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破解“教育内卷化”的策略研究

2023-08-24薛慧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双减

薛慧

摘要:“教育内卷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是功利性思想作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而“双减”时代的“教育内卷化”会造成家长焦虑难寻纾困之道,以及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公平的风险性增强。只有消除“分数综合征”式的评价数据,重塑舆论环境,转“状元”文化为“人尽其才”新文化,追求教育公平,避免教育结果均等化,才能有效破解“教育内卷化”问题,使学生真正减负,家长真正减压。

关键词:“双减”;“教育内卷化”;教育焦虑;教育公平;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49-04

2021年7月,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是国家针对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提出的一项战略性政策。在此政策提出之前,由于功利性思想作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的问题一直出现,因此部分家长渴望依靠教育提高生活质量,结果造成了“教育内卷化”,自己也产生了“教育焦虑”,且学生在“教育内卷”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现象时有出现。教育内卷化正在以一个教育现象被社会公认,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竞争机制的话题。

“内卷”一词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词语,从语义上来看,其英文形式为“involution”,in作为前缀,在此表示”在……内、向内“,volute作为词根表示旋转、漩涡、改变[1]。1936年,美国的戈登威泽使用“内卷”一词来描述不断地在内部循环的复杂现象。1963年,人类学家格尔茨将戈登威泽的“内卷”概念运用到分析农业的经济形态上,将劳动填充型的农业模式称为“农业的内卷化”[2]。中国的黄宗智又受到格尔茨的启发并沿用了作用在农业的这一概念,将内卷化定义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到达某一阶段后,无法前进或后退的停滞不前的状态。”后来“内卷化”被应用到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目前,教育学对“内卷化”的通俗理解就是“内部相互的消耗”和“无进步式的竞争”。本文针对“教育内卷化”的成因,提出“教育内卷化”问题的破解之道,以期缓解家长焦虑,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一、“教育内卷化”的原因

研究表明,教育“内卷化”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从功利性思想作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三方面解释“教育内卷化”现象的成因。

1.功利性思想作祟的利益修罗场

近年来,具有教育性的新型词语在教育市场涌现,“鸡娃”“青娃”“牛娃”“虎妈”“狼爸”等含有喻像化的词语在互联网上衍生。而这些词语产生的原因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结果与被评价对象的利益有直接关系,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被评价的学生主体的进步与退后,其引发的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使被评价的主客体之间又形成了“共生系统”,阻碍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在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功利化,存在于家长和学生当中。很多家长会不断地注入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一切资源培养孩子,希望孩子“成龍”“成凤”。这种功利思想一旦在心里种下种子,便难以根除。受这种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个别学校逐渐从教书育人的场所变为各种社会力量争名逐利的场所。这种功利文化在现代社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在有的家长眼中效果的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而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成为次要,这是一种针对结果而非目的的理性。

2.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形成“剧场效应”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素质教育”。但至今“应试教育”理念仍深深地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行为,强调分数和成绩的评价标准仍然存在,个别学生渴求通过考试达到家长的要求,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教育的“剧场效应”。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决克服“五唯”痼疾问题。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与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各方面相适应。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总是需要有足够多的人进入各个领域成为技工或者职业人才,而学术研究型人才只是国家需要的人才中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在一些地区“五唯”已由“问题”变成“难题”,转变评价观念是未来教育评价的新路向,这必将是一场持久战。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实践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时期,教育评价模式将追求完备化与系统化。内卷下的竞争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零和博弈”,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零和游戏”,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阶层都会产生这种内卷,而且评价机制单一导致学生还是要在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

3.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不匹配引发的“中产焦虑”

高考制度出现以来,资源分配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而资源不均等就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竞争。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应届生高考录取率逐渐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增加,但学生对重点大学的追求也变得更高,入学竞争更激烈,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在这一现实状况的压力下,学生们会抓住可以提升成绩的每一个可以“内卷”的机会,只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即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早期分轨,但是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差仍然悬殊,大多数学生还是追求普通高等教育。从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的角度来看,中产阶层的人追求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挤入精英阶层,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的不匹配又会出现“返贫(致贫)论”,这就是教育社会学所说的中产焦虑[3]。普通阶层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分层的结构来说,普通阶层的人占据了中国人口的大部分,都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就会更多,这使得“教育内卷化”不断加剧。

二、“双减”时代“教育内卷化”的潜在风险

1.“补习热”浪潮下家长焦虑难寻纾困之道

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显示“教育内卷化”的针对主体是学生,自然也默认了学生才是焦虑的主体这一前提,但是家庭是学生在学校这一社会系统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环境,所以学生及其家长其实是一个“焦虑共同体”,而有更加明显的焦虑状况的是家庭中的妈妈。在我国,家庭与学生的联结是紧密的,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价值思想等方面都会影响孩子。因此,学生来自学业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会使家长的焦虑状况随着成绩的起伏变得时好时坏。在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一些家长会把目光转移到课外的补习班上,以分担自身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由于一些因素,一些家长获取优质资源的信息逐渐变少,因此引发焦虑。家长的焦虑导致家庭中的大部分支出都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上。2021年,《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双减”政策提出将减轻学生的课内课外负担放在中心位置,需要社会在缓解“妈妈们的焦虑”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双减”文件也明确提出: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对校外培训机构加强治理,坚决防止校外营利培训机构侵害群众的利益,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将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研究找到家长焦虑的核心才是纾困之道。

