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区对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影响分析

2023-08-29焦聪

中国商论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

摘 要:自贸区是河南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新引擎,有助于河南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本文选取进出口额、外贸依存度、一般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外资依存度、对外劳务合作开放度和国际旅游开放度作为体现河南对外开放水平的指标,分析河南自贸区成立之后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自贸区设立对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影响。同时,提出管理体制建设落后、“单一窗口”信息化协同能力不足、自贸区的开放度低、营商环境亟须改善是当前自贸区在促进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自贸区;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營商环境

本文索引:焦聪.<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6):-01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8(b)--04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成立于2016 年8月,面积达到119.77 平方公里,涵盖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片区,“两体系、一枢纽”是其战略定位,两体系: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一枢纽:将自贸区建成服务“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河南打造了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开放品牌,推动其由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迈进。自贸区建设能够促进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成为推动郑州和洛阳两大都市圈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底,河南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已累计达到515项,但是在促进河南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对外开放的发展。学者在对自贸区对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影响的研究中,大多是从整体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展开。张钰(2022)从协同视域下分析了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党博超(2017)分析了河南自贸区的建立会对河南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张素伦、张璐(2021)分析了河南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这些研究普遍缺乏衡量自贸区对河南对外开放影响的具体指标,不能完整阐述自贸区对河南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进出口额、外贸依存度、一般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外资依存度、对外劳务合作开放度和国际旅游开放度作为体现河南对外开放水平的指标,更能反映自贸区设立对河南对外开放的影响。

1 自贸区对河南对外开放的影响分析

1.1 对外开放的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进出口额、外贸依存度、一般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外资依存度、对外劳务合作开放度和国际旅游开放度作为体现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外贸依存度是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对外贸易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及该区域对外贸依赖程度的强弱,又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是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进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一般贸易是指外贸企业单边进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将进口原料、材料等通过加工后再出口。外资依存度可反映一国或区域的经济有多大程度是依赖国际资本,其计算方法是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外劳务合作开放度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体现,一般用涉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在国内(或区域)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计算。国际旅游开放度可以由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或区域)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反映。

1.2 影响分析

1.2.1 对贸易产生的影响

(1)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河南自贸区成立于2016年,因此本文选取的相关指标是以2012年为起始年份,分析河南自贸区成立前后河南对外贸易变化的趋势。河南2012年以来的外贸和进出口额及相应的外贸和进出口依存度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河南进出口总额整体呈递增趋势,但与沿海省市还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河南的外贸依存度仍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河南的外贸行业依然呈现较强的韧性。2022年,河南进出口规模依然排在全国第9,连续11年稳居中部六省第1。

(2)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影响。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吸引大批外资企业投资,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型。2016年自贸区成立后,河南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即便在新冠疫情严重时期也呈上升趋势。同时一般贸易出口上升幅度大于一般贸易进口上升幅度,且在新冠疫情期间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影响较小,体现了河南一般贸易企业强有力的韧性。

自贸区设立后,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9—2021年上升趋势明显,自贸区的影响效应愈发凸显。加工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且进口额上升幅度高于出口额上升幅度,即便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加工贸易的进口总额增长趋势依然明显。第一,负面清单制度便于加工贸易企业进入自贸区。第二,河南自贸区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红利,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通过“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大通关模式,缩短了企业的通关时间并降低了商检成本。第三,在自贸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全额保税。一般来讲,加工贸易企业在进口原材料时交税,出口成品时再退税,这会造成企业大量资金的沉积,但自贸区的企业可以全额保税,能够规避资金沉积问题,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优化贸易发展方式。河南自贸区积极开展高附加值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其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首先,河南自贸区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增长平稳,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其次,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和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2013—2022年,河南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值年均增长超10%,由647.5亿元增长至2228.9亿元,占全省外贸比重由17.4%上升至26.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拉动河南外贸发展的新动力。2022年,河南对其他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为2552.2亿元,增长15.9%,占全省贸易比重的29.9%,与2021年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最后,河南自贸区以技术、品牌等为核心竞争力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自贸区的引领下,河南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1.2.2 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河南自贸区成立后,在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方面推出了较多的相应政策,促进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河南从2016年以来外商投资额及外资依存度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2012—2022年河南外商直接投资额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在2020—2021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投资额有所降低,但迅速反弹,逐步恢复。这表明河南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能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国际合作机会。

1.2.3 对河南对外劳务合作的影响

自贸区在制度上的创新,促进了河南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河南2012—2022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收入情况如图3所示。

图3显示自贸区成立后,河南的对外劳务合作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新冠疫情爆发后,其对外劳务合作受到较大影响,已逐渐恢复。

1.2.4 对河南国际旅游的影响

河南自贸区中,开封和洛阳两个片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封片区凭借文化历史优势,构建国际文旅开放平台;洛阳片区的文化旅游和文化贸易产业也发展迅速,推动了河南国际旅游的发展。河南从2012年以来旅游开放度如图4所示(平均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4显示,河南自2016年自贸区成立以来国际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创汇收入都呈现断崖式下跌。伴随中国疫情防控经验更加丰富和疫情的有效控制,在2021年和2022年入境旅游已有序恢复。

