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3-08-22陈东琼段雅璇

求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

陈东琼 段雅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七一”讲话到写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坚持“两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彰显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开辟理论创新路径的经验性总结,凸显了“两个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如果说“第一个结合”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问题,那么“两个结合”则更加凸显了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开花结果的回应。“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创新了党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明确了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要求。

一、“两个结合”的话语生成

作为一种崭新的话语阐释,“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两个结合”不断完善成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纵深发展。

1“. 两个结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在中国革命遭遇数次挫折后,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革命的峥嵘岁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践行“两个结合”。邓小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将我们党在以往斗争历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坚持走自己的路,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后进一步明确“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的时代特征,带领人民取得了各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强调新时代必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坚持发展“两个结合”,并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

2“. 两个结合”是对“四问”的深刻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愈发明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源泉。坚持“两个结合”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理论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必须立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好中国与各国的共享共赢,回答好“世界之问”;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着眼点,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密切关心的问题上持续发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回答好“人民之问”;当前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问题是推动时代发展、理论创新的助推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回答好“时代之问”。总之,纵深推进“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发展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真正成为现代的,如此才能使二者“结合”的成果更具实践意义。

3“. 两个结合”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其应用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条件。深耕于农耕文明的东方古国,在历史演进之中酝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孙。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已无法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高度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在立场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坚持一切活动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中华文化中所内含的“保民富民”思想不谋而合;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着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得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与中华文化中关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价值追求融通契合;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这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之间彼此贯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可以说,正是在二者具有契合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才寻得扎根中国大地的土壤,进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

理论源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理论意蕴而言,“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实现了党在新时代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生动体现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中。

1“. 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正式出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更着重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在基于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鲜明指出我们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落地生根,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丰厚文化滋养下形成更加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智慧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两个结合”的鲜明体现。一方面,这一思想聚焦长期以来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问题,紧紧围绕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新论断。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这一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背景与需求相结合,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升华;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这一思想明确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又鲜明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创新与发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胸怀天下,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真正的共同体”的理念,同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世界问题相结合,同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关于群众观点方面,坚持人民至上,贯彻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百姓之心为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的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万物同源”“仁民爱物”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全方面绿色转型。可以看出,“两个结合”不仅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本身也是“两个结合”最鲜明的集中体现。

3“. 两个结合”实现了党在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创新。话语是思想理论表达的载体,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需要话语体系的创新与传播。毛泽东认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长期以来,“第一个结合”是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共识性话语阐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实现了“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话语创新。“两个结合”的提出,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历程中思想渊源的追溯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考量与发展探索,使得中国具体实践的内涵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明确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需求,是对文化自信的时代回应,是以历史主动精神去创造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需要。“两个结合”为党的话语体系构建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话语表达更加完整、指向更为鲜明,由此实现了党在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创新。

三、“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

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实践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两个结合”的提出既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需要在把握其理论意蕴的基础上,明确其实践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两个结合”。

1.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两个结合”首要的政治前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在实践中探索与践行“两个结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根本不动摇,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我们党始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认真处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两个结合”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永葆旺盛生命力。

2. 准确把握国情是“两个结合”的根本遵循。从新的战略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虽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历史方位已然一新。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世界全球化浪潮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诸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发展较为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等,不断冲击着国际秩序与国际治理体系。对此,必须要统筹“两个大局”,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以增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的本领,在践行“两个结合”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基因。

3.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践行“两个结合”的落脚点。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更加通俗易懂、更接地氣,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要让“两个结合”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具体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资源与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的“常住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占据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两个结合”需要与网络实践形成优势互补。例如,可以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创新植入阐释“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实现对“两个结合”的有效传播,切实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服务好人民。

党的二十大通过对“两个结合”的进一步论述,明确了新时期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这一重大论断不仅是对党百年征程为何成功的根本性剖析,更是为未来党如何能够继续成功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两个结合”既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完善、升华,其真理价值必将愈发深刻。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