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9-07孙淑萍

中国军转民 2023年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贫富分化的主要根源;共同富裕的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使其共同富裕思想表现出人民性、制度性和渐进性特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共同富裕本质内涵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矛盾提供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落到实处,使其思想在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所以,研究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阐述“共同富裕”,但是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时,却始终坚守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着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一)发达的生产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看,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共同富裕的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思想,进一步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形态更替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其生存和发展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之上。因此,只有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社会的物质财富才能得到积累,人们的消费资料也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物质资料的生活需求,也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提供经济支持,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生产力发达的共同富裕。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上,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也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源头。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和占有剩余劳动不断增加财产,而无产阶级却是相对贫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所固有的矛盾,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层出不穷,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资本家为了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增加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从而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将会给所有人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真正共享。

(三)循序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的实践

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看,马克思认为,达到共同富裕要经历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并且这个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经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初级社会形态,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极低,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并没有达到共同繁荣的先决条件。在奴隶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人类出现被剥削行为,同时也存在阶级斗争和等级制度,贫富差距变大,在这个阶段共同富裕绝不可能出现。到了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阶级剥削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大同社会”不过是一个理想社会,并不能真正实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得到自由,工业革命崛起,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剥削本质逐步显露,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共同富裕无从谈起。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物质都得到巨大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社会成员关系平等而自由,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也将真正实现。

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基础之上,它汲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呈现出人民性、制度性、阶段性特点。

(一)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首要特征。马克思切实关注人的发展,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论述着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其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共同富裕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全面發展一开始就表现为人类劳动能力发展,也就是人类体力与智力全面统一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体力与智力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类自身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进而达到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良性互动的状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个人,也体现在社会全体成员上。社会发展已不再是以部分人的成长为代价,人类和社会是通过互相促进而达到共同成长的。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以“以人为本”为起点和归宿,高度契合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制度性

制度性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因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导致贫富分化,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就必须夺取国家政权。在新的社会制度中,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富足的物质产品,所有劳动者都可以享受到社会物质财富。除此之外,实现共同富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配制度。马克思认为,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进而决定收入的公平性,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又保证社会分配的公正性。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主义分配起源于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家利润由劳动者创造,但是资本家却以工资形式掩盖剥削劳动者的经济现实,并通过工资、利润和地租方式把它分配到生产社会产品过程中的参与者,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但这种分配实际上非常不平等,它导致贫富之间的不公平,未能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方式是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超越,对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也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分配制度也将由按劳分配转向按需分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达到共同富裕。

(三)阶段性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要把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划分为两个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经过两个性质完全迥异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的萌芽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受生产力制约,马克思把按劳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但是按劳分配未能彻底消除商品经济与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现象。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展,三大差别也不复存在,同时,原有的社会分工已被彻底消灭,并通过生活资料按需分配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使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使所有的人真正“共富”起来。

三、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于促进我国共同富裕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源泉

毛泽东在我国建国后,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毛泽东认为,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具备制度条件,唯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领导人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国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毛泽东通过“三大改造”,组织领导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同时,毛泽东也积极带领广大民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纠正人民公社运动的平均主义时,多次倡导在社会主义社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虽然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废除,但是它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毛泽东在中国共同富裕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公有制原则,又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石。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在我国推行,邓小平把马克思、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在这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把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贯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结合统一起来,这一主张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邓小平深知共同富裕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他坚持毛泽东分配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目标,开创出一条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富的道路。

十四大后,江泽民进一步推动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将共同富裕的目标理解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表明我国共同富裕就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了缩小贫富之间的鸿沟,江泽民提出的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理念。

胡锦涛继承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人民性特征,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并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角度进一步完善共同富裕理念,使之更加适应我国的发展。在解决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时,胡锦涛突出效率与公平并重,并将走向共同富裕置于优先地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经过多年奋斗,我们历史性破解了绝对贫困难题,阶段性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党作出的共同富裕历史诺言。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习近平吸收前人共同富裕思想后,提出“共享”理念,这是对共同富裕的又一次发展与创新。习近平在十九大上充分认识到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形势和主要任务,制定时间表和任务图,把共同富裕作为在新时代检查我们经济发展成果的试金石。习近平也多次提及“中国式的现代化”,深刻揭示出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及其特征,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实现共同富裕的蓝图,指明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二)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行动指南

1.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统一的全面富裕

“精神富有”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提及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美好生活包含物质生活的經验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二者同等重要。全面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适应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开辟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新路,而中国梦的实现,则是两个文明的平衡发展、互相促进的产物。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构成人的精神生活之本,又为人的精神生活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影响着物质生活能否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精神富有在物质富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和必由之路。人民若想过上美好生活,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皆富足,而共同富裕则突出了二者的统一性。

2.在协调发展理念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中没有专门探讨协调发展,但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蕴含了谋求协调发展的思想。新时代的协调发展理念创造性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理论。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而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则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体现。在内涵上,“共同”需要破解发展失衡,“富裕”需要破解发展不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协调发展,需要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找到一条均衡、和谐的发展道路。一是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增强地区综合发展的能力;二是通过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而减少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是新时代赋予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为此,要在新时代解决发展失衡难题,就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前提促进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作者简介:孙淑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