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08-31侯晓梅

侯晓梅

摘    要:“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类院校海洋特色专业核心教育课程,将“海洋综合管理”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既能强化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海洋意识和思政素养,实现“三全育人”。文章以“海洋综合管理”课程为例,探讨建设课程思政的意义,从专业知识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运用PBL等教学法从案例分析中深化思政内涵,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等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议,从而实现该课程专业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建设海洋强国储备人才,同时为其他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PBL;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9-0075-03

课程思政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与传统仅仅依靠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渠道不同,课程思政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储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九大也作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当代大学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加强海洋教育,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海洋意识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海洋综合管理”课程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包括海洋综合管理基本理论、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域使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执法、海洋危机预防等方面内容[2]。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海洋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海洋管理相关职业奠定良好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其辩证看待海洋发展,坚持海洋综合管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其海洋大国意识,为建设海洋强国储备人才。

一、“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专业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熟悉现代海洋工作的特点,以及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对象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掌握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海洋权益管理以及海洋经济、科技和危机管理的内涵,熟练掌握海洋政策、立法和执法管理等项内容。立足于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使其系统掌握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为今后从事海洋管理类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育人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并将其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使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海洋强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参与我国海洋事务管理。

二、“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

(一)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意识的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开发利用海洋的熱潮。然而,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海洋开发管理的诸多不当行为已经严重危及海洋健康,如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海洋权益威胁、海洋灾害频发等,海洋事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上述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思政意识。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去,初步挖掘的思政要素如表1所示。

(二)运用“PBL+案例”教学法,深化思政内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Problem)为导向,以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为目标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教授Howard Barrows创立,核心思想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该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有很大不同,它强调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知识,能够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即把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PBL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案例分析任务,课上分别汇报任务成果,进而展开全面讨论,通过现实案例、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结合,帮助其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我国海洋管理现实,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表2列举“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教学中一个案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

(三)注重实践教学,思政化为行动

实践环节也是课程思政教学重要途径,能够起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在实践教学方面,从课程教学内容中选取实践内容,例如在海洋生态环境管理部分,针对我国目前渔业资源不容乐观的现状,组织学生赴渔政管理部门、渔港等进行实地调研,举行座谈会,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在实地调研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小论文,并在课堂进行汇报,各小组交流心得体会,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切实感受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调查、写作、汇报以及团体合作的能力。

三、“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经过对“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教学反馈整体较好,学生给出了较高评价,基本能够达到立德育人的教改目的,但同时,也在课堂实践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教学经常出现以自身兴趣点和课堂内容为主要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资料进行教学。但这种方式常常会产生学生热情不高的问题。此外,教师知识面相对较宽,但仍存在薄弱点,尤其是当前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对于一些与国家海洋事业相关的新鲜思想,学生或许有更快的了解,据此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触及教师知识薄弱点。

(二)教学方式亟需丰富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程思政教改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改革不够彻底,只改形式不改核心的情况。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改革,随着课程进度和其他课程任务的增加,学生会逐渐感受到压力,认为课余时间被挤占,出现消极应付和“搭便车”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三)评价机制亟待改革

从多轮教学实践来看,线下考核试卷成绩波动性不强,整体呈现正态分布。但思政育人的效果难以单纯通过线下形式来体现,这种情况下,平时成绩成为拉开学生分数差距,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利工具。但如何为课程涉及到的各环节科学赋值,如何避免“搭便车”情况的出现,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推进“海洋综合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一)增强任课教师思政素养

任课教师作为课程重要主体,其思政素养高低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海洋综合管理”课程任课教师一般具有公共管理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思政素养,关心国家发展,但不可避免仍存在局限性。对此,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完善。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或课程组研讨活动,利用集体智慧来弥补个人思想限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二是与时俱进,参与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了解最新国情,引发教师思考。三是到其他院校调研,通过交流学习,开拓眼界,进一步开阔教师思维。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时代要求,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点按照难点、重点分类,将较简单知识点放在线上,供学生利用线上学时自学,并在线下课堂前布置引入式线上任务,力求简洁有趣,能够真正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为线下课堂重难点的开展奠定基础。进一步调整、设计课堂教学模式,适度结合翻转课堂、情境模拟、专题讨论、PBL教学方式等多种方法的运用,开展交互式教学,在不过度增加学业压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强化思政元素的浸润,充分发挥课程立德树人功能。

(三)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相比,其考核难度更大,仅凭借一纸试卷很难考量学生思想动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公開,不仅重视结果考核,更应重视过程考核,将教学中的出勤、课堂表现、讨论、汇报、作业、小测等环节都纳入考核体系,细化考核内容,形成考核指标体系,并公开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应如何参与课堂活动,分阶段考核,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过程,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从这些方面提出要求[EB/OL].(2019-07-11)[2022-02-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711/c164113-31226894.html.

[2]  宁凌.海洋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2.

[3]  人民网.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EB/OL].(2017-09-21)[2022-05-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21/c40531-29549318.html.

[4]  付玉,王芳.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海洋政策发展历程与方向[J].国土资源,2019(10).

[5]  央广网.每日一习话: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EB/OL].(2020-06-08)[2022-02-10].http://news.cnr.cn/na-tive/gd/20200608/t20200608_525119663.shtml.

[6]  王小谟,陆军,彭伟.加速海洋新基建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J].科技导报,2021(16).

[7]  黄承梁.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自然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