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元衡西川幕僚的擢选

2023-09-07兰卡塔

文史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川

兰卡塔

摘 要:幕僚们对藩镇、府主有其个人的抉择,而府主对幕僚们的选择也与个人喜好相关联。府主与其幕僚,往往存在若隐若现的关联。二者的这种趋同性,也构成幕府人物关系的内在驱动逻辑。从文学才能、政治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武元衡擢选幕僚的价值取向。不同于幕僚选择幕府,府主的选择比幕僚更具代表性、概括性。

关键词:武元衡;西川;幕僚擢选

在武元衡西川幕府中有一幕僚,名曰李虚中,在其赴任西川时,权德舆作《送李十二弟侍御赴成都序》一文以寄之,云:“相国临淮公,观风俗于井络之下,辟礼所及,皆隽人贤士。”[1]另,其《旧唐书》本传亦云:“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之选。”[2]西川幕府由于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造就了其重藩、盛府的地位。除了考虑幕府本身的地位之外,有意于入幕的文人同样重视幕府府主的个人情况,“今名卿贤大夫,繇参佐而升者十七八,盖刷羽幕廷,而翰飞天朝,异日之济否,视所从之轻重。”[3]可见文人们为了今后的仕途升迁,往往会对府主的政治地位进行考量。武元衡历任三朝,德宗钦佩其才能,时常问政,赞其有宰相之能;及宪宗即位,复拜中丞,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见武元衡在宪宗朝的政治前景是相当可观的,至前往西川时,已官拜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这样一位朝廷重臣外出辟藩,使有意仕途的文人们竞相投奔。幕僚们对藩镇、府主有其个人的抉择,而府主对幕僚们的选择也并非标准统一。府主与其幕僚,往往存在若隐若现的关联。二者的这种趋同性,也构成幕府人物关系的内在驱动逻辑。

正如前言,府主对其幕僚的擢选有着自身的考量,或者二者有共同的政治理念、政治背景、兴趣爱好等。粗览历代西川幕府,武元衡幕府,确有安稳繁华、文英荟萃之盛况。对于其幕僚的擢选,可以从幕僚们自身的一些特点、才华等因素进行尝试分析。

李虚中:“年少长,喜学,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4]

宇文籍:“少好学,尤通《春秋》。窦群自处士征为右拾遗,表籍自代,由是知名。登进士第……籍性简澹寡合,耽玩经史,精于著述,而风望峻整,为时辈推重。”[5]

柳公绰:“公绰幼聪敏。年十八,应制举,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元年也。贞元四年,复应制举,再登贤良方正科,时年二十一……家甚贫,有书千卷,不读非圣之书。为文不尚浮靡。”[6]

裴度:“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7]

裴堪:“(元和七年)同州刺史裴堪,素蓄器干,久经任遇。日者资其忠谅,入为谏议大夫,藉其良能,出为左冯翊,曾未周岁,政立绩成。”[8]

张正一:“前谏议大夫张正一,学行器用,为时所称,擢居谏官,冀效忠谠。”[9]

崔备:“建中进士第……终工部郎中。”[10]

卢士玫:“前侍御史卢士玫,尝在西川,时为从事,乱危潜伏,能洁其身”[11],“以文儒进。性端厚,与物无竞,雅有令闻。”[12]

杨嗣复:“八岁知属文,后擢进士、博学宏辞,与裴度、柳公绰皆为武元衡所知,表署剑南幕府。进右拾遗,直史馆。尤善礼家学,改太常博士,再迁礼部员外郎。”[13]

张植:事迹不详。

萧祜:“为人闲澹贞退,善鼓琴、赋诗,精妙书画,游心林壑,名人高士多与之游。”[14]

独孤实:“德宗贞元七年登进士第”。[15]

王良士:“贞元进士。为西川刘辟幕僚,辟败,应坐,高崇文宥之。”[16]

张汾:武元衡镇四川,哀其龙锺,奏充安抚巡官,仍摄广都县令,一年而殂。[17]

