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关键能力与培养路径

2023-09-07范雪威张聪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关键能力媒介素养

范雪威 张聪

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已有的相关研究更关注“媒介素养”,通过梳理、研究发现此任务群的关键还指向了“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以及信息意识。围绕信息素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旨在重新审视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关键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关键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从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实施建议,教师参考书中的活动设计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更多偏向于“媒介”本身,在素养培养上也更关注“媒介素养”。甚至还有一线教师直接将媒体与媒介等同,认为只要是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丰富了课堂形式就完成了该任务群所对应的教学目标[1]。这样做会冲击语文课该坚守的“以文本为纲”的根本。目前,对于该任务群理解与实践主要归为两种:一种是了解跨媒介的本质,用跨媒介的手段交流;另外一种是利用多媒介获取的信息内容,将其用来辅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教师如何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并在教学中如何实践,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导向、推进等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厘清该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须重新对其目标与内容进行解读。

通过对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2]研读,发现该部分的关键指向在“信息”,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以及信息意识,并依此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与形式,这些是最大的前提;而“媒介”只是一种方式,并不是目的。如果一切的教学目标仅仅设定为了解各种媒介的“真面目”进而去适应,就窄化了该任务群。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中,大众获得信息的手段愈加丰富,媒介的种类层出不穷,原有的纸媒逐渐被“弱化”,这些新媒介使用的信息方式可能是文字、图像或者是声音[3]。但是无论形式怎么多样,教师的着眼点要聚焦在语文学科视域下的异中之同———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不可被“媒介”而障目,不见“信息”。

一、关键概念的厘清

1.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美国21世紀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中对媒介素养的表述为“了解媒体信息的构成、目的、特点和惯例,以及使用的工具;研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信息,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信息而不被媒体的其他因素影响;对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或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表述为“能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能批判地评估信息,能准确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处理面对的问题或事件;对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4]”。也就是说,媒介是在信息时代承载信息的手段,更注重传播,在面对它的时候更多的是接受、解读从而适应。媒介素养是指面对媒介时要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要表现出来的素质,需要主体具备接受力以及传播力,是展示语文素养的“桥梁”。信息素养指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主体的人主动适应并获得面向未来的信息意识与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用信息用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未来社会是未知的,需要适应的方法是不可测的,当我们忘记“陈述性知识”时,需要拥有面向未来以及终身学习与提升的能力。信息素养强调学习力与思考力,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中指出信息技术素养是多数国家都强调的核心素养。同时,该书指出在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时,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在第二大素养———“自主发展”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即“学会学习”,其基本要点包括信息意识。而且该书也对小初高阶段学生信息意识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随着思维、意识、能力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意识从最初的主要了解信息获取的途径,发展到了多途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所以只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相关要求局限在对信息获取途径的认知上,范围设定过小。

视线再次转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中“学生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等表述,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中提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些均指向利用信息素养辅助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养。然而,在整合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时,几乎除了该任务群之外的其他任务群均未涉及信息素养。基于以上的思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必要的。

2.跨媒介阅读

信息素养视域下的跨媒介阅读指的是作为读者的学生凭借在多元媒介上获取的有用信息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方法对文本解码的过程,呈现了丰富性、即时性、互补性、聚合性、共享性等特点。

在阅读内容上,当传统阅读模式被多种媒介所取代,当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成为时尚,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变得冗繁,有价值信息如何被发现是需要不断思考并解决的要点,需要我们能判断和评估所获取的信息。

在阅读路径上,有推荐式阅读和自主选择阅读。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上看,大多数均是教师将所要看、听、读的信息资源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去整合与思考,缺少自主发现、获取信息的过程。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是反复强调的。

在阅读方向上,分别指向课内与课外两种。课内通常指向特定教学目标,为实现加深理解特定“课文”或多维实现某一教学活动,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刘晓梅老师曾在课例《品读才子苏东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关于苏轼人生经历以及名家对于苏轼诗词的点评等,从而完成加深对苏轼的深层品读的学习任务[5]。课外通常指以自我提升或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例如微信公众号阅读、自媒体阅读等。

总之,多媒介阅读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同时让学生的个性、自主化学习意识与能力不斷增强,让阅读的方式更丰富、立体,内容也更具有延展性。

