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2.0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3-08-26陈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转型

[摘 要]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2.0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创新的挑战。“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中坚力量,同样面对诸多“难题”。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2.0时代背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面临技能提升、心理认知、创新课堂变革及客观基础等困境,应当施以培育新人才、构建新理念、创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等策略措施,以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在心理和技能上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适应。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2.0;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困境;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6-0036-04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环境得到了广泛拓展,逐步脱离了教室、教学楼等固定的学习空间,慕课等新的授课形式获得了长足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流行,让线上教学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学校授课的重要形式,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时代命题陡然成为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培养高技能人才所必须面对、适应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深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1]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2]因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以上文件政策充分体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如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口期推动高职院校教学适应数字化环境成为重要的议题。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2.0这一时代背景,探索高职“双师型”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并尝试提出突破路径,旨在丰富高职院校教学内涵,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学质量,帮助“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其“理论+实践”的教学优势,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然而,相较于“教育信息化2.0”,“教育数字化转型2.0”在概念上与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信息化是更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和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教育数字化则更为具体,着眼于将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由原来的纸质化材料变为非纸质化教材。而教育数字化转型2.0则是教育信息化2.0的升级,是从基于传统IT架构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转型1.0升级到基于云架构智能化运营的数字化转型2.0,本质在于“数据+算法”的互联网运作,[3]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高职“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已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和基本要求。目前,国内对于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组织。然而,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时代的变迁甚至是教学这一根本命题内涵的嬗变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和心理上的困境,将会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二)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1年提出了NETS.T,其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操作、技术在教学和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规定。之后国际上各大教育组织都发布、实施了多项标准。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框架”;2016年国际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又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者对2010年及之后的部分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梳理。

研究表明,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实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育组织形式的根本改变,大多数的计算机应用活动是作为传统教育活动的“附属活动”。此后,众多国外学者做了诸多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如:2010年,Erdogan对教师的态度、技能以及使用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2013年,Anthony对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的方式和效果做了论述;2014年,Keijo阐述了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技术的方法;2016年,Fredrik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包括信息化教学对教师学习与反思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创新教学评价能力等的影响。综合以上观点发现,国外的研究结论多针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行为的一般规律层面,仅有少数研究结合了教师的具体学科教学。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2.0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新困境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来袭推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变革。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同时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学校“停课不停学”。因此,线上教学成为各地各级学校疫情期间的主要授课形式。一场“半强制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由此进入高潮。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高理论+高技能”的头部教师,这一次教育数字化的变革可以说既为他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更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技能提升新困境

数字化转型对于课堂教学的改变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而在教育教学内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课堂整体为“教师→学生”的单向沟通环境,对于教师的沟通、应变和互动能力要求不高。然而,互联网的根本属性在于平等、开放和高频互动。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下,教师正逐渐从“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4]

课堂教学底层逻辑的变革催生了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要求。无论是想要上好一堂完整的线上课,还是录制一个小的教学片段作为课堂之外对于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类新式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应用方法。有研究显示,全国各地接受调研的近200位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表示在直播教学中并不顺利,存在技术方面的困难。[5]由此可见,缺乏数字化教学的技能逐渐成为阻碍高职教师课堂数字化转型的一大因素。

(二)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心理认知新困境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过程,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时,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提问,甚至是整体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表情来获取直接的课堂反馈。在课后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游刃有余,能够完美掌握课堂教学节奏,气质沉稳自信,课堂效果良好。

但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在不断将教学资源和课堂资源搬上互联网的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录课的时候面对的多是空无一人的教室和冰冷的摄像机。许多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在线上的课堂中变得难以施展甚至毫无用处。作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其承担的往往是相关专业重要技能课程的教学。观察、提问、测试等一系列课堂互动手段的缺失让许多教师难以适应。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惯性思维的影响以及对于数字化教学的认识不足、决心不足导致部分教师对于线上的授课和教学产生抵触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教師与学生的一屏之隔,致使教师难以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职业要求和现实因素的双重压力之下,教师极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对教学感到无所适从。

(三)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课堂变革新困境

不可否认的是,在技术方面,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能不断帮助教学突破原有的边界。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教学楼里,而是可以在线上构建多种场景,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应用网络中海量的教学资源。然而技术层面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知识的需求愈发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课堂设计,充分运用教室中的各类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对于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并不十分重视,大多数高职学校教师都是“自行”求变。然而,这种“自行”求变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困难重重,多数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难以快速实现深度的内容变革,导致一些高职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习惯性地依赖原有的教学资源基础。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中“高理论+高技能”的代表。国家提倡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学习技能离不开实践,想要实践往往不能拘泥于课堂之中。面对数字化的变革,“双师型”教师需要尽快掌握如何实现技能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如何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相互链接,将“碎片化”的课程重新链接为一个整体,甚至将自身迭代成教育自媒体并成为连接学生与互联网的高速通道,让课堂教学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够简单快速地学习到更多知识。学会更多实用的技能是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面临的一大困境。