2 自贸区促进河南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建设落后

河南自贸区与第一、二批设立的自贸区相比管理体制不完善,具体表现为:(1)部门管理混乱。自贸区内部行政部门关系复杂不清,职责权限不明晰,造成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成本高,遇到问题容易存在“踢皮球”现象。(2)政策方案模糊。以“容缺服务”为例,“容缺服务”是指在申请人办理行政审批时,如果部分材料缺失,就可以先办理,而后在规定时间内补齐材料。但规定中的“部分材料”和“规定时间”模糊不清,哪些材料可以称为“部分材料”,多长时间能符合“规定时间”,以及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还未补齐材料将如何办,都未表述清晰。(3)政务人员服务意识不高。部分工作人员对自贸区最新政策解读不透彻,对体制改革认识不足,办事效率低下、工作质量偏低。

2.2 “单一窗口”信息化协同能力不足

河南自贸区目前“单一窗口”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一次办理国际贸易流程中的所有业务,仅靠“单一窗口”还不能完成,需要协调人力、部门、资金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河南自贸区口岸而言,各部门之间并非隶属性关系,各部门虽然有业务往来,但协同作业难度较大。河南自贸区的“单一窗口”建设水平偏低,以郑州片区为例,郑州海关和检验检疫局使用的标准不同,两者不能高效协作。自贸区的口岸业务繁多,低效率的协作还会造成信息重复填报。

2.3 自贸区的开放度低

外贸企业通过网站了解的大多是规范性文件或诚信系统等信息,对外贸企业作用并不大,所需的信息、专业的咨询机构及解决措施才是外贸企业最关切的。在金融开放方面,虽然在河南自贸区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要加大金融方面的创新。在人才方面,河南高水平大学数量较少,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自贸区领域专业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缺乏,且由于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异,人才流失严重。

2.4 营商环境亟须改善

河南自贸区成立以来,营商环境趋于国际化和法治化,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第一,政策瓶颈制约外商投资。外资准入方面,存在制度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一些项目或业务市场需求很大但未开放。税收政策领域,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税率相同,区内企业并未享受到税收优惠,不能有效地吸引目标企业。在开放容错体系领域,未建立完善的开放容错体系,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有关部门再推进一些稍有风险的举措时没有信心,不利于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投资促进方面,政府部门可按需给予一定授权,改进政策制度,进而提升投资综合水平。第二,部分领域的开放措施并未落地生效,虽然“大门已开”,但“小门未开”。第三,境外投资服务保障体系落后。自贸区在加强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风险评估系统、“政银合作直通车”服务模式和其他服务管理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境外投資后续保障和配套服务措施方面仍存在不足,综合化服务平台改善,需要进一步简化和压缩境外投资审批或备案文件流程。

3 相关对策建议

3.1 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继续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方针,实行商事登记制度,使行政审批流程简单化,在三个片区推行“二十二证合一”审批模式。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和审批机制。政府将一定权限下放到下级部门、企业及社会;及时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建立规范的审批制度,不断创新服务产品适应经济进程。结合传统大厅办公方式与线上对接方式,构建信息互联互通的审批模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第二,不断完善商业事务登记制度。建立“容缺后补”的登记制度,对企业缺少的材料设置一个时间限度,只要补齐材料的时间未超过规定限度,就算完成登记。除此之外,针对审批部门,登记流程要及时发布到网络上,实现线上审批登记流程,借助大数据实现更多服务项目和新产品开发。

3.2 完善“单一窗口”制度

对于河南自贸区而言,实现“单一窗口”与各个部门的有机融合,鼓励更多监管部门建立“单一窗口”,全方位覆盖口岸通关监管环节。首先,从技术角度实现单一窗口的系统化,使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其次,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单一窗口”,提升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最后,考虑与其他国家“单一窗口”的兼容性。“单一窗口”的建设要符合河南自贸区实际, 比如专门服务跨境货物贸易,设计一整套方案吸引更多外贸企业业务使用“单一窗口”办理。

3.3 提高自贸区的开放度

首先,提高河南自贸区政策的透明度,及时更新官方网站的信息,让企业及时了解准确的贸易和通关信息。其次,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基础使用范围,创新支付平台,同时注意风险管控和监管,不断完善跨境贸易结算流程。再次,提高大众创新创业意识,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 ,吸引高水平人才进入自贸区。

3.4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海关环境

首先,大力推进“企业开办一站通”的服务,降低进出口通关的时间。降低企业开办时间,数据多跑、企业少跑,实现业务的一次性办理。不断开展“四减一优”行动,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其次,加快推动“证照分离”等措施落地, 创建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河南自贸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钰.协同视域下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2(18):57-59.

党博超.浅析河南自贸区的建立对河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7(3):38.

张素伦,张璐.河南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优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3):60-62.

周昱萱,张敏,王铁山.河南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的改革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20(12):87-88.

周先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J].政策,2012(9):57-59.

张美丽,张莹.“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建立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6(13):88-90.

白江超.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为例[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6:10-23.

杨维霞. 西安“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企业,2016(9): 59-60.

猜你喜欢

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