非遗文化制作工艺,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又能增加小镇旅游生机,延长旅游开发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热爱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的游客。

猜你喜欢

石泉县文化
文化与人
服务石泉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蚕桑产业迈人新时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石泉县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策
法律服务不再“靠爱发电”——石泉县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之后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