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歌叙事,寓事于情
——川音原创歌剧《王光祈》的音乐呈现与时代寓涵

2023-09-05黄嘉琪黄丽舒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救国歌剧音乐

黄嘉琪,黄丽舒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四川音乐学院以落实“以演促教”新型教育方式、开创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强化政治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目的,师生团体创作表演了歌剧《王光祈》。“该剧剧本由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立云,戏剧学院左芝兰教授创编,党委常委、副院长孙洪斌作曲,伍埕导演,饶建华教授题写剧名。”[1]通过对王光祈的解读,以音乐和戏剧的形式展现了处于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的王光祈不断找寻“音乐救国”的最佳途径与救国救民的决心。

四川音乐学院对于王光祈先生的研究已有四十余年。在学术研究方面,川音不仅成立了国内唯一的王光祈学术研究中心(基地),也曾多次开展全国性的学术交流讨论会,其中,1984 年举行的“王光祈学术讨论会”是首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在对王学的研究上,川音师生的脚步从未停下。2021 年10 月7 日晚,历经两年多的准备,川音师生在四川省成都市城市音乐厅首次以歌剧的艺术形式将王光祈的伟大事迹展演出来,这不仅是王光祈研究上的一个新的突破,更是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贺礼。观众在歌声、乐声中回顾了王光祈一生中的重要经历,感受王光祈的赤忱爱国之心。

一、创作视角:用“音乐救国”的生命意识与当代和未来对话

(一)与当代对话:二十世纪的涅槃重生

在本文中,“当代”是指王光祈青年时期。“王光祈先生的一生,是一个从政治救国到音乐救国不断求索、不断奋斗的过程。”[2]

从古至今,音乐与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密切相关,音乐对国家、政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王光祈的一生中,他始终以“音乐救国”的生命意识与时代对话。歌剧的第一幕“少年中国”里,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王光祈在李大钊、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与鼓励下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立志培养中国少年,改变积贫积弱、腐朽落后的旧中国面貌。“少年中国”是振聋发聩的民族强音,吹响了整个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歌剧的第二幕“工读互助”中,少年中国学会虽然汇集吸引了国内各地的青年,但青年的出路成了一大问题。为了探索和实践青年改造之路,王光祈建立了“工读互助社”,试图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青年走向团结互助、自立自强之路。但这些行为并未起到一定作用,是“空想主义”,从而导致王光祈远赴德国留学,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知识来寻找“救族”“救国”的最佳途径。

在留德期间,王光祈深受西方音乐体系的影响,使得他更加认为“音乐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民族性国乐”。他通过借用西洋音乐的研究方法整理中国音乐理论,花费了大量时间比较中西两者在“律制”上的根本性不同,“如对乐谱、制乐方法等深究,在乐谱研究上他将中国的工尺谱、古琴谱译成五线谱;用西洋音乐的乐器分类法取代中国传统的八音分类法等。”[3]与此同时,王光祈将中西方音乐结合并分析异同,将“1925 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作为中学音乐教材,详细地介绍西洋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在1928 年发表的《德国音乐教育》一文又介绍了德国的音乐教育结构……”[3]那个常在图书馆待一整天、饿了就吃冷面包、渴了就喝冷水、瘦瘦高高、背脊弯弯、最后因积劳成疾而逝世的人啊……王光祈先生为“建立民族性国乐”已经付出一生、竭尽全力了!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音乐救国”的理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未曾真正实现,然而王光祈在“建立民族性国乐”的道路上完成了中国音乐学学科框架的构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在中国音乐学乃至东方音乐学等众多领域留下了拓荒者的足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长久的影响!

(二)与未来对话:二十一世纪的反思展望

本文中的“未来”是指二十一世纪后出生的这代人的时空。

当今时代,我国重视文化教育、普及素质教育以及大力弘扬美育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不计其数的青少年接受了“美育”教育,有机会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我们似乎对“音乐救国”的需求不再渴望,但强国离不开音乐,因为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音乐更是关键要素之一。

