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3-08-30陈小军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概念核心素养

陈小军

[摘 要]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理念,文章以“力的分解”第一课时为例,运用大概念的核心問题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评价反馈”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课堂教学,探索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的物理教学,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力的分解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1-0049-0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正式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大概念”两个关键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探究”(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科学态度与责任”(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1]四个方面,它们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理论基础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大概念超越了具体事实和经验本身,是思维概括和抽象的产物,它将零散的概念、规律、方法联系整合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因而处于更高阶、更中心的地位[2]。大概念是引领新时代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在宏观层面,它可以改进素质教育教学生态;在中观层面,它可以建设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微观层面,它可以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推动教师深度理解教材,引导学生追求人事物的生存意义和灵活迁移,达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目标[3]。 笔者已参与核心问题教学模式[4]的系列研究与实践长达十多年,证明其能够切实发展学生的研究素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较发现,大概念教学能将课程内容结构化,大概念的统整作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教师运用新教材开展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核心问题教学能将课程内容情境化,两者的融合能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本文以“力的分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为例,以大概念为引导,以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为载体,以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为终极目标,探索“三新”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高中生开始物理学习的重要入口。力学问题的三大基本功是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和矢量运算,而本节课所学的“力的分解”就是矢量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正交分解是处理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本节课内容应该基于实验,通过学习力的运算法则,着力处理生活实际问题。本节课安排在“力的合成”一节之后,包含两个内容:按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重点在于强化学生所学的矢量相加的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次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这种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与方法的铺垫,本课时只研究按效果分解,对正交分解的学习安排在第二课时。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三角函数的基础,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解直角三角形的运算,对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上一节中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容易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但是对力的分解具体该怎么做还不清楚,所以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有进一步的学习来加强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对方法的一次深度学习,学生不仅要知道有“按力的效果分解”的方法,还要清楚怎样寻找力的效果,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实用价值等问题。最基本的是“等效替代”思想,本节课对学生在构建物理模型、方法融合、学科交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课时大概念分析

为了将新课标中“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笔者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从概念结论、思想方法、价值观念三个视角整理出如下课时大概念(如表1)。

(四)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前述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针对知识点本身的难度和学生思维的不足,本节课设计上主要让学生体验知识、方法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力的分解,明确“力的分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参与搭建桥梁、绘制草图、交流设计意图的活动。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能在实际情境中建模,针对不同情境将力按效果分解,从而解决问题。

(3)懂得等效替代思想在形成、理解、运用力的分解概念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模型化思想、实事求是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五)核心问题分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一是“从安全角度为两岸搭建桥梁,并绘制桥梁草图”;活动二是“从安全角度交流设计意图,分析引桥设计和斜拉桥钢索的效果,体验将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反思归纳分解力的方法,按效果分解力的思路,以及其中体现的思想。因此,本节课确定的核心问题是:从安全角度为两岸搭建桥梁,画出桥梁草图,运用力的等效替代思想交流设计意图。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各教学环节设计详情如表2所示。

(二)评价预设设计

(1)提出问题环节:明确核心问题,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解决问题环节:点评时要先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对有创意的设计要及时展示,但对还需提升的部分进行指导性点拨。

(3)反思提升环节:教师在评价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活动中思想方法的体现,要尝试使知识点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更深入。

(4)评价反馈环节:选用的仍然是桥梁问题,塔柱问题在于建模并找准研究对象,将检测点确定为在实际情境下的“受力分析”与“按效果分解力”的关联体验。

(三)作业设计

从课后习题可以看出,这版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习题都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基于此,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按课标学业水平要求及高考要求分为以下三类。

1.基础性作业

作业:教材后面的课后习题。

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能在较简单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评价。

2.综合性作业

作业:(1)完成必要练习;(2)新教材后面情境性较强的题目,也可作改编。

要求:学生达到高考要求,能在较为复杂的情境中,在综合性较强的情况下,独立建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评价,并能进一步达到一题多解或对多种情境进行综合归纳。

3.实践性作业

作业:(1)针对不同情境下的桥梁(拱桥和悬索桥)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2)设计实验,探究头发丝能承受拉力的极限。

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的个人或小组作业,以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建模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迁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及高阶思维。

(四)课后反思

近年来,新高考的一大趋势就是增大了情境类问题的比例,试题情境往往比较新颖、复杂,与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应用实例等相联系,对学生的素养能力,尤其是“建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版新教材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真实物理情境的引入,从物理学的视角加以描述和解释,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而将课堂中要解决的问题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关联起来,将章节前后的知识关联起来,进而将知识与方法关联起来,迁移到新情境中,这个活动过程也凸显了研究性。

本节课中,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再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探索情境,并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挖掘学科概念、思想方法、价值观念。这节课后,学生因对物理学科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就会“看桥不是桥,看桥都是力”了,而学生能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从物理视角去解决问题,课程就成功地发挥了学科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新教材,分析新高考的趋势,并將研习所得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平时的常态化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新课标中的“ 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落到实处,挖掘有效的教学策略。实践表明,采用大概念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聚焦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规划、单元下层结构中各课时核心问题教学的大概念的发掘、素养目标及核心问题的确立、教学实施的环节、课后作业设计等重难点问题,能让学生获得深度体验,能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  李松林.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56-61.

[3]  祝钱.国内“大概念”教学的历程检视和实践展望:基于2000~2020年间61篇核心论文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6):18-23.

[4]  周文良,陈明英,米云林,等.挖掘核心问题 实现深度体验[J].人民教育,2013(23):44-47.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大概念核心素养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