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戏不再:基于文本矛盾处解读《社戏》

2023-08-22杨廷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好戏社戏

杨廷

内容摘要:《社戏》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小说,并不像其他小说一般有着多样化的悬念设计与情节转折,但却又通过设置文本矛盾,将看似松散的情节进行串联。而文本的矛盾之处,通常蕴含着别样的内涵,从其着手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社戏》中将本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戏形容为“好戏”这一点矛盾从而入手,进一步解读“好戏”背后指向的是与童年伙伴的经历的“好”、平桥村的“好”,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该文章。

关键词:《社戏》 好戏 文本矛盾

小说教学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通常的小说教学往往按部就班地围绕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展开,从而落实小说主题。但仅围绕三要素简单展开教学而不顾小说本身的独特之处,则容易导致学生模式化地进行小说鉴赏,而忽略掉每一篇小说的独特价值。就《社戏》目前的相关解读来看,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主要分为对主题思想的不同解读、文本艺术特色的解读以及一些从题材和视角出发的解读。而从题目“社戏”本身出发,去探究“戏”的“好”究竟是好在哪里,抓住文本矛盾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则有利于突破围绕三要素出发的思维限制,增强学生对该篇小说的理解程度。

一.“好戏”并非好在戏

在小说《社戏》的结尾部分,作者鲁迅有明确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里谈到的“那夜似的好戏”,指的便是“我”去赵庄所看的戏。但仔细阅读文本可以看出,“我”所看的戏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我”最愿意看的那部分戏“等了许多时都不见”,甚至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感到了疲倦。当老旦出台演出时,“我”也明确谈到老旦是自己最怕的东西,当老旦不停在台上唱时,“我”的同伴甚至打起了呵欠。在老旦无休止的唱声中,“我”和同伴最终骂骂咧咧地离开了赵庄。通过这些文字描述,能感受到就这场社戏本身而言,“我”和同伴们都并不是十分认可,也可以说这实际上只是一场无聊的戏,谈不上所谓的“好戏”。而文章结尾处与“好戏”同时谈及的“好豆”,也呈现出了相同的文本矛盾。“那夜似的好豆”指的是在看完戏的回家路上,“我”与同伴一起偷了阿发家与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来吃,但后来六一公公又单独将自家的豆送给了“我”与母亲尝,本质上原是相同的豆,但“我”却认为不似之前那样好吃了。这里显然并不是豆子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导致“我”对其态度上的转变,而是在豆的背后发生了一些其他的变化。

戏本无趣,却成了“我”心中不再复见的好戏,豆本相同,却在一夜之间于“我”心中产生了差距。实际上“我”口中的戏与豆的“好”不在于戏与豆的本身,而在于看戏、吃豆这些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我”内心所产生的特别感受。在前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我”内心是轻松并期待的,在回平桥村的路上“我”与同伴一起动手煮豆、吃豆,内心也是满足高兴的。也就是说,看戏往返过程中的经历,促使“我”的内心认为那晚的戏是一出“好戏”。在称这一场令人昏昏欲睡的社戏为“好戏”的文本矛盾中,显示的是“我”对整个平桥村的情感,“好戏”并非好在戏,而在于“我”所接触到的平桥村的人与物。

此外,作者口中的“好戏”也还可以根据《社戏》一文被教材删减掉的开头部分来帮助理解。在《社戏》的原文中,还谈到了“我”在过去二十年里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经历,而这两次经历均给“我”带来了不愉快的感受,字体行间体现着当时混沌难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城市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压抑与冷漠。这也与后文所提到的童年记忆里的社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童年的社戏虽然戏本身或许是有些许无聊的,但乡村自由自在的社会氛围与邻里之间友善的人际关系,足以令“我”被其吸引。所以说社戏的“好”还表现在与“我”此外两次看戏经历的强烈反差之中。

二.童年伙伴:善良、美好的农家儿童

明确了《社戏》里“我”心中那夜的好戏并非单纯好在戏本身之后,也就可以继续解读在戏的背后所蕴含的具体的“好”,其中就包括了平桥村里同“我”一起玩的伙伴的好。而小说中出现的伙伴,则是以双喜、阿发、桂生为主的十来个农家儿童。围绕“我”与这些伙伴的相处,也可以从小说中概括出日常乡村陪伴、同行看戏以及归航偷豆这三个主要事件。同时也正是这些事件,引出了小说中“好戏”背后农家儿童这一方面的“好”,展示了儿童们身上不同方面的美好品质。

(一)乡村陪伴中的热情自由

当“我”作为远客回到平桥村后,村里许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并经常来伴“我”玩。但从“我”和其他同伴的生活环境与经历来看,二者之间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我”是在市镇里读过书的孩子,而其他人都长期生活在平桥村,平日里需要帮助父母干活,并且“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尽管有着这些差异,“我”与这些玩伴却并没有产生严重的隔阂,反而能够每天一起去掘蚯蚓、钓虾。实际上也可以说正是这些没有过多接受成人世界思想的孩子们,用他们自身的热情,将“我”帶入了“我”本该拥有的儿童世界中。

