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条件对滨海公路桥梁的影响及防治对策分析
——以塔马塔夫疏港道路改扩建工程为例

2023-09-04李文碧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马达加斯加植草路基

李文碧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41

二十一世纪,我国对外建设项目日益增长,其中滨海公路桥梁建设是重点,助力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但是,自然地理影响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滨海公路桥梁建设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此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

1 项目概述

马达加斯加RN2公路是塔马塔夫向南唯一通道,也是马国交通量最大的国道。本项目与RN2公路衔接,成为连通首都塔那那利佛和塔马塔夫港口最重要的快速通道。拟建项目位于塔马塔夫市南部,项目起点位于现状进港道路与RN2道路环形交叉处,沿现状疏港道路往东南方向布线,经称重站后跨塔马塔夫内河Des Pangalanes河,之后在K2+840处偏离老路,上跨镍矿厂铁路后继续沿东南方向布线至海边,之后道路折向东北方向并沿海边布线直至塔马塔夫港进港处,终点位于塔马塔夫港进港处,建设路线全长约9.692km。

2 塔马塔夫疏港道路及桥梁现状

既有道路路面为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两种,调查小组在沿线通过目视的方法对沿线公路路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表1 既有道路路面情况

水泥混凝土路面大多路况较好,部分段落路况较差,有横、纵向裂缝、交叉裂缝、板角断裂、断裂板、错台、填缝料损坏等病害。沥青路面整体外观质量一般;多数病害程度严重,如纵裂、横裂及不规则裂缝,此外,还包含坑槽、龟裂等现象。

同时,既有道路总计1座桥,长56m,跨径为15.5+25+15.5m,桥面铺装为沥青混凝土,桥面宽11.5m,两侧各设置1.45m宽的人行道。桥梁工程总体外观质量一般,桥面左、右侧排水不良,泄水孔被泥土堵塞,护栏扶手缺失。

3 塔马塔夫疏港道路改扩建工程中自然地理的影响

3.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是世界第四大岛,南北长约1300km,东西宽约500km,海岸线高达五千多公里,国土面积大约为59万km2。同莫桑比克海峡相隔,并同非洲遥遥相望,彼此之间的最短距离为400km。马达加斯加附近分布这各种大大小小的岛屿,如科摩罗群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等。

马达加斯加岛主要由物种地形,其中,中部地区为高原,海拔大约为1000~2000m,且同山丘、盆地、平原相间;东部为山坡地形,起伏不平;西部为平原、高原地形,比较平缓;南部地形也比较平缓;北部地形特别复杂,主要是喀斯特地貌,还存在盆地、火山等。这里,察腊塔纳山是该地区最高山峰,海拔高达2876m。拥有四条河流,分别为贝齐布卡、齐里比希纳、曼古基和曼古鲁。本项目位于马达加斯加中部城市塔马塔夫的东南部,公路选线范围内主要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微丘区,起伏较小,对工程建设较为有利,但沿海部分需要设置较高的路基填方。

3.2 气候

该地区地形十分独特,各地区气候之间的差异明显。整体上,该地区可分为旱季、雨季。其中,东南沿海位于迎风坡,水汽比较丰富,所以被归为热带雨林气候,季节之间的变化较小;每年度降雨量较大,十分湿热,平均温度为24℃;中部为低矮的山脉,属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3℃;西部处于背风坡,水汽难以到达,属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26.6℃。塔马塔夫在东部海岸为东部热带雨林气候,该气候由信风导致。

塔马塔夫年平均气温为24℃,雨季为26℃,旱季为22℃。年平均降雨超过4000mm。旱季期间对工程建设较为有利;雨季期间,受降雨及可能的雷暴影响,对工程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不利条件。

3.3 地质及土壤

1)地质构造

马达加斯加实际上属于非洲克拉通的一部分,其地质演变过程同东非大陆比较相接近。从整体上分析,其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组成,东、西两岸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沉积地层。东海岸比较狭窄的平原处滋生出了一系列带沉积,且能够同之前的变质岩系进行密切接触,断裂走向呈北北东向;西海岸则是断陷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向,其东缘出现了北东向、北北东向两种断裂,从而形成了盆地边缘,其发育同之前晚古生代地层相接触,盆地渐渐地朝着西边延伸到海域中,滋生出沉积地层,地层和断裂西倾避免明显。

2)地层岩性

前寒武系基底岩层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东部,面积所占比例为2/3,是一种典型的多山地形。基底结晶岩带主要分为Androyen、Graphite、Vohibory等。其中,Androyen系统主要分布于马南部,属于深变质岩基底;Graphite系统则是花岗岩地块在泛非造山运行过程中逐渐渗透到 Androyen系统岩石中。基底杂岩渐渐被地岩浆岩入侵,并予以切割,同上面覆盖的沉积岩呈断层密切融合。

3)构造运动

马达加斯加的基底构造特别复杂,且通过了长期的变质、变形影响。地质构造经历时间较长,可将其归纳为太古宙克拉通化、元古宙一早古生代克拉通内活化造山、晚古生代之后的构造裂陷。

