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2023-08-29郑敏辉张宥康玉凤

关键词: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郑敏辉 张宥 康玉凤

摘 要: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价值逻辑上,第三次分配旨在实现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目标逻辑上,第三次分配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实践逻辑上,第三次分配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通过树立“全面富裕”的实践理念、构建“共建共富”的实践机制、打造“全程共富”的实践平台,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稳步前行。

关键词: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公平正义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求“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同时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47这为第三次分配在中国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根本要求。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梳理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價值逻辑、目标逻辑以及实践逻辑,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所裨益。

一、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

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具有价值共通性。在覆盖群体维度,第三次分配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导向,有效衔接“先富后富”理论,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主要内容维度,第三次分配旨在实现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梳理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厘清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价值生成、定位与旨归。

(一)价值生成:部分先富,最终共富

第三次分配源于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意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步、同时的富裕,而是有先有后、逐步实现富裕的渐进过程,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2]。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富论”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第三次分配机制的需求也日渐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第三次分配上升到一个高度,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3]。之后,“第三次分配”频频出现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4],旨在通过社会力量,给弱势群体以必要的照顾,以此实现社会财富相对公平受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事业关联起来,并指出进一步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对共同富裕进行部署时再次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5]。第三次分配机制在共同富裕的历程中不断发展、成熟,与改革开放“先富论”交相辉映,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回顾梳理第三次分配机制的生成脉络,挖掘深埋在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潜在能量,为部分先富,最终共富的实践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与思路借鉴。

(二)价值定位:物质充裕,人人受益

未来社会是物质财富充裕、人人公平享有的社会形态。第三次分配具有改善分配状况、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在确认第三次分配之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对第三次分配的多元价值进行精准定位。在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上,第三次分配发挥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优势。在社会机制的主导下,打通财富流动的“堰塞湖”,疏通堵塞点,有序引导财富资源由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转移,缩小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在社会治理上,第三次分配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好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下,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重新配置,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基本生活保障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在分配领域上,第三次分配起到“微循环”的作用,配合、辅助前两次分配,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微循环”的影响下,初次分配的“造血”更加旺盛,再次分配的“血液平衡循环”更加顺畅,保证了整个“血液循环”的持续健康。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契合性,找准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定位,为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营养补给和强效的助推力。

(三)价值旨归:精神富有,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有,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1]23“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43,第三次分配是道德为驱动的、以信念为力量而进行的分配,对引领社会向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一方面,第三次分配的道德驱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主张“里仁善治”“重义疏利”;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积善行德”,这些思想蕴含着互信互助、舍己利人、福利民众的理念。第三次分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标识,唤醒社会成员内心深处的仁爱精神、奉献精神、公益精神,引领社会文化向上向善。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基于其道德特性,在涵养向善文化中丰富精神文化,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在收入分配中,第三次分配倡导奉献、互助的向善文化理念,更加注重捐赠方与受赠方情感沟通。在开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第三次分配化作“温情之手”,托举捐赠方和受赠方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渠道,受赠方感到社会的温情与关怀,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捐赠方获得尊重与荣誉,价值感和成就感增强,满足了自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第三次分配的价值指引富有道德性、价值追求彰显良善性、价值旨归饱含人民性,为全面共富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

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逻辑

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具有方向同一性。在分配理念上,第三次分配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分配目标上,第三次分配以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促进人民全面富裕;在分配结果上,第三次分配以三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为导向,促进共同体的稳定与繁荣。阐述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逻辑,有助于透视出第三次分配在分配理念、分配目标、分配结果上的价值目标追求。

(一)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出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6]234在他看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是不平等的关系,充满着血淋淋的压榨和欺凌,从而导致劳动者陷入极端贫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的非正义性。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理念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才能真正地实现分配正义。共同富裕承接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相关思想,在源头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社会关系的平等,在分配过程中,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保证分配结果的公平正义。第三次分配作为实现分配正义的有益补充途径,应该坚守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根本原则,在对社会财富分配的过程中,渗入人文主义情怀,使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充分体现分配正义的价值。

