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课”与“教读课”的有效对接

2023-08-22黄爱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7期

黄爱英

摘 要 自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推广使用以来,“教读课”和“自读课”有了更明确的呈现与区分,教学也有了更精细的要求与设计。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既体现这两种课型的区别,又将这两种课型有效地对接起来?已然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自读课” “教读课” 有效对接

在统编教材“以读为核,聚焦语用”的编写理念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阅读篇目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编排和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从“教读课”中习得阅读策略,在“自读课”中印证和实践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达到“自读课”与“教读课”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一、寻找教学融合点是有效对接“教读”和“自读”的前提

“教读课”主要靠教师详细讲解,功能是给例子,讲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构建起阅读这类文本的思维模式。“自读课”是指教师安排一定的课时,为学生制定自读目标,把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并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质疑、析疑,它是学生从“教读”逐渐走向“课外阅读”,形成阅读能力的桥梁。很显然,这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只有相互配合,方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还在按传统的讲解方式,不分“教读”“自读”,统一按一种模式进行教学,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思维的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读课”与“自读课”的融合点是什么呢?统编教材和配套的《教学用书》已经给我们明确指示,要从单元目标出发,以单元能力点为主线,由“教读课”带出“自读课”,继而延伸至课外阅读,构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即“1+1+x”)“三位一休”的阅读教学体系。也就是说,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能力点是“自读课”与“教读课”的融合点,确立得当是有效对接这两类课型的前提。

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两篇都是记叙类文章,一篇是教读,一篇是自读,根据单元要求和两篇的阅读提示,可将两篇的教学能力点确定為:《植树的牧羊人》通过抓关键语句的方法来理清文章思路,训练学生默读思考;《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安排自学,巩固抓关键语句来理清文章思路的策略和默读的方法。这里的“训练学生默读,通过抓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便是两类课文教学的融合点。

统编教材的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的阅读提示,为寻找“教读课”和“自读课”的教学融合点提供了指引。因而,教师要认真解读每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每篇课文的阅读提示,这是有效对接“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前提。

二、学生的阅读意识和教师的有效引领是对接“教读”和“自读”的保障

1.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应当树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意识,了解三者含义与阅读方式,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就是学生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自读方法,包括创设阅读目标,学会列思维导图,结合课后习题进行解答,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善于质疑、勇于发问的好习惯,并积极探索阅读中不理解的问题,确保阅读策略的习得,并尝试迁移与运用,促进自读感悟能力的提升。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做到有效引领

教师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其次还要建立正确的教学模式,了解教材的侧重点,明确区分课本中的教读内容与自读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利用好阅读支架,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探究式地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做好引领“自读”与“教读”对接的指导者。最后,教师要利用好校内和周边的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当中,进行阅读教学内容的学习、反思,并将优秀的阅读教学环节、流程进行汇总,将好的教学课例编撰成册,主动引领“教读”与“自读”有效对接案例的形成。

三、“自读课”有效对接“教读课”案例举隅

在此,笔者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教学为例,探讨“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对接方法。

本单元的目标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教学的能力点:

1.学习精读,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据此,在处理前两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教读”和后一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自读”时,应该以单元要求作为融合点,将“揣摩体味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把握人物精神品质”作为教学主线,贯穿整单元的“教读”与“自读”。

【教读《邓稼先》】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法指导:关注小标题,抓关键性语句,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

2.精读句子,把握人物。

主问题: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里读出来?

(1)找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词句,初步把握邓稼先的精神。

提示:评价性的词句往往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概括有关邓稼先的事例,说说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人物哪些品质?

概括事件学法指导: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

(3) 思考作者写邓稼先为什么要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又为什么引用《吊古战场文》和儿时学到的歌?

3.课堂小结,归纳把握人物精神品质的策略:

(1)找出直接评价性的词句。

(2)从事例中概括精神品质。

(3)在写作手法中探究精神品质。

【指导自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回顾前两课教读课所学的“把握人物精神品质”的策略。

2.运用策略,品读鲁迅。

任务一:概括事件,把握人物。

(1)回顾《邓稼先》一文结构全篇的方法。

(2)梳理片段,分析人物。

任务二:分析细节,把握精神。

(1)勾画细节,简要批注。

要求:仿照示例,先画出描写鲁迅先生的细节,然后围绕其形象特点进行简洁概括的批注。

(2)学生批注后分享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语用视域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与教读课有效对接研究”(立项批准号:JSZJ211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