诚如前言,幕僚的擢选与府主密切相连,故欲考察幕僚擢选情况,必先对其府主有基本的了解。武元衡,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进士登第,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场,虽久经宦海,但亦为风雅之人,常“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18],在文学上亦有建树,工于五言诗,其诗经好事者传抄,“往往被于管弦”。通过武元衡的相关信息,再回顾其幕僚们的基本情况,其幕僚擢选的倾向也显露一二。

一、注重才学

根据上文,可将幕僚们的才学情况大致分为两类:其一,进士身份。诸如宇文籍、柳公绰、裴度、崔备、杨嗣复、独孤实、王良士等人,皆为进士出身。他们各有其出彩之处。他们年少时,便有“学名”,李虚中、宇文籍、杨嗣复皆是如此,或者在仕途上初露头角,称著一时:裴度“论权嬖梗切”;张正一“学行器用,为时所称”;柳公绰“擢进士、博学宏辞,与裴度、柳公绰皆为武元衡所知”;萧祜“为人闲澹贞退……名人高士多与之游”;卢士玫“性端厚,與物无竞,雅有令闻”等等。其二,各有才学特出。诸位幕僚不仅进士出身,称著一时,且在才学方面,更有各人的“看家本事”:李虚中“最深于五行书”,擅于命理推衍,同行之中,无出其右,“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19];宇文籍“尤通《春秋》……耽玩经史,精于著述,而风望峻整,为时辈推重”;杨嗣复“尤善礼家学”;萧祜“善鼓琴赋诗,精妙书画”,高行晖墓志、《李夷简家庙碑》《诸葛武侯祠堂碑》等,皆由其书。这些人以才学显现,贤雅知名,同为文人雅士的武元衡与诸人自然气性相投。

二、政治理念趋同

除了才学因素,相近的政治理念同样也是武元衡幕僚擢选的内在因素。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张正一得到德宗的赏识,其同官好友王仲舒、韦成季、刘伯刍、裴茝、常仲孺、吕洞等相聚庆贺。正在此时,有人向韦执谊打小报告,说张正一与其好友们正谋划上奏他与王叔文勾结朋党事。韦执谊遂先发制人,向德宗上奏言张正一、韦成季等“朋聚觊望”。德宗查到张正一、韦成季等人交往甚密,遂将诸人放逐。[20]上述涉及显赫一时的王叔文集团,暂不深究,仅凭此处记载,可知张正一与王、韦等人是相互对立的政治势力。那武元衡又如何呢?对于王叔文一党诸人,武元衡的态度是“薄其为人,待之莽卤”。他在担任德宗山陵仪仗使时,拒绝刘禹锡求充仪仗判官。面对王叔文的招揽,武元衡拒不接受。未过多久,武元衡便被贬官为右庶子。[21]由此可见,武元衡对于王叔文集团同样也是相互对立的。张正一“学行器用,为时所称”,且在面对王叔文集团在政治层面上与武元衡是一致的。当然,并不能因为二人都反对王叔文,从而推论二人的政治理念相同;但逆向推论而言,既然武元衡选择张正一入幕,一定程度上也表示二人并无严重分歧,二人政治理念相近也是极有可能的。

另外,卢士玫、王良士二人的情况与西川当地事宜相关。武元衡系接任高崇文;而高崇文入蜀前因为刘辟作乱,受命平叛。刘辟在前任西川节度使韦皋逝世后,自封留后,据蜀叛乱。其间,西川幕府中的众多幕僚受到其裹胁,仍旧从事于府中。其中就包含卢士玫、王良士二人。“高崇文既至成都,式与王良士、崔从、卢士玖等白衣麻蹻衔土请罪,崇文宽礼之”[22]。“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23]卢士玫在西川时,面对刘辟叛乱,史家有“乱危潜伏,能洁其身”的评价。这也从侧面说明其有较好的政治素质。王良士虽身陷其中,按理应与刘辟连坐,幸得高崇文宽宥。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展现出仁德的一面,其军纪严明,不扰居民;对于“衣冠胁污者”,也极尽仁德,不仅没有追究过错,而且礼遇待人,或上表推荐,或厚赆遣送,且有“君必为将相,未敢奉荐”[24]的美谈。至武元衡入蜀,卢、王二人又入幕西川,若无政治立场上的坚定,二人恐已随刘辟湮灭,又何来以后的造化?武元衡能将二人纳入幕府,其政治理念趋同,甚是要紧。