4)地震烈度

根据全球地震烈度区划图(GSHAP—1999), 本项目地震加速度值为0.02g~0.04g,抗震设防烈度相对较小,这里无需考虑地震这一因素。

5)土壤

本项目工程沿线广泛分布浅灰色细沙和栗色细沙。

3.4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马达加斯加水域面积有5500km2(2100平方英里),地表水资源丰富。贝齐布卡河(Betsiboka)是马达加斯加中北部的河流,从中部山区发源地往西北方向流动,河道全长525km,河水因沉淀物呈现红色,大部分沉淀物在河口处聚集,流入莫桑比克海峡。伊库帕河(Ikopa)是贝齐布卡河最大的左支流,流经首都塔那那利佛南部郊区,河道全长485km,流域面积18550km2。塔马塔夫市主要河流有Pangalanes河。

2)海浪重现周期与高度

根据50年一遇极端潮位计算得出的沿海路堤最低设计高程为4.888m。

3)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项目选线区域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孔隙裂隙水三类。

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由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的不同,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也不同。

3.5 不良地质

在对RN2和Toamasina港口之间高速路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地质调查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

从 K0+000 到 K5+730之间,到地下3m深位置土壤构成为灰白色~栗色沙子,3m~5m深位置为浅灰色沙子。在普洛克特达到最佳值95%时,CBR的值为14~27。

沿沙滩从K 5+730到项目终点,到地下5m深位置土壤成分主要为海沙并有贝壳,在普洛克特达到最佳值95%时,CBR的值为18~23。

4 具体防治对策

4.1 设置橡胶坝拦截海水

橡胶坝,也被叫做橡胶水闸,受力骨架以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为主(制作时,橡胶均匀地涂抹在合成纤维织物的内外),且同合成纤维植物进行加工,从而制作成胶布,将其锚固在底板中,如此便可形成封闭贷形[2]。最后,将水或气体充入其中,如此便呈现出袋式挡水坝。橡胶坝可向坝内充、放气或水,确保坝体能够自由地升降,从而实现发电、航运、灌溉、防汛等作用。在塔马塔夫疏港道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桥梁均设计在河流入海口,在其每一侧设置橡胶坝,不仅可对海水进行有效拦截,避免涨潮时出现海水倒灌的情况,而且还能够分离海水、河水,避免海水长时间冲刷与浸泡桥梁、堤岸,引起腐蚀情况。

4.2 涂防腐材料

在桥梁结构表面进行涂料防护方法,尤其是桥墩、承台及海水能够冲刷的桥梁结构,在其表面涂抹上防腐的油漆,如此表层可迅速形成一层致密、有效地保护层,隔离混凝土与水、气,预防渗透氯离子,抑制混凝土碳化的进程,减少海水的不良影响。同时,防腐涂料这一方法还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中使用,提高防腐寿命,一般情况下可使用五年,且附着能力较强,施工便捷[3]。

4.3 加厚混凝土保护层

滨海地区空气湿度较大,水汽凝结较多,空气中往往漂浮着大量氯离子[4]。在这样的环境中,暴露在外的钢筋极易被腐蚀。所以,相比于内陆,滨海地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该增加。通过长期观测,塔马塔夫疏港道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桥梁应实施加厚处理方法,保护层应设计为5-10cm,如此可强化钢筋抗腐蚀的能力。

4.4 路基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

因滨海公路路基填土高度相对较低,所以边坡防护设计较为简单,一般选择使用植草防护、干砌预制块体防护[5]。这里,路基高度<3.0时,可使用喷波草籽植草防护;高度>8.0,选择使用窗式衬砌拱植草防护。另外,桥头路段边坡选择空心棱块植草防护;浸水路基选择C30六边形预制块防护;浅海路基采用干砌彩色混凝土预制块防护(见图1)。

图1 边坡防护—植草和植草砖

另外,为了能够保护路基,这里选择膜袋混凝土进行临时防护,也可铺筑防浪块,在防浪块中浇筑一定量的混凝土,有效连接,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整体,强度更大[6]。若边坡高度相对较高,可采取分级防护施工的方法。一般而言,一级选择栏栅板防护,依次向上一级选择防浪块防护,必要的时候还要设置防浪墙(图2)。

图2 防浪墙

另外,路基排水可选择修筑边沟、设置雨水口、单一横向雨水管等方式[7]。其中,边沟排水,则是修建0.6m×0.6m或 1.0m×1.0m的梯形边沟;也可选择雨水口、雨水管排出路面水;有的路面水散流入到边沟,然后再排出路基。

4.5 桥梁桩基采用地下连续墙

通过对该项目的了解得知,其沿线到处都是滩涂,对此需强化地基。为充分保护桥墩、桥台,选择使用地下连续墙予以围护。这里,地下连续墙则是借助大量挖槽机械,巧妙利用泥浆的护壁功效,在地下挖出一根窄、深的沟槽,并将预先制作的钢构架置入其中,浇灌适量的材料,构建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连续的地下墙体(见图3)。

图3 地下连续墙

滨海地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建筑物下部结构均处于海水中,海水对其的侵蚀比较严重,而使用地下连续墙,实际上为建筑物外围填设了保护屏障,可避免建筑物直接接触海水,发挥间接保护的作用,从而延长桥梁使用时间。

5 结语

总之,滨海公路桥梁建设中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比较深刻,应引起高度重视。基于自然地理条件对公路桥梁的影响机理,制定与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防范措施,大胆尝试新工艺、新方法的创造与投入使用,如地下连续墙形式,建设出高耐久、长寿命的滨海公路桥梁,为当地人民造福。

猜你喜欢

马达加斯加植草路基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马达加斯加燕蛾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生态植草沟对降雨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试验分析
荒野求生2·马达加斯加寻宝记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石家庄市滨水生态园植草沟建设与应用效果分析
堤防植草现状与管理问题分析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