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的势与笔墨表现

2023-08-23周文霞

老年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范宽米芾山石

□周文霞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提出了山水画创作中“势”与“质”两个核心问题。具体看来,质是指笔墨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质地,是一种视觉上的入微感受。笔墨表现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古人常用不同的点线组成不同的笔墨因素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同时又体现出书法用笔的质感。势是指整幅画的气势。古人讲究经营位置,需要用心去经营布置画面的势,所以笔墨在表现质的同时,又要解决势,这是对山水画最基本的把握。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 绢本设色 187.5cm×1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笔墨点线和山水画的“势”与“质”

1.线与点的分布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点是构成山水画的最小元素,由于点的连续形成了线,是集点成线的原理。不同的点形成不同性质的线,点与线又形成不同质感的山石结构。在一幅画中,点与线同时运用会使画面更加丰富。总体有几种普遍的规律:一种是用点来表现,如米芾、范宽的风格;一种是用线与线的组合,如黄公望、弘仁的风格;还有点与线同时运用的,如倪瓒、石涛、黄宾虹的风格。由于几种点与线的侧重点不同,对山水画“势”与“质”的风格体现也不同,比如范宽的点和米芾的点,一个是豆瓣皴、一个是米点皴,一个用笔干、一个用笔湿,一个墨重、一个墨轻,造成他们的作品在“势”与“质”上截然不同。范宽大量的豆瓣皴塑造出岩石的坚硬纹理,有一种饱满厚重之感,在“质”上就更强调山石的质感和量感;而米芾的笔墨和“势”与范宽正好相反,他用纯粹的米点皴表现物象的组织,笔墨与背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虚无缥缈、烟云缭绕的意境。

2.点与线在画面上形成的分割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点与线的排列形成对空白的分割,这种分割会形成某种实形与虚形,无论是实形还是虚形,都会对“势”的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清代弘仁的画。他的画面点线甚少,丘壑山石也很少用笔墨去皴,几乎就是以几条线、几个点来分隔景物,形成一个空寂、冷凝的画面。从“势”上讲,由于线条的分割,留下更多的空间和空白,突出体现了画面萧疏、沧桑的美感。其“质”的体现主要在线条的书写质量上,而对山石的“质”则弱化了。

二、笔墨黑白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山水画用毛笔和水墨来书写胸中丘壑,在书写中水墨会产生不同的形态,以及不同大小、不同层次、不同虚实的黑白效果。这种黑白效果会对“势”产生较大影响。以龚贤、黄宾虹和李可染为例,他们的表现方法都偏重积墨,层层积染所产生的黑白效果与“势”的形成大多是一种整体性的,边沿有明显的起伏变化。从“势”上讲,它的黑与白相互包得很紧,阴阳相生,很有分量感和力量感。

黑白分布对“势”的影响体现在黑白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一种隐隐的渗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结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陆俨少的作品,他敢于用重墨块,以几笔不同形态的黑墨分布画面的不同位置。这几笔黑块一旦写于纸上,就会与白纸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黑白关系,也就决定了画面“势”的布置和格调。他以墨点、墨迹、墨块来表现丛树和山石上的苍苔,以留白表现云水。墨块和留白在他的画中,好似龙蛇起舞,相互辉映,笔墨形成大小不等的空白,时而透入形内,时而腾于物外,产生或疏或密、或隐或现的微妙变化,突出了“势”的营造。

《山居图》陆俨少

山水画的“势”与“质”同笔墨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运用好笔墨的点线和黑白,处理好“势”与“质”的关系,会更加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范宽米芾山石
北宋·米芾《白帖》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范宽《寒江钓雪图》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全山石
得意忘形
米芾学“字”的故事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雪霁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