三、其他情况

除才学、政治等因素之外,武元衡擢选幕僚还有其他情况。

关于张汾入幕西川,可参看《太平广记》中的相关记载:“武元衡镇四川,哀其龙锺,奏充安抚巡官,仍摄广都县令,一年而殂。”可见,对于张汾的擢选,武元衡并不是从才学、政治层面考量,而是“哀其龙锺”,并且张汾身体状况不佳,一年后就逝世。

武元衡对待幕僚们是礼遇有加,幕僚离府时,常赠诗酬唱。在幕府宴会等场合,主宾关系也是宽松、熟络的:

武黄门之西川,大宴。从事杨嗣复狂酒,逼元衡大觥。不饮,遂以酒沐之,元衡拱手不动。沐讫,徐起更衣,终不令散宴。[25]

这场宴会实在有趣,杨嗣复之大胆、武元衡之气度都令人不禁感慨。他们的幕府生活也可從中窥探一二。府主与幕僚的关系也是似多年的好友,而非刻板的上下级。当然,这也可能是个别现象,其他诸人不可能如杨嗣复般的狂放,但武元衡的儒雅,应是值得肯定的。

儒雅,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容忍。元和中,苏表以破淮西策干谒时任宰相的武元衡,虽未被采纳,但仍派宇文籍讯问苏表。而此二人因有狎妓的行为,随后,在朝廷捉拿王承系及其门客时,苏表正在现场,且宇文籍与苏表又有来往过密的行为,而遭贬斥。[26]《旧唐书》以一“怒”字形容此时的武元衡。“以籍旧从事,令召表讯之”中,言宇文籍为“旧从事”,何解?“宰相武元衡出镇西蜀,奏为从事。”原来宇文籍在西川幕府中任“从事”一职,《旧唐书》在论述这段时以“旧从事”写宇文籍,再将其被贬前后相联系,结合武元衡之“怒”,此间可以看出武元衡对旧部下、旧相识在犯错、行为有亏的情况发生后,绝不徇情的一面。

四、结语

文人选择入幕一途有其自身发展的考量,选择哪个幕府、哪位府主都体现出一种价值观念。同理,府主也会根据自身情况而选择幕僚,从一位府主的幕僚擢选中,往往可以挖掘出他的价值取向。二者相较之,府主的选择比幕僚更具代表性、概括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八字可以简单说明幕僚的擢选情况。武元衡幕府主贤客雅,群英荟萃,诸人皆有时名,才学斐然。他们或有才学传世,如李虚中之四柱八字、萧祜之精妙书画;或有济世之才,如裴度、柳公绰平定淮西、辅佐社稷。诸人皆有出彩之处,能汇聚一府,实属难得,《旧唐书》云:“开府极一时之选”,诚哉,斯言!

注释:

[1][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19页,第5019页。

[2][5][6][12][13][18][20][22][23][2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60页,第4209页,第4300页,第4247页,第5238页,第4159页,第3732—3733页,第3326页,第5162页,第4209页。

[4][9][11]周绍良等编著《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3页,第965页,第964页。

[7][14][16](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9页,第3586页,第3587页。

[8](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74页。

[10](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85页。

[15](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0—593页。

[17][24][25](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72页,第7636页,第1317页。

[19](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9页。

[21](北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612页。

作者:文学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西川
女主播之死:有个创业前男友落跑成功前夜
登剑门关
悬崖上的呼救声
西川诗歌节选
新时期以来诗人从事的外诗汉译研究——以北岛、西川、王家新为例
体验
西川煤矿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西川村,最后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