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峨眉山月歌》 的实景与意象探究

2023-08-29谢爔贤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峨眉山月歌》描写的实景包括峨眉的山、水、三峡、渝州等,通过自然景致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即诗人的心胸是开阔的、情感是丰富且细腻的。全诗用“月”勾勒出“思”的心境,让人读来既沉浸于浓郁的思念之情,又激荡起隐藏在心中的那一曲思念之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峨眉山月歌》;实景与意象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写实”“写意”侧重或并存的传统,这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例如,我国的水墨画,观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优美的意境,从而使其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样,古诗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古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以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为代表的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仔细品读,可以感悟到深刻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是其中之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编在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当中。虽然诗作被教材编写在课外诵读范围,但笔者以为这首诗的内涵值得细细品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此诗的实景与意象,理解诗人借此抒发的浓浓深情。

一、诗的实景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语文教师清楚地讲授、翻译、评析、鉴赏《峨眉山月歌》一诗并不难,但是如果进行更深的释证,对诗词中的地名、意象进行考证,对于不少语文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笔者看来,对地名进行考查就是从诗的实景角度切入去解读,而意象则更多地指向诗人或作者的思维。对于古诗而言,尤其是对于写景古诗,解读其实景是非常必要的。站在教学的角度,如果脱离了对诗的实景的理解而仅关注意象,那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很容易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引入歧路。反之,对诗的实景进行研究,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对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尤为重要。研究古代诗歌,发现诗人在写景时通常使用夸张手法,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诸多诗篇恰当运用了夸张手法。品读《峨眉山月歌》一诗,要透过其所遣之词和所造之句,回归自然和现实,品悟作者勾勒出的相对真实的景象。

从《峨眉山月歌》一诗的描写来看,诗中写到的宏观实景是“峨眉山”,重点描写的则是“月”。峨眉山是我国名山之一,在今天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历史上峨眉山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与文化意蕴,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为其赋诗写词。大诗人李白居峨眉半年之久,游历山川古寺,饱览美景秀色,共创作20余首歌咏峨眉山的诗词。李白创作《峨眉山月歌》正值盛年,作为四川人,他游峨眉山就是在故乡游览,他赞美峨眉山之月就是赞美故乡之月。根据相关的考证,李白在写这首诗之后不久就离开了蜀地,因此在游览峨眉山、谱写峨眉山月的时候,怀有一种离别之情。细细品味,这种别情是建立在对实景的描写基础之上。诗作所描写的实景,可以看到峨眉山的山、水、三峡、渝州等,在作者的笔下融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自然而然地折射出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

从相关考证当中可以发现,李白作《峨眉山月歌》时是抱有四方之志的,心中怀有大鹏展翅、龙翔九天的壮阔理想。在这种心情的驱动之下,诗中所描写的实景应是作者的精心选择——真正映入作者眼帘的肯定不止这些景致,但唯有这些景致融入作者的诗篇。学生认为“这是李白根据自己的志向作出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情感所寻找的寄托,而在探究情感的时候,也就必须从写实走向写意。”

二、诗的意象

有研究者指出,《峨眉山月歌》的“月”在古典诗歌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象,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诗中的意象。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写的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仿佛随江水流动。”“秋天”和“月亮”在我国古代诗人眼中是饱含意蕴的。“秋天”在诗人的眼里往往代表着离别,而“月亮”则代表怀念。这首诗与传统的寓意有所不同,虽然李白此时也身处秋天,但此时的秋天对于李白而言意义却在于远游,因此作者能够真正感受到秋高气爽,在李白眼里月亮也就特别明亮。了解诗人创作此诗的心情再来品读“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感受到的就是“月亮的影子映入江水,月影随江水而流动,动静结合,美不胜收。”如果引导学生大声诵读、仔细品味,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感受到秋夜行船月映江水的美妙,欣赏这空灵的意境,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诗的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这个时候在思君,君是何人且不必细究,只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感受,还可以发现诗人虽然带着豪迈之情远离故土,但真正站到离家远去的船上时,却难免对故乡、故人的思念。这时诗人内心是矛盾的,因为一旦远离自己的故土,就很难再见到故人。那么在怀念故土故人的时候作者的心里会怎样呢?虽然这时诗人还在途中,但一个情感丰富、想象力极强的大诗人,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出现了思念的载体,那就是永存于自己心中的峨眉山,以及曾经悬挂在峨眉山上的那半轮秋月。当诗人和自己所思念的人同时望着月亮的时候,或许就是他们聊解思念之苦的时候。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诗中的“思君不见下渝州”,就能够读到诗人内心“思君不见”之悲苦,读到“下渝州”之惆怅。诗人眼中的实景已经慢慢消失,而心中的思念正悄然升起。在这消失与升起切换的过程中,正体现了诗歌的高妙。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胸是开阔的、情感是丰富且细腻的,加之诗人通过自然的语言、清新的构思,把山月和江水融入诗中,描摹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有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成就了这首优美的古诗。

三、诗的感悟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充满着想象与夸张,这倒未必是诗人刻意为之,只不过是其内心所思所想以一种更为浪漫的形式体现出来。读李白的诗歌,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感悟,这些感悟与诗本身有关,同时也与读者自身有关,当读者将自身的经验与想象融入诗中,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

《峨眉山月歌》的“写实”“写意”作者用非常精巧的构思将五个实际地名融合到短短的四句诗中,丝毫不让读者感觉到突兀,反而能够循着诗人的视角看到作者离家之路的各个节点。随着诗人离开了前面的地方,又要迎接新的地点,有人将这样的诗境概括为“千里蜀江行旅图”。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这一旅途中,峨眉山月却是一直存在的,即使诗人走过了这五个地方,即使诗人迎来了新的地点,月永远是峨眉山月。

因为峨眉山月在诗人心中永远存在,所以在诗人心中所牵挂的人也就永远存在。当诗人抬头望月的时候,在他心中所映射出来的是峨眉山月,于是也就出现了心里所牵挂的故土、故人。如此,月与人意象的重合,也就为这首诗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看,读者解读这首诗,本质上是一个从“读实”走向“读意”的过程,是一个从眼中之景走向心中所思的过程。或许读者并不能像诗人那样用精炼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读者所感悟到的却与诗人并无太大的区别,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共鸣,使得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被拨动了心弦。这首诗的魅力也在于此。

总之,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在写实与写意的过程中,用“月”勾勒出“思”的心境,让人读来既沉浸于浓郁的思念之情,又激荡起隐藏在心中的一曲思念之歌。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不解读歌,歌也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杨硕硕,杨宁.李白《峨眉山月歌》诠释之争评议[J].名作欣赏,2023(5).

[2]卜月琴.循月迹,寻诗情——浅谈《峨眉山月歌》的教學策略[J].生活教育,2020(11).

作者简介:谢爔贤(1999— ),男,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乐实验学校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