(二)以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促进人民全面富裕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7]共同富裕不仅要维护不同群体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次分配作为“带动后富”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在促进全民全面共富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第三次分配以“实现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推动人民对生活的感知进入由“外”向“内”的新阶段[8],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充实人民内在的生活向度。在“带动后富”中,第三次分配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有需要的群体或个人,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次分配引导资源财富流动,满足人民对物质充裕生活的向往,促进人民精神的愉悦,共享精神富裕。

(三)以三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为导向,促进共同体的稳定与繁荣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9]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推动三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优势互补。第三次分配作为前两次分配的补充,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维系共同体的稳定与繁荣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第三次分配作为收入调节的重要力量,在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的相互促进下,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循环,提供增长动力,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共同体的繁荣。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在社会机制的主导下,以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的方式促进社会财富流入低收入人群,填补了市场和政府调控之外的空白,形成了“市场—政府—社会”三位一体收入调节格局,缓和了财富分配引起的两极分化,维系了共同体的稳定。

三、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是新时代我国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10]。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肩负起共建共富的责任,明确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施工图”和“路线图”,推动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一)树立“全面富裕”的实践理念

共同富裕是多维的富裕,不仅包括物质上富裕,更包括精神文化的丰裕。第三次分配作为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在弥补分配不足中缩小贫富差距,在涵养向善文化中丰富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协同发力推进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促进人民的全面富裕,需要普传慈善文化、弘扬“共济互助”的慈善理念,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塑造慈善主导的第三次分配文化,推动第三次分配“理论化”。第三次分配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推动,慈善文化在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塑造第三次分配文化,离不开慈善文化的有力配合。一方面,应加强慈善文化资源的整合。在第三次分配理论框架下,衔接与整合传统慈善文化、现代慈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对象、功能和实现形式,形成第三次分配基础性理论。另一方面,推动第三次分配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三次分配行为活动、宣传第三次分配理念、释放第三次分配的活力,使其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切实认同,夯实第三次分配的群众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社会成员共济互助的社会信念,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满足其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普传慈善文化,使公益慈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慈善文化是第三次分配行为的动力来源,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教育的开展、慈善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第三次分配常态化,需要鼓励和促进慈善文化的普及,扩大慈善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更多的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政府应以主流媒体为媒介全方位传播慈善文化,推动慈善文化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基层社区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政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以社区为抓手,开展公益慈善事迹人人宣讲、公益慈善精神人人弘扬、公益慈善事业人人参与的活动,助力慈善文化的传播。同时,深入挖掘慈善文化中蕴藏的奉献、仁爱、诚信、互助精神,为社会成员慈善意识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引导慈善理性传播,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新技术条件下,“互联网+公益”模式兴起,改变了公益慈善传播的格局,降低了参与慈善公益的门槛,使得公益主体更加具有开放性,慈善价值理念更趋向多元化[11]。公益慈善传播中,应注重公益慈善的价值理性回归,引导慈善传播从感性到理性。在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中,将数字技术与价值理性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便捷性、高速传播性、互动性的优点,传播公益慈善活动中真善美,传递社会成员之间的温情与关怀,激励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切实发挥慈善理性传播的长尾效应。同时,注重社会成员的慈善文化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慈善共识。政府要规范社会成员的慈善行为,培育社会成员的慈善文化认知,增进社会成员对慈善的价值认同,形成理性的慈善传播和行为规范。

(二)构建“共建共富”的实践机制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富裕。推进共同富裕不能单靠政府或市场,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发挥三者的优势实现协同共治。其中,第三次分配依靠社会力量,跳出了市场领域和行政领域,注重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以多元主体力量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稳步实现。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以第三次分配为着力点,构建“共建共富”的实践机制。

