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路

2023-09-05刘仲翔

现代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

刘仲翔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4.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给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学术成果注册确认、同行交流、学术传播、文明传承载体和平台的学术期刊在其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的责任。学术期刊界需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且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不断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履行好自身的使命。然而,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广大学术期刊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加强交流,以实际行动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学术期刊的力量。

一、学术期刊的功能及其拓展

学术期刊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载体,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使命,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按照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2017年公布的两次学术期刊认定名单,我国学术期刊有6 400多种。近年来学术期刊的数量有小幅增长,但每年增加的都不多。从产值来看,学术期刊由于受众有限、市场较小,产值总体来看也很小。但是学术期刊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学术期刊具有学术认证、学术交流、学术传播、文明传承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和文化繁荣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五项:一是学术成果的注册确认。学术研究的成果在通过同行评议和有关制度规范认可的程序审核后,发表在学术期刊或类似的平台上,确认其创新性贡献,这种发表首先是一种注册和确认。二是质量把关。学术论文发表的前提是作者、同行、编辑等对论文进行了多角度的反复沟通和打磨,使论文具备相当的学术质量,达到相关的发表标准,学术期刊由此起到对学术论文进行把关的作用。三是同行交流。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同行看到自己的观点,从而与同行进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争论。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会成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力量。四是学术传播。把学术观点传播开来是学术期刊非常重要的功能,学术期刊也因为各自传播力的不同而被学者和同行区分出不同的档次,成为是否向它投稿的重要考量标准;五是文化的积累和文明传承。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记录载体,同样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学术期刊发表的各种成果记录的是一个国家学术的积累,而学术研究中那些历经时间考验而流传下来的成果往往就成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这五种功能使得学术期刊成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过程中担负了特殊的使命和任务。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还有一种重要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就是学术期刊的导向功能。学术期刊通过有意识的策划、话题设置和栏目设置吸引相关的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把讨论的文章和成果发表出来,利用纸质刊物、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微视频、数据库等手段,把学术成果进行立体化传播,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些学术话语的研究和讨论。学术期刊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参与话语构建,争夺学术话语权,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从而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学术期刊承担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是对学术期刊功能的拓展,是学术期刊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的刊物在这方面表现很好,例如,2016年创刊的《语言战略研究》杂志,秉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升公民和国家语言能力、保护开发语言资源、促进社会沟通无障碍”的办刊理念,自创刊伊始就重视专题设置和话题引领,通过专题讨论有意识引领相关话题的深入讨论。每期专栏设置一两个专题,请该专题研究领域的一位知名学者担任主持人,约请学者选择不同问题撰写论文,形成整体上对话题的多角度深入剖析。这种以专题带动刊物发展、推动学术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刊物影响力逐步上升,根据中国知网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该刊2022年已经在语言学学科全部63种期刊中排名第14位。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学术期刊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部分专门论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二百”“双为”“双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部署为学术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挖掘海量选题,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就没有止境。作为理论创新成果发表主阵地的学术期刊,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为理论创新成果提供发表阵地,同时自身也要践行问题导向,在策采编印发传等环节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中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论述讲的是理论创新中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给学术期刊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学术期刊担负重要的责任,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期刊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尤其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政策文件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挖掘海量的学术选题,通过选题策划、组稿等环节,有意识地组织刊发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关、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理论成果,以便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使命,从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建设。

(二)苦练内功,提升“四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本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学术期刊必须从各个环节提升自身实力,练就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才能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担负好自己的使命。学术期刊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策采编印发传等各个环节都做好,还需要充分发挥编委、评审专家等外部力量的积极性,需要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和通力合作。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的相关主体都能够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全力做好各自工作,同时配合好上下游各环节,努力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学术期刊编辑与宣传思想干部的工作内容不同、肩负的职责不同,但是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增强“四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学术期刊编辑也同样需要增强“四力”,只是“四力”的内涵稍有差异。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脚力就是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要勤于走出去、敢于走出去,与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打成一片;眼力就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认真的观察,掌握最新的情况和学术动态,包括研究动态、作者的动态、国家大政方针等;脑力就是要不断思考、不断琢磨,提高自身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笔力就是学术期刊编辑要勤于动手,不能满足于给人做嫁衣,光说不练,或是满足于“自我按摩”,而是要身体力行,敢于发声、敢于发表学术成果,使自己成为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专家,做专家型编辑。

