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

2023-09-03刘欢田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现代化

刘欢 田野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因此,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动力基础,要置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语境中去理解。国家利益、市场需求、创新、竞争与交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动力基础,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可能性。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耕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等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为此,要从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观念、乡村文化产业等角度出发,探索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 现代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4-0059-07

“三农”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意义重大,需要抓紧抓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塑造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然而在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乡村文化逐渐丧失其独立的文化形态与特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为社会各界所重视。而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包含的重要理论议题,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动力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因此,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动力基础,要置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语境中去理解。

(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中国近百年来的乡村建设旨在振兴乡村,建设现代乡村。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要使乡村文化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为此,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指向,从而助力乡村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它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行为等领域。”〔2〕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 〔3〕33。传统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乡村文化,但自20世纪以来,社会转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乡村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在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中,费孝通笔下描述的乡村“差序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由于市场经济的介入开始逐步解构,但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的文化失调。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加快,伴随着乡村政治、经济等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更为迫切。为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乡村文化建设要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创新发展乡村文化蕴含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方法体系。同时,乡村文化建设要遵循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规律,促进乡村文化中大传统的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与村落文化中小传统的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3〕80-88,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逐步增强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进而提高农民参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认同感。此外,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归宿是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因此,乡村文化建设要关注农民的主体性建设,以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塑造农民精神世界,满足以人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基础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国家与市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的嵌入融合式的文化互動过程。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具有由国家利益、市场需求、创新、竞争与交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动力基础,为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可能性。

1.维护国家文化利益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国家文化利益这一概念具有多重性,既包括国家文化产业利益和国家文化自身利益两个方面,亦指国家的文化建设方略有利于整体国家利益〔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的重要措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以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为根本动力,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重塑乡村文化主体性。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旗帜与方向,引导、规范其举什么旗帜、为了谁、实现什么任务目标。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要求乡村文化建设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得到广泛践行;要求构建具有民族认同感、反映农民生活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乡村文化建设在其中获得自身发展的价值归宿;要求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要求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指向。

2.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动力。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在生产经营领域占居主导地位的新型现代产业,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主导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图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吸引力,在于其提供的乡村文化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忘怀的精神体验,这也就要求“真正被创造出来的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玩具或一个游戏,而是整个世界”〔5〕。一个个乡村文化产品就是构成“乡村文化世界”的重要组件,也是消费者进入“乡村文化世界”的入口。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乡村文化产品需要从最初的“能用”层级逐步发展到“意义”层级。同时,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优化乡村文化内容为导向,创造乡村文化消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空间。这就要求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在内容上注重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在表达形式上运用乡村民俗表演、乡村音乐、乡村手工艺、乡村美术等现代表现手法,在行为目标上为消费者提供进入“乡村文化世界”的多元渠道,从而描绘乡村文化产品背后的乡愁图景,营造沉浸式的情感文化体验。

3.以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为价值导向的文化创新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内驱动力。现代化的实质是转型,而实现转型的内驱动力是创新,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创新是人类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深刻展现,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方面。其中,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内核,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又对文化内容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拓展了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范畴。当前,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文化内容创新,促使乡村文化建设重新审视生长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乡村传统文化,以时代需要作为传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文化传承、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批判为条件进行现代化转型。同时,形式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既包含文化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也表现为文化创作方式的改变。近些年,多元化消费需求引领下的文化形式创新,促使乡村文化建设与信息系统、技术系统、知识系统产生互联互动,向文化价值符号生产、“云上”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时尚风貌塑造等方向发展。但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乡村文化的内容创新还是形式创新都离不开农民主体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新为了谁、依靠谁,影响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生命力。因此,以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为价值导向的文化创新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内驱动力。

4.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中西文化交流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外部动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放与交流的过程。文化交流内在包含着文化间的竞争、适应与合作,能使不同文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的具体实践中,不同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将带来文化间的竞争,同时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又会引发文化的自我调整,因此,不同民族文化在竞争与适应过程中会形成并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正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目标。当前,在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锻造、城市文化的强势竞争、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同时也在不断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文化生态变迁。所以这些文化交流驱使着乡村文化建设面向世界与未来发展,要时刻保持内在生命力与外在传播力,以形成自身的文化竞争优势,从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强国建设。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境遇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已然发生深刻变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程度不断提高,但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指向,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予以重视。

(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其中,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竞争力是体现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

1.乡村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农民文化消费是体现乡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点内容。新时代以来,在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2012至2021年,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从237.02亿元〔6〕增至626.52〔7〕亿元,在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的占比增至55.3%〔7〕。从2013年开始,中央财政就每年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行政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与落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如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等真正做到“用起来”“活起来”。同时,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诸如“乡村阅读季”“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广受农民欢迎。近年来文化下乡力度加大,截至2021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109.8万场次〔8〕。在文化消费方面,2021年农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提升至1 645.5元/人〔9〕,农民文化消费更加理性化、数字化、绿色化,主观幸福感增强。