随着地球慢慢变成“地球村”,数之不尽的文化向我们涌来,音乐文化也从单一变得更加多样化。音乐种类冗杂、质量低下、内容低俗、明星流量制胜、严重缺失“民族性”等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严重阻碍。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又得重提“音乐救国”?我国地域辽阔,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条件下,我国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更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令人失望的是,除专业学生和爱好音乐文化的人之外,很多青年不愿意去了解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音乐文化,甚至还存在抵触心理。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总结歌剧《王光祈》给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的启示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一是国家政府应颁布相应政策,让中国音乐文化思想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人民群众,实现真正的“雅俗共赏”;二是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宣传弘扬中国音乐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存在对音乐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与中国音乐相关的音乐节、比赛以及创办中国音乐文化期刊杂志等方式引导师生学习。这与王光祈在留德期间仍编写适用于中国音乐体系的教材同理,都具有教化作用。三是人民群众应培养自身对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应只是一味崇尚外国的音乐。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意大利歌曲看齐,最初它们也仅仅是意大利民歌,而如今在许多国家广为传播,因而只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才能使中国音乐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为实现“音乐救国”理想,王光祈先生选择攻读音乐学。他的音乐理论研究,归根结底以中国民族性音乐研究为中心和依归。黄翔鹏学者在纪念王光祈百岁诞辰之际表示了对王光祈先生的敬意,他这样说道:“王光祈知道新的文化建设需要传统的基地;王光祈知道整理传统遗产、创造新的国乐需要西学的帮助。”[4]而我们这一代人要将“音乐救国”作为生命意识是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在保持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的同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质,如此才能固其根本、使之长存。正如王光祈所言:“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5]综上所述,“音乐救国”之路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二、创作走向:以歌塑人、以情动人、以演促教

(一)以歌塑人

本剧最大的亮点在音乐创作形式上,创作者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男女独唱、多部重唱和合唱等多种形式,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对音乐主题的核心因素追求和对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创作理念的把握。从全剧来看,歌剧整体架构统一明确,充满历史性的鲜明个性色彩;在歌词编写、音乐与文本上契合度极高,极具史诗性。该剧的音乐曲目既融汇了东方民族音乐元素,又有西方歌剧的音乐范式,将浓郁的本土特色元素与欧洲音乐风情有机融合。内心独白式的咏叹调凸现了王光祈深刻复杂而又充满挚爱的成长历程,既叙事又抒情的宣叙调在合唱团的和声与舞蹈演员的形体陪衬下显得清晰饱满且悦耳动听。与此同时,整部歌剧的歌曲综合了极强的成都平原特色音乐元素与曲艺传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不仅给本地人一种熟悉亲切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以及对川文化、川乐、川剧向往的学者。

“以歌塑人”生动体现在歌剧中运用音乐塑造形象上,其创作与表演符合人物的性格、行为习惯、思想感情,并达到声情并茂之效,将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王光祈作为本剧的中心人物,不论是迷茫还是探索,他始终心怀音乐救国之志。因此,笔者选择了本剧经典独唱曲段——王光祈的男高音独唱《为什么我选择了音乐》和《我就作那开门的人》进行分析。这两段以宣叙调和抒发情感的咏叹调的形式有逻辑地进行升华,两段之间用王光祈的内心独白进行衔接,使王光祈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不仅讲述了音乐对王光祈的生命之意义,并且引出王光祈想要通过教化人民来改变社会的思想以及决心用音乐改造国民思想以救国的理想萌芽。这也是歌剧前两幕的主要内容,通过音乐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向观众清楚地交代了故事情节。

男高音独唱《为什么我选择了音乐》为二段体曲式结构,主调为C 大调,慢板速度,乐曲开始低音诉说般浅唱,将王光祈选择音乐的原因向听众娓娓道来。其中,A 乐段为平行材料的非方整性结构,收拢性结束,为B 乐段的高潮部分作铺垫。第45 小节到第46 小节两小节的间奏部分,音型节奏由十六分音符转为更具密集音效的三十二分音符,音阶发展也由中音区转为高音区,旋律起伏较大,出现音程大跳,节奏变化丰富,并加入合唱,强烈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更好地突出B 乐段的浓烈色彩。