(三)走融合发展道路,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2000年前后,随着商业数据库的建立、推广和不断完善,多数学术期刊也逐渐走上了数字化发展道路,主要途径是通过加入知网、超星、维普等商业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传播。2014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学术期刊也顺应形势,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多数学术期刊在商业数据机构或者主管主办单位支持下,在投审稿平台建设、微信微博微视频传播、数据库的入库和数字化传播等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因为体制机制、自身实力、利益纠葛等因素,学术期刊在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离国家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建设投审稿平台,完善各项机制(尤其是强化匿名评审等制度),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增强学术公信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輿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学术期刊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只是很小的一环,但是这一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整个文化战略体系中处在比较高的位置,理应借助高科技手段,用数字化的方式快速、全面、立体地讲好中国的学术故事,传递好中国科研的声音,在国际学术阵地上更多地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科研实力,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客观地说,也还存在讲了没人听、讲了传不开的问题。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因为学术期刊以学术为本,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让世界更充分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更好地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学术期刊立足于学术研究,其意识形态色彩也相对淡一些,更容易为国外的大众所接受。不过这也给学术期刊出了一道大题,它们需要时刻研究如何以外国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文化的故事,让中国的学术走上国际的舞台,跟国外学术进行平等的竞争,这也是党的二十大给学术期刊提出的重要任务。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享受政策红利,在“走出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尤其是在高起点创办外文期刊方面,每年都有一些高水平的新刊面世,有的刊物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国外主流数据库收录,有的甚至排名还比较靠前。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截至2022年6月的统计,目前在我国435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198种为2011年至2022年所创,占比为45.5%。另据科睿唯安2022年6月28日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021)统计,位居Q1区的期刊数量相比2020年的96种上升至124种。不过总体来讲,“走出去”的学术期刊总量不大,在学科分区排位上还不是很理想,影响力还不够,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更加努力,在中外学术交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还要探索更多新的路子。

三、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给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术期刊担负更大责任。然而,我国学术期刊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具体来说,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如下。

(一)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

由于主管主办、刊号管理等制度以及一些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学术刊物存在小散弱的情况。结合近年来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学术期刊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我国学术期刊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数量不多

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和2016年组织的两次学术期刊认定工作,全国共有6 400多种期刊被认定为学术期刊。从那以后新创的学术刊物并不多,近些年新增了一些外文学术刊物,尤其是英文学术刊物。从期刊整体数量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21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85种,根据此前同类数据披露,2020年为10 192种,2019年为10 171种,2021年相比前一年期刊数量还出现了减少。相比而言,2021年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22.5万种,较2020年增长5.4%;重印图书30.4万种,增长10.4%;69种一般图书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增加17种。与图书相比,期刊的品种不多,而且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

2. 产值不高

202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 564.7亿元,期刊只占其中的1.21%。2021年,我国期刊平均期印数11 048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12万册,总印数20.09亿册,总印张为118.97亿,定价总金额217.33亿元。学术期刊大多数印数很少,普遍为一两千册,有的甚至是几百册。有关统计表明,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平均发行量500册以下的占比13.55%,500册到1 000册的占比22.22%,1 000册到1 500册的占比19.34%,1万册以上的占比仅为5.15%。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期刊都能实现有效销售,有的甚至全部是赠送,所以定价总金额并不是有效的产值,甚至相当大的比例未能形成有效售卖,没有转化成有效产值。值得高兴的是,2021年全国期刊营业收入由降转增,实现了15.7%的增长,总利润也在增长。

3. 从业人员不多

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13.4万人,其中,期刊出版业6.2万人,在整个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中占比1.97%。可见,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不多,在整个新闻出版业就业人员中占比也很小。一项对科技期刊年检数据的统计显示,共有2 186种科技期刊(多为双月刊,1102种)的单刊从业人数集中在4人到7人(不含),占填报有效数据期刊总数的44.32%。期刊从业人数10人及以上的期刊950种(19.42%);30人及以上的期刊69种,占1.41%。从单刊就业人员来说,有超过四成的刊物从业人员不超过7人,说明单刊从业人员规模不大,这与学术期刊整体的小散弱局面是完全吻合的。

4. 结构上存在品种和印数的反差

从期刊的内部结构看,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 686种,占比26.37%;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5088种,占比49.96%。从期刊产品结构来看,2021年全国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4亿册,占期刊总印数的52.0%;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2.5亿册,降低2.7%,占期刊总印数的12.3%。对比内部结构与产品结构,不难发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数量方面占比26.37%,在产品结构中占比52%;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在数量方面占比49.96%,在产品结构中占比12.3%。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反差表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量虽然比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少,但是印数比后者要高;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虽然数量占到期刊总数的半壁江山,其成果转化能力也远远大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但印数少,传播范围往往限于专业范围。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和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共同构成了学术期刊的主力军。