(四)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客观条件压力

首先,硬件设施不完善。我国部分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基本配备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仍然较为短缺,从客观上限制了高职教师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于数字化的硬件设施要求更高,没有完备的、高水平的设施作为支撑很难将复杂的实践技能课转化为数字化教学。

其次,平台技术不互通。虽然目前各类教育平台在功能上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其稳定性、实用性也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在资源方面以及功能方面又各有千秋。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甚至同一学校、同一课程的教学中都使用了不只一个平台。平台间的教育资源不互通、学生使用不习惯、教师工作负担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校内校外访问权限不稳定,学生在假期中使用校内的数字资源较为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最后,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虽然目前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互联网,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但是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使用社交工具和简单的查阅资料层面。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各类学习平台,从网络中抓取自身学习需要的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合作探究开展困难。学生在信息获取、判断、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在脱离了教师面对面监管的数字化教学中容易产生惰性心理。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2.0背景下高职 “双师型”教师教学突破路径

(一)自我迭代,培育数字化教学“新人才”

高职院校应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依托数字化转型契机,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培养数字化教学“新人才”。第一,学校应将培养教师的数字化、信息化素养作为教师素质能力发展的重点。注重利用教学竞赛、校内评比等多种形式,加强思想引领,让一线教师更加深刻和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数字化教学。第二,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以系统的线上培训为主体,形成健全稳定的数字化教学体系。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教研交流等契机,全面提高一线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搜索与开发能力、数字化学生管理能力等。第三,积极选拔和培育名师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数字化教学技能,做好技能储备,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丰富课堂内容,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第四,主动探索全新的教学设计,摒弃以教师讲述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利用数字化设备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体验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鼓励教师主动开发自媒体,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打造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拓展课堂的广度。

(二)转变认知,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理念”

“数字化转型”一词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词汇,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已逐步进入2.0时代。然而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2.0这一核心命题,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理解不深刻、不到位,以至于对于数字化的转型采取漠视甚至反对的态度。因此,必须转变认知,统一思想,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理念”。充分明晰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资源均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让全体教师明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时代趋势。各高职院校应主动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特点和优势,充分结合中央文件,主动思考自身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与不足,发扬长处、补足短板,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帮助教师发展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突破思想牢笼,营造轻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逐步形成数字化思维模式,进而研究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数字化发展新理念。

(三)融合贯通,创建数字化教学“新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高职院校想要实现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让信息技术为教育行业赋能,首先就必须完善学校的数字化设备和平台。针对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多、杂、不互通等问题,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身实际,在充分调研各线上教育平台和一线教师意见的情况下与1-2个平台订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稳定的合作实现教学资源持续的数字化转型,给予教师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时间的同时,促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逐步转变为线上资源,并可以长期应用于教学和教研。建立覆盖“教、学、管、测、评”全教学过程的平台系统,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线上实现。学生由此也可以避免因需要多平台切换而造成的不适应等情况,进一步优化課堂学习的效果,激发自我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硬件方面,除了国家仍需不断推进互联网在经济落后地区的覆盖面以外,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硬件水平。引入VR、AR等新型数字化设备为课堂赋能,优化线上课堂的组织形式。数字化信息技术让课堂更加活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借助极低的成本构建原本课堂中难以实现的复杂场景,科技的加持让所有学生都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和探索。在全新的数字化教学场景中,“双师型”教师将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打造“沉浸式”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四) 智创裂变,拓展数字化教学“新空间”

数字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存储的巨大空间来存储海量的教学资料供学生查阅和使用,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提升和反思。学校之间、专业之间也可以充分利用互通共享的教学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智创裂变,让数字化教育教学的空间无限延伸。第一,学校应鼓励教师建立并随时更新教学资料库。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技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跟上专业发展的速度。不断补充最新的、优质的教学资料,并逐步建立精准的教学资源库,有助于学科发展的同时,更可以辅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第二,建立校际互联共享机制。一个人、一个学校的力量终究是微小的,想要打造数字化教学“大资源”就必须树立共享思维。不同学校之间可以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化资源的网络化增长。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加校际的沟通,促进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积极交流和相互学习,以求实现交叉式创新,为学校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第三,购买更多专业资料。学校应积极与外部企业展开合作,引进更多贴近专业现实的数据、材料等供教师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材料使用。充分利用“双师型”教师的技能优势,结合最贴近实际的教学资料,实现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10-18].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74.htm.

[3]蒋艳云,蒋培杰.线上直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以对一线教师的调查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24):59-61.

[4]谢易,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20(2):185-188.

[5]罗娜.数字化转型2.0背景下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困境及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2):53-54.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21JXQ037);2021年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YB2132)。

作者简介:陈超(1988—),男,双学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转型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