第一,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强化企业参与。企业是公益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其中,税收参与了第三次分配全过程,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动态调整,在激发企业慈善行为的内生动力、强化企业参与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体系,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一是扩大免税的范围和力度,取消慈善捐赠免税的上限,将物资、无形资产、不动产纳入税收优惠的范围,鼓励企业以实物捐赠和股权捐赠的形式回报社会[12]。二是简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去除不必要的审批流程,使税收优惠申请便捷化,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三是多措并举,通过税收优惠、税收激励、政策激励等措施,增加慈善行业的行业吸引力,推动企业积极参加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营造良好慈善环境,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作为慈善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慈善活动中扮演动员社会力量、资源筹集和专业辅助的角色。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策法治环境,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和智慧化水平,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力度及深度。一是扶持社会公益组织,扩大第三次分配主体数量。在政府全程监管的前提下,优化慈善组织、志愿组织的登记注册流程,扩大社会公益组织的认定范围,畅通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的渠道。二是注重社会公益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壮大第三次分配主体规模。为符合条件的、公民认可的社会公益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确保这些组织顺利度过瓶颈期,迅速发展起来。三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第三次分配主体规范性。从组织内部出发,开展社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加强第三次分配宣传教育,激活个人参与。广泛的个人参与是慈善事业的重心,也是助推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好第三次分配,应提升个人参与和从事慈善的积极性,塑造个人参与慈善的信心和决心,为第三次分配提供强大的精神驱动力量。一是要加强第三次分配认知的宣传,提升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宣传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将第三次分配理念和价值送达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身边,使广大社会成员更容易地认识它、理解它并主动参与其中。二是要扩大第三次分配的影响力,激发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在基层社会中大规模推广先进典型事迹,增强公众对第三次分配的深刻理解和感受,进而激励公众向典型学习,自愿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13]。三是加大第三次分配的激励力度,激活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活力。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个人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提升个人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满足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推动和调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

(三)打造“全程共富”的实践平台

共同富裕是分阶段的、全过程的全程富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全体人民广泛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一起推动共同富裕实践的发展,一起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分阶段、分批次进入富裕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次分配作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注重引导财富向善,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使全民共享经济、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打造“全程共富”的实践平台,需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社会保障作用,将分配成果共享到各个领域。

第一,经济增长成果共享。第三次分配是惠民生的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能够在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同时,提高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水平和机会。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利于人民更多更公平的分享经济繁荣成果,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方面,要以第三次分配为载体,构建集蓄社会盈余财富的“蓄水池”,将盈余财富回用于真正需要的群体或个人。例如在公益慈善和网络募捐活动中,以第三次分配为纽带,将分散的社会盈余财富汇聚一起,帮扶、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建立多维的识别指标,不再以收入维度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教育、健康、住房等多维识别需求。发挥第三次分配“矫正器”和“平衡器”的作用,实现物质财富的精准配置和精准使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以此达到成果共享的目标。

第二,教育发展成果共享。第三次分配的落实体现在教育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助推第三次分配的实施,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公益慈善,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一是要加大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推动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例如新湖集团成立“新湖乡村幼儿园项目”,助力云南怒江州的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幼儿园一村一园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升到85%以上。二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深入实地调查贫困地區、学校、家庭的切实需求,通过合并、托管、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要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统筹推进教育的发展。关注贫困地区的“通”“教”“学”问题,引入“互联网+教育”开展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整体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三,科技进步成果共享。第三次分配引导资源流入科技领域,促进科技的发展,提升科技造福全人类的能力,推动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抓好科技成果在医疗领域、民生领域、新兴领域的应用与转化,是顺民心、和民心、暖民心的好事,也是科技成果共享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一步。一是在医疗领域,实现罕见病药物、高端医疗设备、数字化医疗等尖端领域技术突破,提供普惠性科技供给,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在民生领域,将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第三次分配中,提高对弱势群体的精准识别,加强对他们的帮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三是在新兴领域,增加制度供给,筑牢人民的安全防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保障、法律保障、政治保障,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提升第三次分配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3] 韩振峰,王露.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理论探源、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6):12-18.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0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8] 高德胜,季岩.共同富裕理念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24-30.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0] 徐家良,张煜婕.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三次分配的价值意涵、现实逻辑与优化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7-15+2.

[11] 王杨,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实现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制度理论视角的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16-24.

[12] 范会芳,刘振奋.共同富裕视角下第三次分配机制的建构:何以必要及何以可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05(7):87-91.

[13] 陆海燕,周俊.新社会阶层视角下的第三次分配:基本认知、动机与影响因素[J].党政研究,2022,176(5):69-79+126.

作者简介:郑敏辉(199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宥(1975-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康玉凤(1994- ),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義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