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的寓言与美好的馈赠

2023-08-20张立军

北京文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老杜杜甫乡土

张立军

在《细姐与鱼》中,鱼的跃动游弋与主人公细姐一道构成了一组全新的意象。鱼的意象在中西方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诗意表达,其中既有渔樵之隐,也饱含着游鱼之乐。T.S.艾略特的诗歌《J.艾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将美人鱼塑形为主人公内心的理想和追求的幻景。而杜甫更是将仁民爱物熔铸于写鱼的诗中,将至为崇高的大爱隐喻于对鱼的命运的关注。

细姐对鱼的态度与杜甫的大爱形成了某种对位与契合。杜甫在《观打鱼歌》中有“赤鲤腾出”,《细姐与鱼》中则有带领群鱼跳舞的大灰鱼。当老杜发出:“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的感慨时,细姐心里“可劲儿地默念,鱼儿,快跑啊”。大灰鱼被捉不仅扰乱了细姐的心绪,还让细姐彻底失去了对晚餐的兴致。细姐对鱼的爱与老杜之间有了情感上的同构关系,这不单纯是同情和怜悯,而是对众生平等的一种情感超越。

《细姐与鱼》中,细姐之于鱼是饲养者、施恩者,鱼在细姐挑回的一筐一筐的草的喂食下成长。而鱼之于细姐,则是细姐的日常和生活的寄托,她喂鱼,鱼就成长、欢脱。鱼是她内在精神的映射,她像鱼一样自由乐观,对生活一如既往地向往。细姐的身上,没有被寄养于外婆家的怯懦,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的生疏,她的生活总是恬淡如昨。细姐的内里仿佛被平和之光映照,她敢于接受现实,愿把自己变成溪流里的一滴水珠,逐水而居。待嫁的细姐在被告知要回到父母身边时,她“没反对”;当父亲捕鱼需要打下手时,细姐内心虽念及池鱼却给予配合。细姐秉持的人生哲学是“利他”的,她以最大的赤诚面对生活,面对外公外婆、父母和弟妹、乡邻甚至是鱼。这种坦然,是基于解决自我内心困惑之上的一种超脱,因此,细姐的生命由此也具有了厚度和广度。

就女性形象的塑造而言,细姐是饱满立体的,她的身上既有一种传统女性的温婉,也有着新女性的反叛,她敢于掌控自我命运,面对不同意的婚事,她思虑再三后采取了独有的方式拒绝。她嘴角那条“细长细长,看着像一条游动的鱼”的伤疤,永远成为细姐温和性格肌理下,在面对不公时勇于反叛的人格的外化。

《细姐与鱼》作者以詩性品格结构全篇,将鱼的意象深植人心。小说虽言及乡土,却又以最为质朴的生存逻辑和生命价值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字里行间充斥着家庭的温情和及人及物的爱。这种爱是给予周围、自我,以及万物的尊重和礼赞,它隐于行为,又流淌于生活。就像细姐和丈夫默默地到父母务工的城市去打工,即便离开乡村,人性中那份最为纯净的质素仍旧绵延。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这或许可以作为细姐和《细姐与鱼》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 丁莉娅

猜你喜欢

老杜杜甫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手机
芬芳乡土行
杜甫的维稳观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