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23-08-22王凤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自信英语教学

王凤平

[摘 要]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跨文化交际是体现英语学科文化特性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突破当前教学中的不足,既要关注英语知识的普及,又要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序推进中国文化与英语学科知识的重构,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8-0081-03

英语是当今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广泛使用的语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为《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要求。

文化是语言交流的基础,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习俗观念、思维习惯、民族心理等文化内涵。因此,学习英语实际上是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肩负着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使命与责任。《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由学习拼音、汉字,到逐步接触音标、英语,可见这一阶段是对学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起步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英语知识、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价值

跨文化交际能力,通俗地说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跨文化交流容易出现误解、冲突等问题,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就要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首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英语学科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倘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语言、一种文化,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得到强化,学生就会努力积累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跨文化交际情境的创设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活泼好动,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容易困顿、厌烦,觉得英语学习无趣,这不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跨文化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体会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专注地探索英语知识,端正学习态度。

最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非一日可了解全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英语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比中形成跨文化认识,从而提升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英语教学要关注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养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然而,在传统英语课堂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1.“哑巴英语”问题明显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英语学科的定位出现偏差,忽视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只关注英语学科的知识性,从识记单词、背诵句型和语法等方面展开英语教学,以完成作业、答对习题、考取高分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导致学生存在“只会做题不会交流”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英语测试,但到了课上的朗读环节,或是表达交流环节,学生的表达磕磕绊绊,难以流畅地用英语进行对话。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被弱化,所学的英语就成了“哑巴英语”。

2.“中式英语”问题浮现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在发音方式、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时,部分教师不重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学生以汉语思维来学习英语,就会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将“黄头发”一词直译为“yellow hair”,事实上,英语中的“黄头发”并非如此表达,而是应该翻译为“blond”或者“blonde”;又如,对于汉语中的“马马虎虎”一词,很多学生习惯翻译为“so so”,而地道的英语表达应为“not too bad”或者“average”。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学生就会按照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表达出的英语或存在语法问题,或不够地道,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良好平台。教师要重视“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等现象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一语言工具,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1.进行适当对比,正视文化差异

中文与英语之间的差异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正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例如,中西方的日常问候语不同。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创编一段交际对话,学生大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内容。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他们时常遇到“你今年多大了?”“你要去哪儿啊?”等寒暄的语句。然而,这类问题对西方人来说并不用于日常寒暄,西方人认为询问年龄、打听行程等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不愿对外人透露。认知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因此,教学时,笔者就会向学生普及这一中西方认知差异,并组织学生讨论与西方人进行寒暄时应该聊什么话题,比如聊聊天气、聊聊穿着等,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又如,中西方人对同样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6 Colours时,笔者引入中西方对同一颜色的不同理解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与疾病、死亡有关,人们把丧事叫作“白事”,在葬礼上大多穿白色的衣服,为死者送上白色的花;而西方人眼中的白色是高贵、圣洁的象征,人们在婚礼上会身着白色礼服,“a white lie”一词被意为“善意的谎言”,也是白色象征纯洁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积极,中式婚礼礼服以红色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red”代表着危险……像这样在中西方有着不同寓意的颜色还有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做简要介绍后,为学生布置了“中西方颜色寓意比一比”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后收集、对比更多的颜色寓意差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西方文化对比这一课题的完成并非一日之功,其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拱一卒的教学,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去留心体会和积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挖掘教材内容,凸显中国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既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特色,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译林版英语教材中有不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立足教材编排特点,围绕单元主题建构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凸显中国文化。

例如,譯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New Year中的“Story time”板块介绍了几个中国传统节日,如“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等。笔者基于单元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制作“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卡”,并出示范例(见图1),要求制作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卡”中要包含节日时间、节日习俗、节日饮食等基本信息,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和介绍节日的来源等相关知识。通过制作资料卡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节日的表达方式与介绍要点,接着,笔者组织开展“你来介绍我来猜”游戏活动,让学生与同桌一起完成:一人来介绍某一节日的习俗,一人来猜测对应的节日是什么。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深入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感知、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为跨文化认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又如,译林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教学重点为一般过去时,要求学生认识、掌握一般过去时的时态、表达方法,并能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复述。本课教材中,“Story time”板块和“Fun time”板块都是在介绍西方童话故事。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提炼讲故事的支架,帮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具体来说,在学习了“Story time”板块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能从中提炼出“Long long ago, there was/were...”“One day...”等讲故事的支架。随后,笔者引入具有趣味性的中国故事,如〈神笔马良》《猴子捞月亮》等。学生对这些故事比较熟悉,能用中文完整表述出来。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支架,调动已学知识,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这样,在西方童话故事中提炼支架,用英语来讲述中国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能够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中,拓宽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拓展文化素材,树立文化自信

对西方文化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背景,读懂英语知识。而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鉴别国外的文化;只有树立了文化自信,才能走向世界。因此,教师要拥有跨文化视角,在英语教学中拓展文化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融合中理解。

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主题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关。在“Culture time”板块,教材提及了两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世界节日,分别是“Earth Day”和“Environment Day”,但教材中只是提及了节日时间,并没有对节日内容等信息进行详细介绍,学生难以深切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日的理解也较为浅层。基于此,笔者从文化层面进行拓展,引入中国世界环境日主题,即在每年世界环境日,我国都会制订相关主题,以号召全民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如2017年,世界环境日提出“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人与自然,相连相生)的口号,基于此,中国的环境日主题定为“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学生对这句话非常熟悉,笔者鼓励学生尝试把它翻译为英文。学生积极调动所学知识,纷纷尝试。有的学生将其翻译为:“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good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有的学生翻译为:“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valuable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都能准确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这样,通过聚焦中西文化主题,放眼世界环境问题,学生得以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去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了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语言交际中必然传递着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教师要重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并存与共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当然,文化的讲解与渗透要把握渐进性,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让学生能够从文化层面来把握英语的语用功能和交际功能,实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静.将中国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35.

[2] 谭丽.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1):24-27.

[3] 张坤.汉文化圈外语语种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J].文教资料,2020(25):12-13,21.

[4] 黄思琦.刍议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J].现代交际,2016(20):201-202.

[5] 张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6] 林春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162.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自信英语教学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