B 乐段为引申型后段,在节奏与音型上与A乐段有较大变化,但在调性上仍为C 大调,音乐语言凝练,材料高度集中,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切分音与十六分音符的碰撞使音响效果饱满且改变了节奏重音,特别是在55 小节后加入合唱,突出了磅礴气势,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色彩。其中,第一句“中国不只是长辫与裹足”中,“中国”两个字采用了六度大跳,大切分、延音线及前八后附点改变了节奏的重音,配合掷地有声的歌词,讲述了音乐对于王光祈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他渴望用音乐来教化、改造国民的理想。从第66 小节到第75 小节为结束乐句,第70 小节八分音符平稳进行,然后大六度跳进自由延长并停留在了主调的属音上,最后结束音为四拍半的长时值主音。整个后半段的力度层层递进,加入合唱后在整个听觉效果上显得更加铿锵有力,最后以ff 力度结束全曲。

男高音独唱《我就作那开门的人》整体为咏叹调风格,音区旋律起伏较大,线条流畅优美,节奏规整,力度层层递进。衔接了前一首《为什么我选择了音乐》的情绪并且进一步迸发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王光祈的人物精神。该乐段为三句式结构,同头变尾,以同样的歌词“我就作那开门的人……”开始,三句速度较舒缓,为慢板速度,在一次次重复中推向高潮。其中,A句和B 句主调为F 大调,收拢性结束。乐曲中,间奏为第39 小节至第48 小节,采用了音阶级进的转折式进行,增加了半音色彩和作品空间感,以中弱的力度进入第三乐句。“让欧美现代的风,唤醒古老的青春。让黄钟大吕,从昆仑之巅,响彻寰宇,文质彬彬,天下相亲。”该材料来源于前两个乐句,但音区更高,力度变化稍大,节奏更加紧凑,常出现4 度和5 度的音程跳进,并在调性上转为前两乐句调性的近关系调——a小调,旋律变得跌宕起伏又磅礴大气,展现了王光祈心怀家国、勇担时代之任的革命形象。第69 小节重复“天下相亲”结束句,音值拉宽,切分节奏以及最后d2 跳进至a2 音,并以四拍半的渐强拖拍结束,掀起了全曲的最高潮,随后是振聋发聩后的一片静寂,突出了音响上的强烈对比,具有强烈戏剧性的音乐将王光祈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展现得饱满有力。

在歌剧中,合唱起着烘托气氛、交代叙事等作用。歌剧《王光祈》中的经典合唱曲目有《王光祈是谁》《巴黎和会》《昆仑之巅》《到那一天》;混声重唱、合唱有《等着我啊,等着我》。该剧对于合唱的处理有着多元化的形式体现,《昆仑之巅》是交响大合唱的形式,其他段落的合唱则根据剧情的需要,设置了男女齐唱、双声部、三声部、混声四声部等形式。大合唱《昆仑之巅》为ABA1 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以合唱与交响相融,以达序曲之磅礴,突出了王光祈先生的人物立体度并给予听众一种振奋、热血沸腾之气势。全曲为慢板速度,主调为D 大调,第一部分为交响乐器演奏,由主题动力发展,奠定了主题基调,弦乐与管乐紧密交织,慢板到快板的速度变化,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错落有致地与跳音相结合,力度变化大,音区起伏大,后以中强的力度过渡到人声的加入,四个声部紧密交织,以近似齐唱的音响效果唱响主题乐句,力度由mf 到f,前四个乐句调性稳定,停留在第71 小节的D 大调主和弦上,形成稳定浓厚的合唱色彩。四个声部的混声合唱更能体现出20 世纪2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铁蹄下的中国热血青年的救国之心和不屈精神。

(二)以情动人

歌剧《王光祈》的一大特色是对于民族性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性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的情怀。王光祈先生及他的伟大事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内忧外患、苦不堪言的,也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这个王光祈是谁?是谁?他话不多,高高的额头,瘦瘦的个,比德国人还严谨刻板得多,他言必行,行必果,一点都不让人生蹉跎。”这段话节选自歌剧唱段《王光祈是谁》,使用白描手法,并以第三人称的曲目将王光祈的形象诉诸观众的听觉与想象之中。

国家和民族是王光祈一生的热望,理想与音乐是他永不止息的力量,少年中国学会所倡导的“实践、奋斗、坚忍、俭朴”是他秉持一生的信念。在这部歌剧中,爱情、亲情、友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民族情、中国情、国家与人民的感情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上显得格外珍贵。我们终将吹响黄钟之律,登上昆仑之巅!