5. 小散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期刊比较分散,规模很小,很多刊物主办单位层级低,办刊力量薄弱。从刊发文章的数量以及文章的质量来看,都比较弱,与其所担负的使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以科技期刊为例,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出版单位大多以单刊编辑部为主。統计显示,我国4 963种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有1 311个,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3.79种,仅主管1种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有885个,占67.51%;主管2种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为193个,占14.72%;主管3种到10种(不含)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有164个,占12.51%。主管科技期刊数量10种及以上的主管单位仅有69个,占5.26%。与科技期刊相比,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和人文学术刊物的主管主办单位更加分散,尤其是那些综合性学报,往往是一所学校一两本学报,一本是哲学社会科学版或人文社会科学版,另一本为自然科学版或者工程科学版,内容多为各学科的拼盘,千刊一面,水平比较低,这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总之,无论从期刊内部结构、产品结构、从业人员,还是从总产值来看,期刊业都是一个很小的行业,数量不多,产值也不高。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学术期刊的结构不太合理,尤其是综合性学报占比过高,它们占用了相当比例的刊号资源,由于主管主办单位不一样、缺乏退出机制等原因,无法实现刊号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这与学术期刊所担负的使命和任务存在一定矛盾,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方向是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从顶层设计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二)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具体表现在:

1. 数字化有进展但面临瓶颈

2000年以来,我国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方面,尤其是对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数字化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2014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融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期刊在内容数字化、投审稿平台建设、规范化数字化出版、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多人财物,取得了一些进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同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与2 257种中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开展合作,促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约化传播和融合发展,论文数量超过1270万篇。持续采集整理13 200种外文开放获取期刊,论文980万篇。数字化加工上线古籍19 500多册,图片150多万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建设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然而,因为多数学术期刊与商业数据库签订了独家授权等商业协议,其在加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方面面临一些障碍,加之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一些原因,加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学术期刊还不是很多。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学术期刊界有过两次规模比较大的数字化探索集体行动,一次是2011年3月,《复旦学报》等17家“名刊工程”学报联合发起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创办了《文学学报》等10个一级学科的专业刊,在中国知网以开放获取方式上线,后来又有更多的期刊参与进来。不过由于缺少外部投入、运行机制庞大而复杂、没有法人实体运营、执着于办网刊而缺少互联网思维、依附于商业数据库而缺少独立性等因素,加上外部政策调整,最终没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另一次是2015年年初,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协会与超星公司推动的“域出版”,推动“以专栏为基本单元的出版模式”,打造“超云”平台,推出“学习通”,实现对期刊的解构与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两种探索都是朱剑、仲伟民等人推动的,由高校文科学报协会牵头,重点学报和综合性社科期刊根据情况参与其中,选择跟现有商业期刊数据库合作,由学术期刊推荐和遴选内容,商业期刊数据库负责技术和传播。由于涉及主体很多、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和资金投入、不能根据互联网快速发展调整发展思路等原因,未能产生更大的持续性的影响。

总体而言,目前学术期刊普遍面临进一步数字化发展的瓶颈,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除了现有借助商业数据库提供的技术建立模式化的投审稿系统并实现数字化入库、传播之外,很难再有能力探索新的数字化发展手段和策略。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和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与其他的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相比,已经明显处于落后的局面。

2.“走出去”步幅缓慢

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一方面点出了我们面临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操作的思路。

近年来,我国一些期刊主办单位通过创办外文期刊,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爱思唯尔、威立等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合作的方式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新创外文期刊在国外合作方的指导下,准确把握有关政策和学科前沿导向,对同领域的学术期刊进行深入了解、全面分析,结合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地域优势等,对办刊宗旨、主攻方向、目标读者等进行精准定位。这种“借船出海”模式,一方面可获得出版机构为学术期刊量身定做的官方网站、市场宣传方案,以及入选有关数据库和提升影响因子等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出版机构的平台资源(如评审专家库、作者群和读者群等),借助出版机构的官方社交网站账号、邮件通讯录等推介论文,以提升新刊的国际显示度。新创外文期刊利用国外合作方的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很快被国际相关数据库收录,提升了在分区期刊中的排名。然而就总体而言,学术期刊在走出去扩大中国学术的影响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步伐不够大,总体进展还比较缓慢,收效有限。

以科技期刊为例,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虽然在品种数量、学术影响、出版规模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科研产出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和发展生态虽然也在不断提升和改善,但与国际同道相比,在集群化发展、出版与传播平台建设、规范化OA出版等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出版规模较小,缺乏规模化、集团化运作的期刊出版机构,缺乏自主国际品牌的高影响力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上,期刊编辑出版流程和从业人员的职责定位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亟须探索适应开放科学时代的学术交流模式和规范OA出版模式。