2.乡村文化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内容创新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除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等原有重点工程之外,《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还新设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以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知识、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是乡村文化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乡村文化知识变迁中,科技的成分明显增加。如全国有一万多个“乡村e站”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服务。中国科技协会通过配发科普大篷车,创建乡村科普活动场地,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科普服务边疆”活动等方式,以有效促进乡村科技文化传播。同时,党和国家通过建立高校传承基地、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发智慧博物馆等方式,创新了乡村文化知识展现形式。在乡村文化制度变迁中,红白理事会、老人协会、乡贤理事会、妇女禁赌协会等新型乡村社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同时,党和国家通过大力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革除乡村传统文化中的陈规陋俗,塑造现代村规民约,促进了乡村制度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在乡村文化观念变迁中,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积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乡村。同时,多数农民的行为道德、行为观念和行为礼仪能够符合现代乡村社会要求,经济开放、政治民主、崇尚科学与法治,已经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与风尚。

3.乡村文化竞争力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影响乡村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上,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举措。同时,部分地区涌现了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成功典范,如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利用关中乡村民俗文化、手工艺等人文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关中印象体验式乡村文化旅游产业〔10〕。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乡村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渠道越来越多,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法文化交流年等活动的开展,使乡村文化国际市场扩展迅速。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乡村文化人才振兴工作,于2019年起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积极培养乡村文化宣传人才、乡村手工艺传承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乡村实用文化人才、乡村文化志愿者,以促进不同类型乡村文化能人发展。例如,在基层实践中,重庆市江津区积极组建了一支规模达1 200人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对农民实行“传帮带”,不仅创作了反映农民心声的戏曲、小品等节目,还引领了乡村文化振兴风潮〔11〕。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虽已取得一定发展成就,但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耕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等方面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出现效率困境。新时代以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从增量发展转向注重效能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农民对乡村公共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却出现了效率困境。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运行效率总体不高。虽然农民对乡村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有着较高的需求率,如农民对广播电视村村通、送戏下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需求率分别高达84.9%、74.6%、79.4%,但与之相对应的满意率却相对较低,分别只有40.9%、36.3%、42.9%〔12〕。而且约两到三成的农民因“不感兴趣”“不了解”“路程远”“不识字”等缘由,很少参与到乡村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中来〔12〕。造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提供的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未能更充分地契合农民对“发展型”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诉求。从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看,国家主导下的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容易陷入自上而下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管理模式中,从而容易造成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度低或频次低。此外,从需求侧层面考虑,农民个体文化资本的积累程度、乡村数字贫困也深刻影响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2.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农耕文化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在农耕实践中创造、积累,并不断传承发展的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一切实体和非实体的文化总和。首先,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存在着主体不足的情况。如年画、竹绣帘、剪纸等民间技艺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导致类似这些民间技艺的发展存在传承人断层的情况。其次,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管理部门内部联动效应弱,传统项目式保护方式易出现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类型单一、保护方式碎片化的问题。最后,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衡和经费不足的情况。如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保护农耕文化的重要部门,是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乡村文化指导处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地域分布不均衡,而且大中型农耕文化博物馆数量较少,大部分小于1 000平方米。此外,在政府财政支持方面,大部分农耕文化博物馆仍需要自筹经费,且经费筹集难度较大〔13〕。造成农耕文化传承发展遇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农民、社会经营者对农耕文化的伦理价值认识不够深刻,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保护农耕文化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了农耕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二是部分有關农耕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强,导致了农耕文化传承人的传承权、获得帮助权等缺乏保护。同时,有关部门内部及其与社会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了农耕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难度较大。三是城镇化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日渐减少。

3.部分乡村仍存在不文明乡风。乡风体现着乡村文化观念,而不文明乡风则直接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部分乡村仍然存在着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大操大办、攀比之风。部分乡村宗教迷信盛行,黄赌毒等不良习气在年节期间表现突出。同时,在参与村内集体事务方面,部分农民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凸显,对乡村公共事务关心甚少,公共责任意识淡薄。此外,部分农民劳动致富意愿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倾向,并将其带到了乡村振兴实践中,不利于形成勤劳致富、积极奋斗的新时代文明乡风。造成以上不文明乡风短期内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乡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价值观逐渐由较为单一的同质性价值观转向了多元的异质性价值观,同时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经验思维方式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仍存在较强阻滞力,一些乡村社会运行模式和农民生存方式仍未与中国式现代化建立起本质关联。

4.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仍需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是乡村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现有的乡村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文旅休闲和康养产业,乡村文创与研学、乡村体育竞技等类型的文化产业则较少。乡村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的融合度还有待提升,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信息产业与乡村文化市场的结合度也不高,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同时,部分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农户、合作社等乡村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在资源整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其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另外,部分乡村文化产业对本土文化和人才等资源依赖较大,且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条件较好、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乡村地区。这使得乡村特色工艺品生产实现规模化较难,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且即使部分乡村特色工艺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也面临着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如何保留的难题。造成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乡村文化资源自身的特殊性所致。部分乡村文化产品受个性化生产方式所限,不便于实现标准化生产。此外,部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大,可开发使用的自由度较小。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支撑力不足。如乡村道路硬化率较低,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仓储尚不健全,从而使城市资本下乡风险较高。三是乡村文化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受传统项目式、产品式开发思维影响,乡村文化产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弱,不注重产品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的提升,忽视个性化生产的独特价值,复制痕迹明显,从而使乡村文化产品缺乏忠实用户,制约了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

