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策略与路径研究

2023-08-25张航玮张耿锋陈伟霞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中华传统文化互联网+

张航玮 张耿锋 陈伟霞

[ 关键词] 互联网+;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教育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对于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启迪、价值取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旨在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策略与路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为高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广泛深入的交流平台等,为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带来了网络信息过载、网络素养不足、网络环境复杂等问题,对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造成了一定困扰。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提升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当今社会,劳动素养教育已经成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劳动素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策略与路径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当前“互联网+”时代对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提升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焦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要性:劳动素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二是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三是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尊重和保护;四是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改造和发展;五是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

创新性:劳动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不断探索和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一是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学习互动、网络交流合作等多种模式;二是突破了教育内容限制,实现了从知识层面到能力层面、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价值层面到情感层面等多维度拓展;三是突破了教育方法限制,实现了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反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等多样化变革;四是突破了教育评价限制,实现了从单一标准到多元指标、从定量考核到定性评价、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等多角度考察;五是突破了教育效果限制,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能力提升、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个人成长到社会贡献等多层次展示。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发展。“互联网+”为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信息过载:信息泛滥导致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碎片化和浅尝辄止。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极其零散、不系统,容易让学生产生知识疲劳和焦虑感,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把握和挖掘传统文化,成了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质量、真实性、权威性等都难以保证,甚至有些是错误、歪曲、篡改或攻击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这就给高校学生选择、筛选、判断网络信息带来了困难,可能导致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偏见或反感。

网络素养不足: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快速性,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挑战。互联网催生出一系列新兴的数字媒体平台和形式,它们以其快捷、直观、有趣的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这些新兴媒体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流于表层、误导性强的低俗內容,甚至有些内容与传统文化相悖。因此,要想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性,就需要通过创新传承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多样化,高校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然而,目前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普遍不高,表现在缺乏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协作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可能导致他们在使用网络时出现违法违规、泄露隐私、受到欺诈或侵害等情况。

网络环境复杂: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相关课程,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却没有跟上。一方面,现有的传统文化教师人数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因此,高校需要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性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传承能力。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多元式、动态式的平台,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环境,其中不乏一些不良或有害的环境。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挑战及优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亟须改变的处境。

首先,传统的中华文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存在差异,因此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受限于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也很难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网络信息和娱乐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偏重于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网络环境也让学生具备了自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提供的传统文化课程。

最后,当前社会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度普遍偏低,很多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础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具有以下优势,即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互联网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通过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和文化APP 等方式,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并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互联网上汇集了大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涵盖了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既有经典名著,又有现代解读,既有正面评价,又有反思批判。这些网络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库和信息库,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策略与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期待高校能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希望高校能够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共文化资源等多方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路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四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习效果和价值感,通过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立以知识共享、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情感交流为核心内容的四维一体模式。这一模式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质量,通过知识共享梳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通过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价值引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通过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实施以课程整合、资源开发、平台搭建、评价改革为关键环节的四步一体模式。这一模式着眼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通过课程整合将传统文化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通过资源开发利用互联网丰富和更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平台搭建构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评价改革完善并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对当前国内高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提出了应该采取的路径探索。

首先,应该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传统文化在普及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知识化等问题,高校应该注重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

其次,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范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传承。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与互联网行业的合作,推广创新创业项目,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应该建立健全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同时,高校也应该适时地调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劳动素养教育需要贯彻“实践性、创新性、评价机制”的原则。只有通过不斷创新和探索,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起到塑造人才、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中华传统文化互联网+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