3. 主题策划有亮点,但覆盖面不够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期刊顺应形势,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主题主线进行了相应的主题策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探索与争鸣》杂志2013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序列,刊物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刊社“根据社会和学术发展新形势积极改革,通过构建期刊、论坛、新媒体、丛书、青年‘五位一体的现代学术媒体发展新格局,坚持以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研究为基点,以专题策划为抓手不断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之路,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都获得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主题宣传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主题宣传成为带动刊物发展的重要手段。主题出版是出版部门对年度出版工作进行宏观引导的重要措施,也是近年来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期刊出版主管部门并没有发布期刊年度主题宣传的指南,但是学术期刊纷纷借鉴图书主题出版的做法和领域,设置的主题宣传方面的栏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除了设置专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主题宣传文章的策划上反应更快,文章水平也更高,多数能做到提前谋划,约请大家名家撰写学术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2017年以来,国家每年都开展“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评选活动,2018年第二届开始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术期刊策划的文章入选,在2023年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最终入选的91篇(组)文章中,学术期刊推荐的文章超过一半。然而,与中国6 400多种学术期刊相比,与2 680多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相比,进行主题策划甚至最后获奖的期刊占比还不是很高,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尤其重要的是,有些学术期刊也尝试进行了主题策划,不过无论文章质量还是作者层次,还是其所产生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与上述获奖期刊相比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4. 人才培养有进步,但带动能力不够

出版业是一个人才聚集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是出版人才。“出版人才是在出版领域中承担重要职责、作出卓越贡献的出版工作者,涵盖了出版领域中的策划、编辑、制作管理与销售发行的各个环节。”“衡量出版人才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卓越的策划能力、挖掘优秀作品的能力、提升稿件质量的能力、面向读者或者市场制作和传播的能力四个方面。”学术期刊是出版行业的一个组成部门,同样也是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编辑人才。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首先受到编辑队伍的制约,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必然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人才,主要包括主编(总编)、编委、编辑、审稿专家等。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专门文件,改进人才评价工作,加大编辑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鼓励学术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完善学术期刊负责人岗位培训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

这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前的人才状况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人才培养针对性有待加强,对于适合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出版实务之间有脱节,对优秀人才的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各种优秀人才的带动作用。现实中,由于很多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重视不够,这些期刊编辑部门在人员配备、职称晋升、考核机制、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在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由于学科和栏目较多,很多编辑从事的都不是其所学专业的编辑工作,在策划选题、遴选和联系作者、审读和加工稿件等方面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这些学术期刊更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路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必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实力,在学术话语权的构建、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办刊理念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齐头并进,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学术期刊人应有的贡献。

(一)积极争夺学术话语权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所谓话语权,指的是人们依法所享有的提出个人见解的权利,也指控制、影响舆论走向的支配力量。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对学术话语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学术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也就是‘权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一,权利着重指行动者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话语自由;权力则着重指主体作为权威话语者对客体的多方面影响。”“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其中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和学术自主权。”“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可见,学术话语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在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赢得学术话语权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积极主动作为的过程,通过积极的学术创新,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积极的学术传播,扩大学术影响力,从而获得学术成果的评判权和学术活动的引导权和支配权。正因为学术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我国一直非常重視学术话语权的问题,强调要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范式,不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研究框架套中国的材料,要打造自己的学术概念和学术体系,要不断创新和积累学术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改变弱势地位,从而最终赢得学术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式、新表述。”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担负重要使命,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术期刊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之一,学术期刊建设是争夺学术话语权切实可行的措施。只有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走出去,具备跟西方学术期刊对话的能力,才能有效打造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权。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继续聚焦理论前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继续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把创办和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作为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期刊层面来讲,要对标国际水平,寻找国际一流学者担任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在议题设置上既要瞄准国际前沿,又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突出问题意识,注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提炼标识性概念,并且把这种标识性概念国际化,使之进入国际学术领域,争夺话语权。此外,要通过考评体制、投入体制等改革,鼓励更多的国内一流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首发在国内的期刊上。