(三)以演促教

德国有一套很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王光祈在切身体验、学习这些先进的思想、教学体系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中国的情况不断尝试,为了能够打开国人的思想、开拓国人的音乐视野,他践行“音乐救国”的意识,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观众看到这一幕幕时也会对音乐教育感触颇多。

“以演促教”是21 世纪高校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原创歌剧《王光祈》以歌剧的艺术形式将王光祈一生的伟大事迹、重要人生经历、感情线变化贯穿全剧,并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其中的起伏荡漾以及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幕幕身临其境的教学课堂,做到“教、学、研”三位一体,让所有参演学子不仅获得了实践表演机会,更通过反思收获到了课外知识。川音学子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王光祈先生的崇高敬意参与到本次歌剧展演活动中。对于音乐表演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参与歌剧排演所经受的锤炼打磨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最有效地丰富舞台经验、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借鉴前辈的经验。

三、创作反思:不足与展望

(一)反思不足

从总体上评价,《王光祈》的首演作为原创歌剧来说是成功的;但从现场观众的反映和议论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歌剧的戏剧性较为缺乏。对于歌剧而言,到底应该歌多一点,还是剧多一些,或者歌与剧应该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就歌剧《王光祈》的首场演出来看,歌的部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强于剧的部分,如果能在歌舞满场的基础上再增添些许戏剧性、故事性,那么王光祈的舞台艺术形象或许会有更加饱满与丰富的表现。

二是剧情跨度层面较大。或许是因为在四幕歌剧中完整演绎王光祈的一生极为困难,若观众对王光祈未曾了解,观看起来就可能有些吃力,尤其是第三幕、第四幕的上半场,而作为下半场的第一、二幕在情节上则更连贯生动一些。

三是歌词字幕的缺失。整部歌剧中的歌曲都是中文歌曲,配备中英双语字幕不仅仅利于中国观众观看时体会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以及歌词的意蕴,更是将中文推向世界的桥梁,让外国观众在观看时能够了解其意。语言有国界,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瑕不掩瑜,尽管存在上述不足,但原创歌剧《王光祈》还是一部不错的作品。这部原创歌剧还需要精心打磨,从剧情、音乐、歌词、舞美、字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打磨。十年磨一剑,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展演中,川音师生一定会把《王光祈》打磨好,一定会将更精彩的《王光祈》呈献给广大观众。

(二)展望未来

在《王光祈》的首场演出中,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笔者相信经过时间与实践的磨练、改正,一定会越来越精彩。从短期来看,可以就上述提到的四个不足方面或未提及的、能及时修正的问题进行改正,并在排演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就长期发展而言,笔者认为原创歌剧《王光祈》能将民族音乐学家王光祈一生的重要经历和报国热忱尽情展示在歌声、乐声中,运用艺术形式传递王光祈永不止息的革命理想,无疑是极为优秀的。

这部歌剧旨在宣传王光祈先生的无私奉献之精神、敢为人先之勇气、理论研究之不懈以及刻苦钻研之勤心,通过这场视听盛宴让观众对王光祈的伟大事迹更加了解。事实上,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并未实现家喻户晓,也并未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中,所以能够出现这样一部优秀的原创歌剧作品,并且歌剧里经典的歌曲能够广为传唱,证明这部歌剧真正实现了“声”入人心,也真正成为“川音品牌”、四川温江区的地域性作品以及王学研究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四、结语

事实证明,歌剧《王光祈》不仅以音乐艺术形式宣传了四川音乐学院,更展示出了作为中国西部艺术高校的四川音乐学院的原创能力与表演实力,是一次成功的以演促教、教学研合一的歌剧实践。感谢川音师生的精彩纷呈、四川政府部门的支持,歌剧《王光祈》将王光祈的伟大事迹立体生动地展演出来,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不仅是在王光祈研究上的一个新的突破,更成为“剧美天府”回望百年路奋进新时代——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优秀剧目展演作品,也是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贺礼。王光祈虽然因积劳成疾而过早谢世,但他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活动家”和“一位胸怀四海、纵观古今,横贯中西、脚踏实地为我国现代音乐学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是被载入史册的。[6]音乐学习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作用,唯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理论指引之下完成学习实践任务,方能成长为拥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优秀人才。王光祈先生能够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是我国音乐学理论的奠基人,更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上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奉献拼搏精神。

猜你喜欢

救国歌剧音乐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走进歌剧厅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听谎有瘾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