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坚实的动力基础,并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为此,需要从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观念和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品质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出现的效率困境,相关部门要坚持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经济条件、文化资本积累程度农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要满足农民的个性化文化需求,重点解决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数字贫困问题。文化数字化模式以其超越时空的实时性、便捷性等优势,能有效弥补乡村文化惠民工程难以满足农民多元文化需求的短板。为此,有关部门可结合数字乡村振兴计划,加快构建数字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可通过规范数字化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完善乡村网络平台建设,增强其实用性与安全性;可根据不同乡村地区文化特色,丰富数字资源数量与种类,满足农民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可针对乡村居民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专门为乡村老年群体设计隐私性强、操作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与系统,以提升其数字化公共文化使用水平。同时,应加大对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制定对欠发达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信息帮扶政策,创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共享空间。此外,可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场所,借助“阳光工程”“春雨工程”等志愿行动,对农民进行数字技能培训、数字知识科普,以提升其数字素养与数字化意识,逐步消弭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鸿沟。

另一方面,要通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引导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转型升级。受传统思想、科学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的公共文化活动选择存在盲从现象,其文化消费的选择易被黄赌毒文化、低俗娱乐文化等左右,这也是造成乡村公共文化供需错配的主观原因。为此,有关部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品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娱乐大众的功能,更要用优秀的文化作品讲好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劳动致富典型、道德模范、文化能人等故事,以发挥其中的教育舆情作用,进而激励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精神。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市场监管,对在乡村传播低俗文化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予以惩戒,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提升。

(二)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

优秀农耕文化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乡村文化内容的精髓。因此,要遵循现代文化发展逻辑,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文化内容铸魂。一要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工作。要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时代高校耕读教育,培养一批农耕技能指导大师。二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要深入实施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建立完善社会参与补贴机制,引导鼓励企业、民间组织、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农耕文化项目,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同时,要制定优秀农耕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涉及优秀农耕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度,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严惩违法开发经营行为。三要重塑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环境。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乡村的优秀农耕文化,保留必要的乡村庭院经济,加大传统农耕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优化优秀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生长的物理空间与人文环境。

(三)大力开展乡村移风易俗实践,促进乡村文化观念现代化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实践,能够有效抵制不文明乡风,革除乡村中的陈规陋习,促进乡村文化观念现代化。因此,党和国家要以文明创建活动、主题宣传教育、乡村自治组织服务规劝、不良行为惩戒等移风易俗实践形式,树立文明乡风。具体而言,一要积极开展文明乡风创建活动。要积极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文明个人等评选活动,注重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塑造新型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二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宣传。要通过开办农民讲习所、提供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将优良家风家训、良风美俗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场景,以宣传科学文明新风。同时,要注重发挥村干部在移风易俗中的带头示范、宣传教育作用,以优良党风引领文明乡风。三要通过乡村自治组织对农民的不良行为进行规劝。要充分利用乡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人协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用农民易于接受的拉家常、评评理等方式,规劝部分农民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实现农民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四要对农民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与惩戒。要将移风易俗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对部分农民进行批评教育。同时,要加大对乡村社会重点领域的不良风气治理,对于非法传教、参与黑恶势力等行为依法严惩。

(四)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健全乡村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够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现代化。为此,一要构建乡村文化产业链,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乡村文化IP,活化乡村非遗文化,创新乡村文化产业链内容。同时,要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利用,不断研发新的文创产业产品,开发线上销售模式。另外,要大力發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园、乡村特色旅游小镇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使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要培育乡村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鼓励民间经营主体通过独资、合资、承包等方式经营乡村文化产业,在乡村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税收减免、捐助赞助等方面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要借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重点培养乡村产业管理型人才、乡村文化产业创业带头人。此外,要发挥高等教育学校、职业院校在乡村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在其中的服务支撑作用。三要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需要形成独立的文化品牌,可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技术提升、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手段,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乡村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同时,要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产销市场,助推形成文化产品品牌集聚效应。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2〕何传启.国家现代化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2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4.

〔3〕周 军.中国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王 欣.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文化利益及其实现方式〔J〕.江海学刊,2005(04):205-210.

〔5〕Jesse Schell.游戏设计艺术:第3版〔M〕.刘嘉俊,杨 逸,欧阳立博,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37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2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1-02).https://www.mct.gov.cn/whzx/bnsj/cws/201401/W020140102461779683737.pdf.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7).https://www.gov.cn/guoqing/2023-03/17/content_5747149.htm.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750.

〔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252.

〔10〕赵 东.乡村振興中特色文化产业链构建及其实践〔J〕.学术交流,2021(07):130-14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江津:文化文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EB/OL〕.(2022-09-28).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cq/202209/t20220928_936222.htm.

〔12〕傅才武,王文德.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弱参与”及其改革策略——来自全国21省282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05):54-73.

〔13〕谭光万,臧良震,周 峰,等.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20(07):85-100.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