(二)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

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加快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2022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及具体政策举措。过去十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学术期刊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提供者,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借助科技手段,主动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影响力,增强学术期刊的引导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重塑与商业数据库的合作模式,当前多数学术期刊选择与商业数据库合作以实现数字化传播,但这种模式对学术期刊而言不太友好,它们变成纯粹内容提供商,收益很有限,而且自己辛辛苦苦办的刊物被打散成单篇文章淹没在数据库文章的海洋里,所以学术期刊需要与商业数据库重塑合作模式,出发点是既要保护好作者、刊物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关照商业数据库的合理利润。二是探索多元化的融合发展道路,例如选择与国家学术论文大数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文献中心合作,实现数字化传播,这些中心都是国家打造的,与商业数据库虽然功能类似,但运行目标不完全一样,当然学术期刊与文献中心、数据库合作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三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造或者加入相应的融合发展平台,在办刊的各个环节上力争利用好技术手段,也可以适当利用服务外包的方式,推动刊物融合发展,探索一种权益保护与数字化传播之间的平衡机制。四是关注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对学术期刊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前研究应对方案,例如ChatGPT在写作、润色、版权、伦理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规避其不利影响,引导其发挥正向功能。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出版领军人物和出版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要提高把关能力,健全出版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出版融合发展业务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和职称评定的长效机制,加强出版学科人才培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学科体系。

人才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础,人才的配备、管理、培养、交流等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学术期刊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人才培养:一是主管主办单位切实重视学术期刊人才工作,行业协会、专业教育机构需要贯彻国家有关规定,例如切实抓好继续教育培训,制定和推广人才准入标准,比如人岗匹配、人才培训、人才激励等。二是加强编辑出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实务之间的对接,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相互促进。三是聚焦新业态,培养复合式人才。随着科技与期刊出版的融合,一些新的业态不断涌现,需要相关的人才支撑,所以要加强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交流、拓宽视野,通过对传统人才培训升级、加强与实务界的互动以及引进适配人才的方式推动新业态的发展。

(四)贯彻结构平衡的发展理念

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运用其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实现人财物的高水平协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往往被忽视,那就是在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结构平衡的理念。这种结构平衡理念需要贯穿到办刊的方方面面,需要结合每个刊物的自身情况加以实施。

其一,从期刊内容来看,刊物中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学科、不同领域的文章如何组选有一个结构平衡的问题。专业期刊一般来讲也会设置不同的栏目,这其中也有一个建立在自身定位基础上的栏目、话题平衡的问题。

其二,从刊物类型来看也有个结构平衡的问题,比如不同学科刊物的数量、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期刊的结构平衡问题,目前学术评价尤其是期刊评价对于科研和办刊都有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不同学科刊物数量的平衡、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期刊的平衡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三,从学术刊物作者年龄来看,也有一个老中青年龄结构问题。一个刊物如果只是发表老教授、老專家的文章,难免会使刊物显得老气横秋,缺乏生气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而如果只发年轻人的文章,也会使得刊物锐气有余而深度不够。知名专家、老教授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刊物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年轻学者和年轻队伍,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所以,学术刊物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作者年龄结构,否则就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四,学术刊物还存在一个作者职称和学历结构的平衡问题。学术刊物应以文章质量为标准而不是以作者职称和学历为标准来选取文章,然而现在的期刊评价标准中对作者职称和学历有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很多学术期刊直接设定了作者职称和学历的最低要求。实际上,这种机械的职称和学历要求有很大的问题,职称高、学历高的作者未必每篇文章质量都高。学术期刊不能简单地以职称和学历作为选择和编发文章的标准,要尽量做到结构性平衡。

其五,文章篇幅也有个结构问题。有的刊物为了转载指标好看,保持自己的核心期刊等头衔,规定了文章的篇幅,一般是要求一篇论文在1万字以上,这样在整个刊物页码一定的前提下,文章篇幅越长,发文数量就越少,通过把分母做小的办法,使得转载率和引用率数据更好看,在评价排名中能有更好的位置。然而文章长短并不决定文章质量,长文章未必就有创新,短文章未必就缺少创新。需要根据学术文章选题的具体情况而不是文章的长短来决定是否予以刊发。

(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人员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促进学术交流,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术期刊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后,有关部门为了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支持创办新刊、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我国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对外交流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于意识形态、语言、话语体系等因素,在对外交流中进展缓慢,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对外交流:一是沿用已经证明可行的办法,通过创办外文学术期刊、翻译长摘要、加入国际化的商业数据库等方式,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声音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二是国家要参照对外文科技期刊的资助,加大对创办外文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支持力度,资助有条件的单位创办哲学社会科学外文学术期刊,把高水平的原创成果首发在自己的期刊上,或者将已发表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用外文发表,打造对外交流的学术平台,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用外国人也能理解的概念和概念体系讲述中国的学术故事。三是积极组织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设置相关议题,组织国内外学者就相同的话题发表见解,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把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刊物(最好是首发在国内刊物及其外文版)上,从而推动这些问题的国际化交流。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编审)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