2.“内卷”风口转移,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风险性增加

“双减”虽然减少了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但是非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依旧存在。在针对学科类“禁卷”的大环境下,加上“双减”政策的允许,一些课外培训机构将培训的方向进行了转移,并制订一些看似划算的“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会将培养的重心转移到培训机构确定的这条路上,使得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社会分层结构显示,社会系统具有阶层性差异、性别差异、地区性差异,其中地区性差异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根源,分为城乡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地域差异,教育资源的种类、质量都不同。从微观上来看,一些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优质条件,这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从宏观上来看,非学科类培训会加大区域间的服务水平差异和教育环境的“内卷化”,使好的地方更好,不好的地方更不好,造成长期存在且不可迅速逆转的“马太效应”[4]。

三、“双减”为破解“教育内卷化”提供的可行策略

从内卷的机制来看,可以针对教育内卷形成的原因进行各个击破,打破评价机制的限制,将零和竞争变成共赢的竞争,将功利化学习变成快乐学习,整合教育资源和人才。从政策的角度来看,严格落实“双减”是现阶段开展教育内卷化治理的关键。教育内卷化的破局之道在于去内卷化,而关键在于维护教育公共性,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公共教育供给,提升公立学校办学水平,深化教育公共治理变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这是开展协同治理,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的有效方式。因此,想要打破内卷化就要处理好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1.消除“分数综合征”式的评价数据

无论是评价标准引发的焦虑,还是功利性教育目的引发的焦虑,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不满足于分数,教育学中称为“分数综合征”。想要破解“教育内卷化”引发的家长焦虑,就要从消除“分数综合征”着手。

第一,要降低中小学的考试频率。中考命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彰显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特征,避免学生因分数产生的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下降、自尊心受挫等问题的出现,不应出现难题、怪题、增分附加题,全方位提高中考命题质量。教育部等六部門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次数不得过于频繁。《总体方案》也提出一项针对教师的考核项目———“学业述评”,用来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方式。

第二,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校外营利性培训机构对政策的关注度很高,会根据政策指令调整相应的计划,针对不同阶层的群体制定培训方案,对学校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使校内校外合理分配教育职能。

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整体评价能力。《指南》明确规定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排名,不得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家长群中传播。因此,教师应保护学生评价数据的“隐私性”,提高使用评价数据的能力。

2.重塑舆论环境,转“状元”文化为“人尽其才”新文化

当前,个别学生缺少自己的想法,日复一日地为了达到要求进行机械式学习,成了“学习的机器”。要想打破这种固有思维,就要从重塑舆论环境入手,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家长们的心态更加平和,不再推崇“分数至上”。重塑舆论环境,重点就是要将家长眼中根深蒂固的“人中龙凤”“皇榜状元”等固有竞争性文化理念淡化,使他们认识到当今社会的评判标准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固有的旧思想不再适用于当下,无论是走哪条路,只要有才能、肯努力,就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总体方案》中规定的,以“中高考状元”“升学率”以及“985”“211”为噱头进行宣传、招生是不允许的,更不允许以此来贩卖焦虑。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该注意到人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不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孩子。当前是一个具有差异性的多元化社会,评价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要使孩子成为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就要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材施教、因人导学[5]。

3.追求教育公平,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

近年来,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以实现教育公平,直指教育资源均等化,越来越多的政策也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相应的支持。在人们的心中,教育公平的种子在慢慢萌芽。教育公平包括很多方面,除了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还包括基本服务的均等化、师资力量的均等化、生源的均等化。目前,我国多地都已经逐步落实和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以避免过早的社会分层。

在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均衡分配的问题上,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法。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在2021年全球领导者峰会上提出,教育资源均等化可以先从大幅度提高中学教育的效率开始,减少资源的不平衡,同时使校外培训走向健康的轨道,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幸福感,减少养育成本。杨东平教授曾经在论文中指出,“教育内卷化”是一个深层问题,这个问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症结就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熊丙奇认为,义务教育是人人享有的,应该做到均衡发展。而竞争性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公平和竞争可以同时存在,好的竞争会促进教育的发展,破解教育内卷化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一方来作为条件。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永远都存在,国家颁布的文件中提到的“轮岗制”、取消大班额授课、“校长职级”都在为义务教育均等化助力,而想要以义务教育均等化化解教育的内卷化,还需要多方的配合与支持,除了各级政府和学校需要做出改变,家长和学生自身也需要积极配合。

四、結语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教育与社会及其子系统之间的“零距离”,容易导致教育独立性的减弱,使得教育出现市场化趋势,甚至出现低俗化问题。“教育内卷化”正是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影响时代发展的牵绊,对于这种具有多方面影响的教育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回应社会的要求、评价和选择,应重视教育的自我评价,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双减”的提出对破解“教育内卷化”有重要作用,既影响教育的深层次改革,也影响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本文提出的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具体实施以及推进还要靠多方的协调和配合,而如何破解教育内卷化造成的教育困境,缓解引发的家长焦虑,还需要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雅晴.“教育内卷化”的内涵表征与破局思考[J].教书育人,2022(29):6-10.

[2]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J].中国考试,2022(02):81-88.

[3]董泽芳,赵玉莲.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看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1-6,107.

[4]崔允漷,张紫红.后“双减”时代何以防止义务教育加剧内卷化[J].上海教育科研,2022(02):5-8.

[5]龙宝新,赵婧.“双减”政策破解义务教育内卷化困境的机理与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2(04):20-29.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racking"Education Invo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Xue Hu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03,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 are utilitarian thinking, excessively singl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insufficient balance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era of "double reduction", the"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 will cause parents anxiety and difficulty in finding solution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d risk of imbalanced and unfair compulsory education. Only by eliminating the "score syndrome" style evaluation data, reshaping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transforming the "top scorer" culture into a new culture of "making the best of everyone", pursuing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avoiding eq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ca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be effectively solved, so that students can truly reduce their burden and parents can truly relieve pressure.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educationalanxiety;education equity; education reform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