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教育”的挖掘

2023-08-19王鑫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关键词:礼仪教育

王鑫

摘要:无论是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还是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文明素养教育。尤其是作为学校人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传授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因此,在现有的语文课文中深度挖掘传统礼仪元素,也就成为中学礼仪教育的必由之路之一。

关键词:礼仪教育  语文课文  深度挖掘

“礼”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原先是和“祭祀”有关,后来不断扩展成为一整套与日常生活、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规范。

在东周时期,人们还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种,贯穿到祭祀、饮食、婚丧嫁娶的方方面面。

近代受思想革新的影响,加上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简化,中国人对许多传统礼仪已经很陌生了。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现有的语文课文中深度挖掘传统礼仪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礼仪教育”,并不需要另辟蹊径,一部分课文的中心主旨就是在传达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常识。如《陈太丘与友期》,就鲜明地确立了“诚实守信”的教学主旨,也在文本中展示了“尊称、谦称”等人际交往的基本禮仪。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容易把握的。

还有一部分课文间接传达出“礼仪文化”,以下我就以《三顾茅庐》一文举例。《三顾茅庐》中的人物言行很多涉及“礼仪文化”。

一、敬语

(一)称“字”与称“名”

古人通常使用敬语称呼对方。刘备称关羽“云长”,这是一种同辈称呼“字”,不称呼“名”的礼仪要求。

《礼记》提到:“幼名,冠字”。“名”是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字”是成年礼上由聘请的宾客取。所以,“字”是成年的标志。有了“字”,就不便在公共场合称人的“名”。

在成年后的人际沟通中,“名”通常只有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才能称呼;“字”则是用于平辈互称;而晚辈对长辈是万万不能“直呼其名、指名道姓”的,否则就是大不敬。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中小学学习过的诗歌中找到佐证,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歌,都是称对方的“字”,但是《赠汪伦》(汪伦字文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字少伯)中却是称“名”,区别就在于关系的亲疏和辈分的差异。

刘备与关羽是结拜兄弟,以同辈论,称“字”是符合礼仪的。同时刘、关二人是主从关系,刘备称呼“云长”,以示尊重,也同样符合《论语》中“君使臣以礼”的古训。

(二)口语与雅语

关羽称刘备“兄长”,张飞称刘备“哥哥”。为什么两人对刘备的称呼又不一样呢?

“兄长”是书面语,属于“雅语”,而“哥哥”则是地道的“口语、俗语”。在古人的礼仪标准中,“雅语”礼大于“口语”,因为一个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使用的“雅语”。以书面语称呼人,既是礼敬他人,也是具备文化修养的一种体现。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文武兼备,而张飞则是莽莽武夫,所以作者也就刻意通过“口语、雅语”彰显两人文化修养的区别。

(三)“令”的妙用

刘备称孔明“令兄”,这也是古代一个非常常见的敬辞。“令”本义为“美好”,在《诗经》中就用来作为对人的赞美,如“令闻令望”(美好的声望仪表)。作为敬语,“令”的扩展性非常强,称别人父亲可以叫“令尊、令严”,称别人母亲可以叫“令堂、令慈”,称别人女儿可以叫“令媛、令爱”,称别人儿子可以叫“令郎”,种种不一而论。

(四)“官职”为先

古代对方若是官员或曾是官员,在称呼时冠以“官职”,表示一种尊重,如阮籍的“阮步兵”(曾任步兵校尉)、王羲之的“王右军”(曾任右军将军)、杜甫的“杜工部”(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昌龄的“王龙标”(曾任龙标县尉)……刘备陆陆续续担任过多个职位,其中“镇东将军、左将军”两个职位都是经曹操上表汉献帝加以认可的,诸葛亮在与刘备交谈时,始终尊重刘备“将军”,就是此理。

(五)尊称“先生”

