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问题导向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3-08-23张家杰王玉云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时代化问题导向

张家杰 王玉云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推进这一伟大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因为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所具有的实践性品质,要求把握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契合。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看,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方法论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创造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问题导向能开辟新实践场域,总结新经验,提炼新理论。

关键词: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4.001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4-05-07

[收稿日期]2023-05-04

[作者简介]张家杰(1999—),男,广东佛山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玉云(1973—),男,四川南充人,法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1BDJ01)。

理论创新意味着结合新的实践对既往理论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解释,这种新解释促成了整个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其本质是对新的实践经验的抽象。既然是“结合新的实践”,那么就决定了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为坚持问题导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理论秉性,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的“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集中表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驱力和方法论。

一、坚持问题导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理论品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品质,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正是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35-136。实践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此过程中,实践具体表现为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动行为。不难看出,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方法本身蕴含明确的实践性指向,又因为坚持问题导向本身内含实践观点的精神内核,所以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能实现内在统一,并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最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本质要求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立足点和生长点。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对“实践”的思考,并在1845年春完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明确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之前形形色色的哲学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或曲解实践,如黑格尔认為“实践”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而马克思则批判地继承了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并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祛魅的作用,泾渭分明地划清其与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界限,同时也为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提供了内在规定性。

从主体性上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忽略了实践的主体性,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人的本质被理解为孤独的抽象的个体。对这一观点,马克思批判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135。在旧哲学中,“人”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世界图景,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136,这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具备强烈主体指向性,因为主体的存在是问题成立的首要条件,架空主体会导致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失去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从客体上看,实践所指向的对象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158。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决定了坚持问题导向把以往的关注对象从“天上”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由此杜绝经院学派探讨是否存在天堂这类型的荒诞问题。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看,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把实践理解为遵从主观性原则(利己主义原则)的意志之产物,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也只能停留在反映和被反映的层面上。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强调人应该能动地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155。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其理论体系在与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严格遵循着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先驱具有强烈的坚持问题导向的意识,其理论的提出都与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密切相关。正因为坚持问题导向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宝贵品质,所以坚持问题导向有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

在《莱茵报》社工作期间,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问题,由此开始反思、批判黑格尔哲学并走进现实世界,随后又积极参与“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的思想、立场转变由此开始,并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多个版本序言也证明了他们根据具体问题的变化而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马克思在晚年回复查苏利奇的信件中,通过研究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提出了“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同样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宁以“帝国主义”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了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帝国主义论》。根据当时国情,列宁又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的结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列宁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考察只有紧抓主线中的一个个“问题”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才能理解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转化方式。

(三)坚持问题导向在不同时期提出相应的实践要求

基于实践性的内在品质以及对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互转化基本规律的把握,坚持问题导向必然根据新的时代发展背景提出新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4]82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以时代命题为导向披荆斩棘,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瞩目的成绩。

问题本质上就是事物的矛盾,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问题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极力阻挠,因此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指明了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巩固了新生政权,并成功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党的八大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认为:“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5]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当时的主要任务。而后,“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动荡,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随着对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深入剖析,国家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民主深化、法治建设、文化发展、民生保障、自然保护、国防安全、军队建设、两岸统一、世界和平、管党治党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16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此开辟党的理论发展新境界。

(一)坚持中国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但都以失败告终,直至十月革命在俄国的成功让中国革命看到了希望。在李大钊等先驱的奔走下,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但教条化地运用经典著作的理论阐释并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并取得革命的成功。恰恰相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生命力。只有坚持中国问题导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枝繁叶茂”。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8]534不言自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中国问题导向。一方面,坚持中国问题导向饱含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意蕴。从本质上来说,“问题”就是矛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因此,以中国问题为切入点方能对症下药,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坚持中国问题导向要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方位、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只有坚持中国问题导向才能不断在实践中总结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并在更多的实践中验证其真理性。

(二)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正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结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6]19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論创新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历史性课题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具体而言:

近代以来,各种主义和思潮竞相登场,但是都无法改变旧中国的现状。“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9],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8]663。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还探索出了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及党的建设的相关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领导新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上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些成功经验凝结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要理论。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战略谋划,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三大时代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在不同时代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思路方法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0]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做出时代回答。

在方向性质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6]1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开辟,并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日臻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伟大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在目标路径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欧美国家传统的现代化老路,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眼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走和平发展道路。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朝着这一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己发展的全面现代化道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在根本保障的问题上,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4]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为此,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本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关键在于“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6]64。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克服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促使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增进党群关系,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6]17,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体系继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过程,而确保精准度的关键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化运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蕴含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实事求是的集中表现,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始终。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1]问题本质上就是事物的矛盾,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并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方法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客观事实为判断依据,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2]也正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准确把握并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時代课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指引,进一步指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新征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崭新的实践场域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6]18“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21既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铺开了崭新的实践场域。

新的实践场域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实践支撑,也为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提供了现实土壤。一方面,艰巨复杂的使命任务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治、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然会碰到许多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通过在实践中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剖析和解决,我们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并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实践材料。另一方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这一崭新的实践场域中检验其真理性。

(三)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经验的总结,党的实践成功和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把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3]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中分别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这既是党的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见证。相较于经验,理论具有系统性、普适性和逻辑性的特征,因此要将经验总结归纳为理论。《共产党宣言》指出:“在理論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13也就是说,共产党人在探索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善于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并通过对历史的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6]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解决中国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问题导向引领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交出合格答卷、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离不开新时代以来所总结凝练的成功实践经验,它深刻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新时代新征程意味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新的形势变化必然产生新问题,要求进行新实践,由此产生新经验、提炼新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问题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成功经验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材料。“坚持问题导向”内含实践性的品质,能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问题导向”能洞察新风向、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开辟新的实践场域、提取新的成功经验。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能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6.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1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

[13]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6.

[14]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1.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时代化问题导向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