3.跨媒介交流

跨媒介交流是指信息的使用,指利用适当的媒介工具对信息进行互换,从而让信息准确且有创意地流动并传播。这是在创意地使用信息处理面对的问题或事件。作为主体的学生是信息的使用者、写作者、传播者。在交流过程中也存在两种不同情况,其一为指向特定语文学习任务的交流,例如,利用丰富的方式完成一份介绍新产品的作业任务;其二,面向生活的交流,例如利用微信、钉钉等软件即时沟通交流信息。无论哪种情况,思考在信息时代、“在线”时代如何能够发挥汉语自身的优势去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关键能力的厚植是需要在语文学科中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关键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语文学科和信息素养的多维度融合。一个兼具语文素养与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丰富的信息,能加强语文学习的深度,拓宽语文应用的广度。

从传统纸媒的阅读到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中间要跨过一定的“落差”。第一个落差在传统纸媒阅读到跨媒介阅读之间,跨越该落差需要识别信息源(认识多媒介)、搜寻信息(获取信息)、筛选消息;第二个落差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间,需要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传播信息来抵消落差,从而形成信息素养,丰富语文学习手段,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在整个过程中,须着重培养学生和信息素养相关的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

主动、积极地适应信息时代生活,能够识别合适的媒介方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和任务目标捕捉与搜索信息,同时对信息有较高的敏锐度。既能通过语言文字,又能借助多种方式识别突破语法、语音的新造词语与表达,例如yyds、内卷、同款、躺平、很东北,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互联网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获取相应的信息后,学生能充分利用多种阅读方式读取信息内容,例如精读、扫读、略读、跳读等。同时,凭借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判断力,突破“标题党”,并能够依据语境对有认知歧解的表达快速判定所指。对信息有基本的判断力,不被冗繁的信息所左右,“不信谣”。能依据个人的兴趣,利用合适的方式,探求有关的信息。

2.信息归纳与整合能力

信息的归纳和整合是指对搜索到的消息进行筛选和整合,明确哪些信息有助于实现既定的目标,摘录、引用所需要的信息。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过程缺少归纳思维。所以尝试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思考力,对所获取的信息归纳与整合,有利于实现任务群的目标,有利于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抽象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信息生成、表达与传播能力

充分调动思维能力,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借助语言文字以及数字、图表、声音、视频等负责任地生成与表达信息。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质的准则”,做到“不传谣”。表达与传播信息过程中符合媒介特点以及受众的实际情况:首先,在消息生成时需要符合汉语的标准,例如语言文字表达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其次,符合信息时代网络的特点,例如要注重凝练表达。同时,可以用其他方式辅助表达,例如用思维导图、配图等,多渠道、多方法地拓宽表达路径。在信息生成与传播过程中,还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要轻易被信息“裹挟”。

三、实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提升的路径

1.成果导向———真实情境驱动信息意识的养成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须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真实”学习环境,包括指向现有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活中的可能情境,例如模拟设计新产品发布会,允许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搜索相关信息,然后调动思考力去设计,并在完成后在网络上做一个评比活动,利用网络完成多元主体评价。以此,既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又促进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2.守正创新———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

“守正”即守住语文的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等[6]。多媒介的信息输出包含很多素养和技能,但是语文的基本素养是根本,没有它,别的都无从建立。在加强信息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关键能力不可丢,如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直接全盘接受所获得的信息并不经处理地全部表述出来,缺少必要的评述,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导、提醒,适时引导地问:“可以自己重新组织语言吗?”或“你看到这样的信息后有怎样的看法呢?”

“创新”即将信息素养培养意识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信息素养的养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种课程类型中。教师也可以创新使用多种方式,例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针对从多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予以交流分享,驱动学生对跨媒介信息的关注与思考,促进其信息素养的不断发展。

3.多维提升———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表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是在跨媒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多时候担任的是关键的引导者、协助者、组织者角色,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例如教授信息搜索的方法,组织学生了解不同多媒介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等。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具备足够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媒介素养属于信息素养,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过程中除了媒介本身,一定要将关注点聚焦到信息上。信息时代就像一块沃土,培养信息素养正如“浇水施肥”,可以使语文核心素养“枝繁叶茂”;语文的核心素养又可以促进信息素养以及关键能力更好地达成。二者兼容,让信息的获取与使用更立体且具有延展性,也能让主体不断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元.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和思考[J].语文建设,2018(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15.

[3]毛刚飞.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几点思考[J].语文学习,2018(28).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6.

[5]刘晓梅.语文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8).

[6]顾之川.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材、教学及评价[J].语文建设,2018(34).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关键能力媒介素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