“先生”一词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最早指称“父兄”,后来衍生出多个意义。在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明代,这个敬称已经较为泛化,对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用。被称呼者不一定必须年长,但是与称呼者的年龄差距也不应太大。依《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算,刘备接受徐庶的推荐、前往拜访诸葛亮大约是在公元208年,这一年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刘备已经可以算作长辈,却要把自己算作“晚生”,尊称诸葛亮为“先生”,足见他“尊人”的程度了。

(六)宗教敬语

刘备来到宅前,称前来开门的童子为“仙童”,这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明代社会的宗教印记。明代是道教的兴盛时代,永乐帝、嘉靖帝、万历帝都是相当虔诚的道教徒。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道教对戏曲、小说、音乐、绘画等日常生活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宗教意识对人际沟通的影响体现之一,就是人们会用宗教词汇来作为敬语。人们称道士、隐士为“仙长”,称“道童”为“仙童”。诸葛亮不是道士,但他隐居南阳,也是符合“饮风吸露”的道教修为,加上“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本领,在明人罗贯中眼里,也足配“仙长”一称。这就让诸葛亮和他的前辈姜子牙、张良等人一起,在后世的演义作品中都被打上了“道家”的烙印。

二、谦称

有敬语,就有谦称。中国人表达总是有对人以敬、对己以贬的习惯。《礼记》中指出“礼”的本质就是“自卑而尊人”,就是要求通过降低自己、抬高别人,来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就称自己“末胄、愚夫、鄙贱”——“胄”是“后代”之意,表明自己是西汉远支皇族;而加上一个“末”,以示“小小的分支”,就自然有了自谦的意味。

而诸葛亮则称自己“野人、耕夫、顽石”——“野”是“乡野、山野”之意。诸葛亮当然不是“野人耕夫”,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诸葛丰曾是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圭担任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担任过豫章太守。除此之外,在此时的荆州当地,诸葛亮与荆州牧刘表、江夏太守蔡瑁也都是亲戚关系。他给自己冠以“野、耕、顽”的头衔,除了自谦,也有彰显“隐士”身份、不愿出仕的含义。

三、行为

(一)下马步行

在距离诸葛亮草庐还有半里的距离时,“玄德便下马步行”,这是因为“下马步行”礼大于“乘马”。

马、马车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坐在车上、乘于马上,自然就抬高了位置高度,对身边步行的人就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礼记》中写道:“车上不广咳。”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乘车之人居高临下,如果不停地咳嗽,可能会让步行之人误会其是一种傲慢或挑衅。

《礼记》中记载的有关“乘车”的礼仪很多,成为后世遵守的典范,比如在市区、乡里都是不允许纵马奔驰的;骑马遇到老人要行礼;遇到服孝的人也要行礼……而下车、下马步行,则是最高的礼节。

春秋卫国有一位贤明的大夫,叫蘧瑗。他就因在黑夜里也能遵守乘车礼仪,在宫门前自觉下车步行,而被卫灵公赞赏,一时传为美谈。

《王孙满观秦师》是《左传》中有名的故事,同样涉及了乘车、下车的礼仪问题。秦国军队经过周天子的北门,未遵循下车礼仪,表现得轻慢随意。如此“无礼”,也就成为王孙满推断秦军“能无败乎”的最大依据。

不光是在天子公卿门前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此项礼节也得到了延伸,在需要尊重的人物或场所前,“下车、下马”表示的是尊重有礼,反之则是轻狂无礼。《唐才子传》记载,大诗人李白当年就是骑着毛驴,在华阴县衙门口招摇过市,不符合“礼仪”而被抓了起来。

同时,《礼记》还记载:“客车不入大门。”客人的马车不能驶入主人的大门。正因为下车、下马步行是最高的礼节,在距离诸葛亮草庐还有半里的距离时,“玄德便下马步行”,主动将这一礼仪加以扩大、延伸,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走路步态