另外在平桥村里,孩子们即使在吵闹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受到所谓行辈的约束。也就是说在平桥村孩子的眼中,自由自在是更重要的,他们并没有受到过多封建旧习的影响,从而保持了儿童本身的纯粹,这种纯粹也让“我”在这些玩闹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了轻松自在。

(二)同行看戏中的机智体贴

平桥村童年伙伴的好,还体现在他们对“我”的种种体贴与帮助。当“我”因无法去赵庄看戏而感到不高兴时,其他同伴都对此感到叹息同情,而并不是不以为意。在双喜的提议下,“我”同十几个少年成功在当天晚上自行乘船前往赵庄看戏。同时在这里又体现出了一个矛盾点,通常情况下,家中长辈一般都不会太放心让自己孩子单独和其他同龄人一起在夜晚离家出行,尤其还是在孩子们独自乘船前去的情况下,但在小说中“我”的外祖母和母亲却同意了。实际上外祖母与母亲的同意,也包含着对平桥村孩子们足够信任这一点在。纵然同伴双喜在“我”母亲面前保证此行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若是母亲信不过这些结伴前往的孩子,也仍然不会让“我”随他们而去。母亲和外祖母都是平桥村人,所以“我”的家人对平桥村的孩子并不是毫无了解的,他们本身就有的聪明热情加上识水性的特征换得了母亲的信任,原本以为的矛盾在这里也就能够说得通。

此外,对于能够乘船前行并得到准许,双喜这一人物是不可忽视的。小说明确谈到双喜是“聪明的双喜”,但这份聪明机智是多方面的。他勇于带领同伴行动并且善于观察大人们的反应,能够敏锐察觉到母亲的迟疑从而做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小说文本中的双喜,是机智的农家儿童,更是有担当的、善于沟通表达的、心细的农家儿童。

而在看戏的过程中,同伴们对“我”也仍然十分关心。当“我”托桂生去买豆浆时,同样在看戏的桂生不仅没有拒绝,还在发现卖豆浆的收摊后主动提出帮“我”舀一瓢水来喝,可见桂生的友好与体贴。另外桂生还谈到豆浆“日里倒有”,也就明确了他白天已经来看过戏了,但晚上仍然陪着“我”一同来,还帮“我”买豆浆、舀水,这也体现出包括桂生在内的平桥村儿童都是乐于帮助与陪伴“我”的,而这些都成为了“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的原因之一。

(三)归航偷豆中的童真淳朴

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文字叙述“我”与同伴在回家路上偷罗汉豆的相处过程。归航途中,同伴阿发主动提出他们家的豆子大,所以偷他们家的豆子,可见阿发的热情大方与善良。而本是自家豆子,阿发却说“偷”,也体现了农村少年身上的童真有趣。其他同伴顧虑到偷豆后阿发的处境,又主动跑到六一公公的地里偷了一些豆子,少年们懂得互相关心考虑的美好品质由此可以看出。

在“我”与其他同伴的共同协作下,大家心满意足地吃了罗汉豆并成功返航,而那夜的豆之所以成为了“我”心目中无法复刻的好豆,也是因为那夜的豆还包含着“我”与同伴一起偷豆、煮豆、吃豆以及一起议论被发现后的对策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乐趣。在偷豆事件中,“我”摆脱了外界所带来的一切束缚,回到了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有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状态,在那当下“我”只是一个和其他同伴一样的快乐天真的儿童。也可以说,是同伴们的美好感染并带动了“我”,那一晚的戏与豆,也因此便在我心中都成为了最好的。

文章通过“我”的所见与体验来塑造的儿童自由美好、充满童真,他们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更不需要像“我”一样整日背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儿童的天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赞美了平桥村世界的儿童,同时展现了自己理想中少年儿童应有的状态。

三.平桥村:自在、和谐的理想乡土

要分析“我”心中社戏的“好”,不能忽视作为故事发生地点的平桥村。根据小说的描述来看,平桥村实际上是一个极偏僻的临河小村庄,住户不多,基本都以打鱼、种田为生,但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的地方,于“我”而言却是“乐土”。表面上“偏僻小村庄”与“乐土”这两种形容似乎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感觉,但实际上正是在这种表述的反差之上,间接表达了平桥村这个地方于“我”而言有着它独特的好。小说中以一个儿童的视角直接谈到,在平桥村“我”既能得到一些优待,又可以免于背诵诗书,这对于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我”而言,自然是内心乐意的,因此平桥村成为“我”的一片乐土也就有了缘由。但平桥村的“好”也并不是仅限于此,平桥村自身的环境也体现着“好”。

(一)自然环境

从自然环境来看,平桥村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在叙述前往赵庄看戏的过程中,就详细描写了独特的水乡面貌。《社戏》虽然是一篇小说,但却又有着许多诗意化的语言,在描写水乡活动场景时这一特点就十分突出。

