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及发展

2023-08-29刘丹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丹阳

摘  要:新时代以来,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同步发展的状态,且对目前院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成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拓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解释了当前思政教育缺少与专业课程、实践创新、校内监督等方面协同育人的问题,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运用归纳整合的方式,主张与事实作对比的协同育人机制,得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029-0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高了对教学事业的关注力度。在此背景下,经济与教育水平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导致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呈复杂化、多样化。为保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协同育人路径,保证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从而为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可以协同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概述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的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为显著,教学内现多样化,信息内容多元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明确时代发展的目標,坚持平等、服务以及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向,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贴合实际、贴合社会、贴合生活[1],以“四个全面”战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实行稳中求进的工作,丰富道德实践活动。

首先,教学人员应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契合度,让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在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的基础上,创建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不论是综合素质能力还是党建思想觉悟,都更胜一筹[1]。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作为“客观理性”的基础存在,应保证其可以正确地看待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树立相对科学的价值观、社会观,丰富党建工作内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得到落实以及延伸,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2]。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现状

(一)缺少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党建工作与政治教育工作即使在工作方向上相差不大,也无法保证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形成。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始终存在教育合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高校党组织在开展学生党员培训以及相关工作时,应重视党建以及党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其无法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出现道德品质方面的缺失,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3]。

部分教师未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忽视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为实现工作目标,导致形式化的问题频繁出现,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党员筛选以及教育,使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难以协调,增加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难度[4]。

(二)缺少实践创新方面的协同育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以往出现较大的区别。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得到拓宽,思想政治教师的话语权被消解,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如今的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抗逆心理,认为思政教育课程是枯燥无味的,无法调动自身对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出现知识理论过多,实践动较少,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教育中,增加了此门课程的教育难度[5]。

(三)缺少校内监督方面的协同育人

为贯彻落实党的领导,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建设工作也需逐渐完善,学生的党建工作也开展得更加严格,通过精细的选拔以及培养,增加了学生党员的数量。但由于校内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党建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即使辅导员已经担任了部分党建工作,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多数党务其实是由学生代理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在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不足,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懈怠、思想怠惰,不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更无法起到模范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必要性

(一)增加思政教育与党建的关联

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党建工作相互关联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应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中的相同目标,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定向培养其思想意识,保证大学生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让其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统一发展目标,确保大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不会走错路,少走弯路。

运用合适的工作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为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增加社会实践类型活动的开展,保证教育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多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增强在教育工作执行过程中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侧重点,通过职教元素、思政元素、科技元素、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学生既可学习党建内容,又可丰富自身的思政知识。利用“1+4”模式,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能够具备爱国、爱党的心理,通过“学马研习·践创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具备理想信念并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由此可见,为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可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应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重点。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补充作用,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得到理论提升,而且能够培养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更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融合。

首先,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让学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拉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保证优秀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其次,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让思政教育的开展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而是运用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保证学生政治上、思想上的正确性,助推其思政学习工作的升华以及深化。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一)注重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创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高职院校持续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协同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为确保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应保证此根本理念能够起到作用,明确校内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使教师担负育人职能,重视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导向,创建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协同育人的实际价值。

首先,应思考构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思政政治教育與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让教师落实育人任务并形成坚定不移的协同育人观念,实行“三同”课程思政的改进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价值可以发挥出来。应把握当前的政治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位置,在专业课程中弘扬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其可以将“报国行、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思政教育环节,使大学生充分履行课程思政的育人责任,确保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地剖析育人机制实施中的难点以及重点,促使其可以创建出全程、全员以及全方位的育人观念。

其次,在协同育人工作执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教师应秉承协同统一的育人原则,增强实践过程中的育人工作的广泛性、先进性以及完整性,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可以得到提升,通过开展道德修养培养工作,简化监督机制以及引导机制的运行流程,促使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能够顺利创建。

再次,由于高职院校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其协同育人组织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需要发挥出管理层级教师的统筹作用,例如开展“三走进”“四味·茶叙”等立德树人的论坛,让校内环境、资源等相关条件都能成为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性因素,有效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以及全覆盖的育人格局。

最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因此,在协同育人机制创建过程中,应保证大学生可以具备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与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师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以及党建工作融合的方式,通过补充以及协作的方式,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得到相应的提升,运用协同理论,确保二者可以充分融合,促使高职院校内协同教育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促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可以向着新的方向前进。

(二)加强实践创新方面的协同,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

为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首先,因为在互联网的普及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方式已经受到了影响,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换,其中不仅存在不同类型的鱼龙混杂的思想,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也为育人工作带来了崭新的机遇。

教师可以使用QQ、微博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实践创新方面的协同,彰显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根据所了解的渠道,掌握大学生的目前思想状态,利用建模分析,打造“为人师表”“青春榜样”等栏目,通过对典型事迹、优秀人物的挖掘,使学生发生思想转变。这样运用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明确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状态,实现教学方案的调整。据此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其次,为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更应发挥出朋辈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党员在此阶段应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的任务都相对繁重。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仿,且兴趣相投,更易对其他大学生产生影响,通过朋辈群体效应,使朋辈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方便。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大学生党员会和普通学生一起生活,对其他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为保证协同育人机制的效果,可让大学生党员发挥领头作用,让其作为优秀的模范存在,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大学生产生影响,运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增强教师在协同育人教育工作中的亲和力,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得以优化,展现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显著效果。

(三)制订校内监督协同育人路径,健全并完善校内监督机制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应重视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健全校内的监督机制,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首先,由于当代的大学生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多数学生会运用网络渠道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校园网,通过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监管,让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够得到校方的监管,避免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学习不良行为。学生日常发布的网络信息,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与个人情感。思政教师应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内容的关注,明确发布者当时的思想动态,在第一时间内抢占教育阵地,运用互联网,实现对教育模式的创新,促使以往的“单向理论灌输”能够转换为“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运用人人互鉴的方式,保证互联网可以作为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新阵地。

挖掘课程元素,寻找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契合点,通过网络渠道实现对隐性监督机制的应用,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监管,让协同育人工作的先进性得以增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境的创建,保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让学生重视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保证其不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还可通过校园环境的改善,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其次,重视在校内监督机制应用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内容的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与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为保证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表现。通过校内物质环境的营造,为协同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校内增设宣传海报,在宣传栏内定期增加宣传标语的设置,运用物质环境方面的熏陶,打开学生的视野。或是通过育人网站的展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通过网络渠道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以及生活。教师则可利用网络平台,在短时间内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的程度,让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结合实际,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与党建工作进行融合,运用相关制度,为后续的协调育人工作做好铺垫,在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创建出全新的协同育人系统。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进行实践,利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生不会出现不规范的行为,促使学生利用活动将实际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性、科学性可以被验证,有效调动学生的爱党、爱国以及爱家的情怀。运用相对丰富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保证其政治信仰更加坚定,让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巧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 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22.

[2] 孙雨阳. 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3] 陈惠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2):95-97.

[4] 牛万强,徐永霞.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实效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2(01):40-42.

[5] 陳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9):75-77.

(荐稿人:张嘉惠,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