在诸葛亮还在睡觉的时候,刘备“徐步而入”,进入院子。

这个举动,当代人也能理解,主要是刘备不想把午睡的诸葛亮吵醒。但深度挖掘会发现,中国传统礼仪中有关走路的规定可谓种类繁多、眼花缭乱,《尔雅》中就根据步速、步态,有时、行、步、趋、走、奔等多种分类。

总的来说,古人相见,以“趋(快步走)”为主要礼节,见到尊者、长者时都要“趋”。如《论语》中的孔鲤“趋而过庭”、《滕王阁序》中的王勃“他日趋庭”,都是指当自己的父亲在家时,要采用“趋”这样一种表示礼敬的步速。但这一标准也不是绝对的,《礼记》又提到:“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因为“趋”会产生较大的脚步声,容易惊扰到有一帘之隔的室内的人。

所以,刘备此时的“徐步”,除了有顾及主人睡眠之意,也是符合“帷薄之外不趋”这一礼仪准则的。

(三)客不先举

刘备、诸葛亮两人见面后的开场白,也很有意思。刘备虽求贤若渴,但还是叙礼、就坐、茶罢,孔明说“昨观书意、有误下问”之后,刘备才提出此行目的:“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礼记》中提到“主人不问,客不先举”,意思是说,客人先有求于主人,但是主人没有主动谈及这个问题,客人也就不要主动牵扯到这个问题,以免引起主人不悦、双方尴尬。所以,刘备虽然着急,但是从礼仪的角度考慮,必须尽量让诸葛亮先开口,否则就是失礼。

(四)拱手与顿首

人类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人际交往的礼节当然还少不了手部动作。现代人可以握握手、挥挥手,古人更习惯如何呢?

拱手礼是华夏民族最常见、最古老的见面礼之一,也就是两手相握于胸前。《论语》中“子路拱而立”,证明西周时代这一礼仪就已经定型。

故事开头,刘备在院子里“拱立阶下”,此时孔明还在屋内未起,两人还未见面,所以刘备拱手而立、立而不俯,也是合情、合理、合礼的。

等诸葛亮醒来之后,在刘备的热情询问下,诸葛亮洋洋洒洒讲了一大段话,这段话是本文的精华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整本书的精华部分,因为这段话就是后来刘备集团的战略蓝图,决定着刘备集团后来的政治走向和军事走向。刘备听后,醍醐灌顶,连忙“避席拱手”。“拱手礼”本身并没有显得特别隆重,但是“避席”就是“离开席位”,在礼敬的程度上自然又要高于先前单纯的“拱”了。

客观地讲,刘备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即使诸葛亮不提,他也并非不知道荆州、益州的重要性。问题是从目前他还寄人篱下、将少兵寡的实力现状来看,实现统一似乎遥遥不可及。诸葛亮又进一步点化:刘表“不久人世”、刘璋的益州“久后必归将军”,刘备闻言更是激动,“顿首拜谢”。

“顿首”是先跪地拱手,然后弯腰头触地,触地后再立即抬起头。这是刘备所能给予的平辈之间的最高礼节了。比“顿首”更隆重的是“稽首”,区别在于“稽首”要求头触地后,要停留一会。但是“稽首”是君父之礼,对诸葛亮行此大礼当然不合适,“顿首”已经是此时刘备行礼的极致了。行此大礼,就是要完成“三顾茅庐”的终极任务,请诸葛亮出山了。

至此,从这区区一篇课文,我们都能深感中华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部分青年受外来文化感染,思想和行为处事方式也逐渐西化,丢失了很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中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勇于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教化功能的重担,把传统礼仪教育贯穿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深度挖掘课文中的传统礼仪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不但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助推年轻一代人格形成与责任感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源.礼仪教育如何融入中职语文课堂[J].作家天地,2019(23):47,51.

[2]刘领杰.语文课堂教学渗透文明礼仪教育[J].学苑教育,2018(8):33.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礼仪教育
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初探
浅谈幼儿礼仪教育
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如何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浅谈英语课中的礼仪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幼儿餐桌礼仪的实施教育