小说在写景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进行叙述,在视觉上,有随着船只前行而似兽脊般不断起伏的连山,有依稀可见的点点渔火,还有朦胧月夜中渐渐显现的如仙境般存在的戏台。在嗅觉上,两岸豆麦与河底水草的清香弥漫在水气之中,顺着月夜下的风迎面扑来,令人感到轻松惬意。在听觉上,同伴的谈笑声、潺潺的船头激水声、悠扬宛转的横笛声、隐隐约约的歌吹声,都营造出了一种快乐自在的氛围,甚至令“我”在夜色中感到有些自失。视觉、嗅觉和听觉在这里相互交织,加以抒情化的语言共同打造出了一个诗意朦胧的月夜水乡画面,同时在这之中,也将“我”对社戏的向往期待与身处乡间的欢乐自由充分展现了出来。

(二)人文环境

从人文环境来看,平桥村虽然小而偏僻,住户们也大多没怎么读过书,但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却体现着不同的美好之处。村里陪伴“我”的少年们善解人意、大方热情,能洞察到“我”内心的情绪从而想办法完成“我”看社戏的愿望。村里的大人们虽在小说中未被着重谈到,但从村里父母让家里孩子减少工作量来陪伴作为远客的“我”,也可以看出平桥村村民的热情好客。

另外当双喜提出用八叔的航船去看社戏时,虽未描述借船的画面,但少年们最后确实是开走了八叔的船,再加上外祖母与母亲也知道少年们的计划,说明“我”与同伴们并不是私自开走船的。能够放心将自己的船交给一群半大孩子在夜里行驶,在表现村里孩子确实懂事、值得信任的同时,也体现了八叔的大方热情,并且还能看出平桥村的大人们尊重孩子们的独立性,能够让他们大胆地自我前行,做自己想做的事。

六一公公的出现,则又再一次更直接地体现了平桥村村民的好。当六一公公发现双喜带着大家偷了他的豆后,并没有严厉地责骂少年们偷豆的行为,而是说这班小鬼“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言语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粮食的惋惜,并且在听双喜说是用豆子在请客后,他还笑着说“这是应该的”,这些也都体现了六一公公同样也是一个大方的人。虽然在小说结尾处,又提到六一公公又单独带上了自家的豆子给“我”和母亲尝,还对在市镇上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一番,让人仍然可以从六一公公身上隐约察觉到一些等级秩序观念,同时这也间接促使“我”认为好豆不再,但是从整体来看也不能就以此全盘否认六一公公本身的那些好,不能否认平桥村的好。

总的来看,《社戏》中的平桥村,其实也是作者鲁迅理想中自在、和谐的乡村世界,这里有着自然美,也有着人性美。与鲁迅《呐喊》中的其他小说相比,《社戏》所塑造的世界显然少了许多麻木与冷漠,多了一些温情。但这个世界是属于小说中的迅哥儿和他的伙伴们的,是描绘出来的理想画面,鲁迅在展示对这种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混沌与苦难。

《社戏》作为一篇乡土小说,与鲁迅笔下的其他乡土小说相比而言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鲁迅笔下的乡土叙事往往与国民性批判密切联系,并带有明确的启蒙立场,但《社戏》中所呈现出的乡土则是以相对抒情的方式来进行想象与追忆的。通过《社戏》,能够感受到平桥村独特的风土人情,也能体会到这小小一方土地上存在的美好。虽然《社戏》相对《故乡》这些小说而言并没有那么写实,但其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也同样表达着知识分子在变动不定的社会生活中对平静和谐的生活的渴望。

回过头来再来看“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鲁迅通过扭转叙事的时空,将读者带领到迅哥儿的童年记忆世界中,这段文字背后一方面隐含着对平桥村这个桃花源般的地方的眷恋与向往、对理想儿童成长状态的呼唤,另一方面也以此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时空进行了一种对比反思。结合1922年鲁迅创作《社戏》时的具体社会生活状况来看,类似于平桥村这片乐土上存在的热情友好、平等和谐,是难以在生活中普遍实现的,故而“好戏”不再。但这种“不再”却不意味着封存回忆,逃避现实并放弃追寻,而是仍然于“不再”中进行着思索,以平桥村中的温情回忆勾勒着心中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林.平桥村:鲁迅的“桃源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77-78.

[2]李兴阳.中国乡土小说叙事传统的承续与变异[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7,0(2):23-34.

[3]杨宇鹏.“波折”:《社戏》的“摇曳美”[J].中学语文教学,2017(01):54-56.

[4]黄旭.论《社戏》中的“乡土文学”表达[J].名作欣赏,2015,(11):39-40.

[5]孙绍振.为什么偷来的豆最好吃——读《社戏》[J].语文建设,2009(06):22-24.

猜你喜欢

好戏社戏
一场好戏
扮好“六种角色”唱出“一台好戏”
萌宝遇上大花脸,一出好戏哇呀呀
一出好戏
中国有好戏
黄渤的“一出好戏”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